更新於 2024/12/0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偷雲賊》:被切割標價的自由


raw-image

☁️在這個氣候劇變的時代,

《偷雲賊》用一個看似天馬行空的設定——

將雲朵變成商品,

反而讓我們清晰可見現實的輪廓。


想像一下,當你抬頭望向天空,

看見的不再是自由飄動的雲朵,

而是被切割、定價、販賣的商品。

在《偷雲賊》描繪的世界裡,

連最自由的雲都被囚禁在工廠之中,

成為有錢人的專屬品。


在這樣的世界裡,

一個為了救父親而成為偷雲賊的女孩瑪拉,

她的冒險故事會帶領我們看見什麼?


☁️雲朵工廠裡,

每一片雲都被仔細測量、分級、定價,

彷彿超市貨架上的商品。

這個看似荒誕的場景,

卻映照出我們的世界:

當空氣變得污濁,我們開始購買空氣清淨機;

當水源遭受污染,我們只能倚賴包裝水;

當陽光變得稀少,我們發明了人工照明。

那些原本屬於所有生命的自然饋贈,

是不是也正在一步步地變成商品?


工廠的運作看似完美無瑕,

嚴密的控管、精準的技術、效率的流程。

但在完美的表象下,更深層的問題是:

當我們試圖用冰冷的數字和制度管理自然時,

是否反而正在扼殺自然的活力?


雲朵工廠巨大的建築聳立天際,

這不只是一個場景,更像是整個故事的隱喻。

在這裡,最自由的存在被束縛,

最流動的生命被定格。

工廠的每一道流程,

都展現了人類是如何將無法掌控的自然,

轉化為可計算的數字。



☁️當雲朵如同一切物品可以買賣時,

不難想像,優質的雲朵總是先送到富人區,

而貧窮的人們只能遙望天空(沒有雲朵)。

這樣的場景,是否像極了現實中的某些景況?

當科技進步帶來的好處總是特定族群先享有,

這樣的「進步」還能稱之為真正的進步嗎?


☁️在這個被嚴密控制的世界裡,

瑪拉的角色設計打破了傳統冒險故事的模式,

她的特別之處不在於過人的武力或魔法能力,

而在於她與生命建立連結的能力。


她的冒險歷程始於私人動機:

拯救生病的父親,

但最終演變為一場更大的覺醒之旅。

在這個過程中,

她學會理解雲朵的語言、感受它們的情感,

這種理解能力成為她最強大的武器。

這樣的設定告訴我們:真正的英雄氣質,

或許不在於征服和支配,而在於理解和共情。


☁️更有趣的是,

瑪拉與雲朵之間漸漸發展出的情感連結,

讓人想起了一個幾乎被我們遺忘的可能:

也許與自然相處,

不一定要是控制與利用的關係,

還可以是理解與共存的關係,

這為我們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提供了新的視角。


在這個故事裡雲朵不只是天氣預報裡的符號,

而是有著自己的意識和情感的生命。

這樣的設定不僅僅是童話式的想像,

而是巧妙的提問:

在現實世界裡,

我們是否也過於簡化自然的存在?

當我們用「資源」稱呼森林、河流、空氣時,

是否忽略了它們也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環?

當我們試圖用簡單的方式控制自然時,

往往忽視了這種複雜性,

最終可能導致意想不到的後果。



☁️《偷雲賊》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的奇幻故事,

又處處呼應著現實。

石化森林的奇詭景象背後,

是對生態失衡的憂慮;

雲朵的私語聲中,

是被我們忽視的自然之聲。

作品細膩的在現實與奇幻之間搭起橋樑,

既不失想像的魅力,

又能觸動人心最深處的思考。


☁️故事沒有將議題簡單化為非黑即白的對立,

透過瑪拉的眼睛,

我們看見了問題的複雜性:

在生存需求與環境保護之間,

在個人行動與系統變革之間,

每個選擇都充滿兩難。

但正是在這些矛盾中,

我們看見了改變的可能。


☁️當瑪拉的故事從英國跨越到臺灣,

從西方來到東方,

提醒我們一個簡單卻容易被忽視的事實:

面對著日益嚴峻的氣候危機,

我們或許需要的不只是統一的解決方案,

更需要來自不同文化的多重視角與智慧。


這個故事沒有告訴我們標準答案,

它以一個女孩與雲朵的故事,

邀請我們思考:

當我們失去了與自然對話的能力,

我們究竟失去了什麼?

也許,真正的冒險從來不是要找到答案,

而是要學會提出更好的問題。




《偷雲賊》

作者|詹姆士・尼可(James Nicol)

譯者|蕭季瑄

繪者|兒童島

出版|有樂文創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