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寫《比特幣本位The Bitcoin Standard》第三章後半
前篇的錢的歷史,講完了羅馬皇帝剪幣(coin clipping)的騷操作,最終使帝國衰亡,歐洲進入黑暗時代,而直到健全貨幣又再次於佛羅倫斯興起,隨著歐洲農民的經濟自由化,義大利城邦出現了政治、科學、知識及文化上的繁榮昌盛,蔓延到歐洲大陸。
*以下小標有部分是我自行下的。
儘管愈來愈多的歐洲人採用黃金白銀,進行儲蓄和貿易,但情況遠非完美,仍有許多時期、在不同的主權統治下,仍會貶低人們的貨幣以支應戰爭或奢侈支出。鑑於金和銀在實物使用上,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黃金的高存量流量比,使它成為理想的長期價值儲存和大額支付工具;而白銀具較低的每單位重量價值,使它容易分割為小單位、適合較小額交易和短期持有。這種安排有好處,但最主要的缺點是金銀兩者間的浮動匯率,造成貿易和計算問題。試圖固定兩者間相對價格的嘗試,持續地失敗(continuously self-defeating),但黃金的貨幣優勢將勝出。
兩種獨特的技術進步,使得歐洲及世界開始脫離使用實物金屬硬幣,並致使白銀的貨幣角色消亡。第一,電報(telegraph),於1837年首次商業化應用;第二,鐵路網路的擴大(the growing network of trains),實現歐洲各地的運輸。有了這兩項創新,使得銀行間的相互溝通變得愈加可行,在需要時有效率地跨地區支付,以借記賬戶(debiting accounts)而非傳送實體支付。致使鈔票、支票和紙質收據作為貨幣媒介的使用增加,而不再用實體金銀硬幣。愈來愈多的國家開始轉向紙幣本位制(a monetary standard of paper),完全由財庫中的貴金屬支持,並可立即贖回兌換成貴金屬。有些國家選擇了黃金、有些國家則選擇了白銀,造成決定性的巨大後果。
*作者簡要又清晰地闡明,技術進步使得原本的實體硬幣金銀本位,發生的關鍵性變化。在轉換到紙幣+搭配貴金屬完全儲備的過程,不同國家選擇了「硬度」不同的金屬,對國家前途產生了決定性的命運轉折。
以下這段獨到又深刻的見解,至少我先前從未在主流的歷史、經濟評論看過如此觀點!
英國是在1717年首先採行現代金本位(a modern gold standard)的國家,在物理學家牛頓(Isaac Newton),也是皇家鑄幣廠長的領導下,金本位在推進大英帝國的貿易上,發揮重要作用。英國維持金本位直至1914年,雖然在拿破崙戰爭(Napoleonic Wars)1797到1821年間暫停過。英國的經濟霸權與其優越的貨幣標準有著錯綜複雜的關聯,其他歐洲國家也開始效仿。拿破崙戰爭的結束,預示著歐洲黃金時代的開始,一個接著一個,歐洲主要國家開始採用金本位。隨著愈多國家正式採用金本位,黃金就愈有市場性,其他國家也有更大誘因加入金本位。人們不再需要攜帶實體的金銀硬幣,作為大額或小額交易支付,相對地,他們現在可以把財富以黃金儲存在銀行的保險箱中,再以票據或支票去付任何大小金額的交易。拿到紙幣的人可以再自行去銀行兌付,這就解決了黃金的可售性「規模」(gold's salability across scales)問題,使黃金成為最佳貨幣媒介,只要...囤積人民黃金的銀行不會增加它們發行的紙鈔(receipts)供給*。
*讀到最後一句,「不可能!絕對不可能!」...麻煩請自行搭配梗圖想像,誰能拒絕「印錢」的誘惑呢?現代煉金術,aka 部分存款準備率,通貨膨脹的根源就由此而生...
