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五線譜上比較細碎的節奏已經有比較有效率的練習解說了,比如好和弦的「不管什麼節奏都能彈對的練習秘訣!」,不過個人不太能接受雖然高效卻跳過原理的內容,所以以下將從記譜規則出發,具體說明為什麼音符要連成那些奇形怪狀,進而使各種音符讀起來都一樣容易,不用死記硬背。
除了四分音符跟八分音符,涉及16分音符而不含休止符的節奏型有這六種,其中第三個或許是看起來最奇怪的一組音符,兩個斷掉的槓槓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中間的音符到底在哪裡?
以下是還原成不用符槓的樣子,雖然每個音符的時長都很清楚,但令人眼花撩亂。
究其原因,假設這個4/4拍的譜每小節有四拍,圖一的記法可以讓人一眼看出每個拍的拍點在哪裡,圖三的記法看不出來。這就有如句子要用標點符號隔開一般,音符也需要用「連接符槓」的方式來方便閱讀。規則是「同一拍的音符要連在一起」。基礎款如圖四:
由於16分音符的符尾有兩條,所以當這拍的4個16分音符連在一起,成為一拍時,這兩條符槓就連在一起了。這個時候再回來看圖二的音符:
由於本來四個16分音符中的第2個音符改成了8分音符,導致這三個音符串成一拍時不能直接共用兩條符槓,所以才會變成上面有一條共用的符槓,下面卻有兩條斷掉的符槓,這樣才能既把拍點標出來,又可以簡潔的呈現節奏。
這句話是記譜的重要規則,反面解釋就是「不同拍的音符不能連在一起」,縱使是跨拍的同一顆音符也一樣。所以就會出現如下的狀況:
上圖左右的音群節奏相同,雖然說左手邊的不算太難讀,就只是一個16分音符後面接3個8分音符的概念,但基於「同一拍的音符要連在一起」、「不同拍的音符不能連在一起」的規則,必須把音符串成右邊的樣子,把中間的8分音符拆成兩份,再用連結線連起來。如此一來那顆音符「跨拍」的特性才會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