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氣候劇變的時代,
《偷雲賊》用一個看似天馬行空的設定——
將雲朵變成商品,
反而讓我們清晰可見現實的輪廓。
想像一下,當你抬頭望向天空,
看見的不再是自由飄動的雲朵,
而是被切割、定價、販賣的商品。
在《偷雲賊》描繪的世界裡,
連最自由的雲都被囚禁在工廠之中,
成為有錢人的專屬品。
在這樣的世界裡,
一個為了救父親而成為偷雲賊的女孩瑪拉,
她的冒險故事會帶領我們看見什麼?
☁️雲朵工廠裡,
每一片雲都被仔細測量、分級、定價,
彷彿超市貨架上的商品。
這個看似荒誕的場景,
卻映照出我們的世界:
當空氣變得污濁,我們開始購買空氣清淨機;
當水源遭受污染,我們只能倚賴包裝水;
當陽光變得稀少,我們發明了人工照明。
那些原本屬於所有生命的自然饋贈,
是不是也正在一步步地變成商品?
工廠的運作看似完美無瑕,
嚴密的控管、精準的技術、效率的流程。
但在完美的表象下,更深層的問題是:
當我們試圖用冰冷的數字和制度管理自然時,
是否反而正在扼殺自然的活力?
雲朵工廠巨大的建築聳立天際,
這不只是一個場景,更像是整個故事的隱喻。
在這裡,最自由的存在被束縛,
最流動的生命被定格。
工廠的每一道流程,
都展現了人類是如何將無法掌控的自然,
轉化為可計算的數字。
☁️當雲朵如同一切物品可以買賣時,
不難想像,優質的雲朵總是先送到富人區,
而貧窮的人們只能遙望天空(沒有雲朵)。
這樣的場景,是否像極了現實中的某些景況?
當科技進步帶來的好處總是特定族群先享有,
這樣的「進步」還能稱之為真正的進步嗎?
☁️在這個被嚴密控制的世界裡,
瑪拉的角色設計打破了傳統冒險故事的模式,
她的特別之處不在於過人的武力或魔法能力,
而在於她與生命建立連結的能力。
她的冒險歷程始於私人動機:
拯救生病的父親,
但最終演變為一場更大的覺醒之旅。
在這個過程中,
她學會理解雲朵的語言、感受它們的情感,
這種理解能力成為她最強大的武器。
這樣的設定告訴我們:真正的英雄氣質,
或許不在於征服和支配,而在於理解和共情。
☁️更有趣的是,
瑪拉與雲朵之間漸漸發展出的情感連結,
讓人想起了一個幾乎被我們遺忘的可能:
也許與自然相處,
不一定要是控制與利用的關係,
還可以是理解與共存的關係,
這為我們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提供了新的視角。
在這個故事裡雲朵不只是天氣預報裡的符號,
而是有著自己的意識和情感的生命。
這樣的設定不僅僅是童話式的想像,
而是巧妙的提問:
在現實世界裡,
我們是否也過於簡化自然的存在?
當我們用「資源」稱呼森林、河流、空氣時,
是否忽略了它們也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環?
當我們試圖用簡單的方式控制自然時,
往往忽視了這種複雜性,
最終可能導致意想不到的後果。
☁️《偷雲賊》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的奇幻故事,
又處處呼應著現實。
石化森林的奇詭景象背後,
是對生態失衡的憂慮;
雲朵的私語聲中,
是被我們忽視的自然之聲。
作品細膩的在現實與奇幻之間搭起橋樑,
既不失想像的魅力,
又能觸動人心最深處的思考。
☁️故事沒有將議題簡單化為非黑即白的對立,
透過瑪拉的眼睛,
我們看見了問題的複雜性:
在生存需求與環境保護之間,
在個人行動與系統變革之間,
每個選擇都充滿兩難。
但正是在這些矛盾中,
我們看見了改變的可能。
☁️當瑪拉的故事從英國跨越到臺灣,
從西方來到東方,
提醒我們一個簡單卻容易被忽視的事實:
面對著日益嚴峻的氣候危機,
我們或許需要的不只是統一的解決方案,
更需要來自不同文化的多重視角與智慧。
這個故事沒有告訴我們標準答案,
它以一個女孩與雲朵的故事,
邀請我們思考:
當我們失去了與自然對話的能力,
我們究竟失去了什麼?
也許,真正的冒險從來不是要找到答案,
而是要學會提出更好的問題。
《偷雲賊》
作者|詹姆士・尼可(James Nicol)
譯者|蕭季瑄
繪者|兒童島
出版|有樂文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