**至此,黃金,在錢的關鍵要素「可售性」的三項原則上:跨時間、跨地域、跨規模,都完全達標!如果尚未看過第一章介紹的請點
用紙幣搭配儲藏於金庫中的實體黃金作支持,不再需要白銀在小額交易的角色,白銀作為貨幣地位的死亡喪鐘,終結於普法戰爭(Franco-Prussian War,1870~1871),德國向法國索取兩億英鎊的黃金作為賠款,並用以轉換到金本位。當德國也加入英國、法國、荷蘭、瑞士、比利時...等其他國家,採行金本位,貨幣鐘擺決定性地轉向有利於黃金,使得持有白銀的國家、個人,遭受損失、逐漸喪失購買力,及有更強地轉向黃金的誘因。印度最終在1898年從白銀轉黃金,而中國和香港是世界上最後一個在1935年放棄銀本位的經濟體。
當金銀都扮演貨幣角色,可直接用作支付時,兩者的匯率基本上保持穩定,在12~15之間,每12~15盎司白銀可換1盎司黃金,依其在地表中蘊藏的稀有性,與開採提煉的相對困難度和成本。但是當紙鈔和由金屬支持的金融工具興起之後,白銀喪失其貨幣角色,個人和國家紛紛轉向持有黃金,導致銀的價格嚴重崩潰,未曾恢復,在20世紀兩者的兌換比率為47:1,而在2017年到了75:1。黃金依舊維持貨幣角色,證據就是央行仍再囤積黃金,而白銀可以說已經失去了其貨幣角色。
*此觀點也是作者和我較常觀看的硬體貨幣派的財經人士不同之處(當中有不少人覺得黃金價格走高,銀也會逐漸跟上...),大家可再對照現在的金銀價格比,自行判斷作者的這番見解是否站得住腳?在這段書裡有一張Gold/Silver Price Ratio圖表,自1687-2017,看來確實很驚悚...數據圖表大家應都能在財金網站上查到。
銀的去貨幣化(demonetization)對於在當時使用它作為貨幣標準的國家,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印度遭受盧比的持續貶值,相對於黃金支持的歐洲國家,導致英國殖民政府增加稅收以維持其運作,使對英國殖民日益增生了分歧和怨恨。當印度最終將其盧比轉為由黃金支持的英鎊來支持時,原本由銀支持的盧比自普法戰爭結束後27年內已喪失了56%價值。中國,維持銀本位至1935年(歷經不同的名稱和形式),在這段期間喪失了78%價值。
作者觀點認為,中國和印度的歷史,以及他們在二十世紀未能趕上西方的失敗,與這些國家所採用的貨幣金屬的去貨幣化所帶來財富和資本的大規模破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銀的去貨幣化,實際上讓中國人和印度人處在陷入類似於歐洲人到來時持有aggry beads的西非人的境地:國內的硬通貨hard money對外國人來說是easy money,且被外國硬通貨驅逐出去,這使外國人在此期間得以不斷增量地控制和擁有中國和印度的資本和資源。這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教訓,任何一個認為他拒絕比特幣就意味著他無須理會比特幣的人都應該牢記在心。歷史表明,如果別人持有比你更硬的貨幣,你不可能免於受其後果的影響。
黃金掌握在日益集中化的銀行們手裡,它雖獲得了跨時間、地區及規模的可售性,但卻喪失了它作為現金支付的屬性,需由那些負責發行票據、兌付支票和囤積黃金的金融機構和政治當局同意的情況下,才能進行支付。可悲的是,解決黃金跨規模、地區、時間可售性問題的唯一方法是把它集中化(by being centralized),從而陷入了二十世紀經濟學家所強調健全貨幣的主要問題:
個人對貨幣的主權,及其對政府集中控制的抵制。
individaul sovereignty over money and its resistance to government centralized control.
我們因此明白為何十九世紀健全貨幣經濟學家,如門格爾(Menger),著重在瞭解貨幣的健全度、作為市場商品的可售性,而二十世紀的健全貨幣經濟學家,如米瑟斯(Mises)、海耶克(Hayek)...等,他們對貨幣健全度的分析集中在貨幣對主權控制的抵抗力。
因為 20 世紀貨幣的阿基里斯腱,是集中在政府手中
Because the Achilles heel of 20th century money was its centralization in the hands of the government
所以我們稍後會看到 21 世紀發明的貨幣,比特幣,其設計主要是為了避免集中控制。
*讓我再次推薦海耶克的〈到奴役之路〉,伊隆馬的推薦書單上也有,還推了不只一次!
未完待續,還有好一大段內容我還沒寫到,容我後續再補...
原本想把第二第三章合著一起寫,但著實是太豐富又精采,只好再起一篇。
我特別想補上原書第三章的後半部分,是因為若各位看倌也在讀書期間曾被近代中國史給折騰過的...或許對上述的作者觀點,特別有感?我也在網上搜了民國「廢兩改元」歷史,看到這部落格有一篇文章,內容應出自於這本〈從自由到壟斷:中國貨幣經濟兩千年〉,迫使南京政府於1935年放棄銀本位,進行幣制改革,也是日本侵華的重要歷史背景,有興趣的可以再參考閱讀。該書作者應該是位大腕、名家,不過光是讀博客來的簡介,像是「國家對貨幣發行權的壟斷...」云云,難道僅限於人民幣?
「(人民幣)成了完全依賴於政府和國家信用的紙幣。在(人民幣)制度下,中國人民財富的形態只有(人民幣),而(人民幣)為國家壟斷,國家透過(人民幣)供給數量和物價的不斷變動,實現國民財富的重分配。」
把括弧內的幣,換成任何一個法幣,也都完全適用!別忘了法幣逐漸收攏的歷史...
一戰、二戰後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可以接續看〈十分鐘濃縮解讀140年貨幣史〉
*以上為本人閱讀觀影之心得領悟、含個人觀點,如有疑義,請參照原書籍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