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為他們好』,是否成了無形的壓力?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raw-image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感受?


你全心全意支持團隊,給了他們最大的自由,最好的資源,甚至在關鍵時刻親自接手解決他們的難題。但最後,你期待的感激沒有出現,反而換來了冷淡,甚至還有人在背後議論你「不夠公平」。這一刻,你是否感到失望,甚至忍不住懷疑——「我到底做錯了什麼?」 


主管Amy的掙扎與疑惑


Amy是一位事業心強的部門主管,內心渴望成為一位「被團隊認可和喜歡的領導」。她總是優先考慮員工的需求,誰遇到問題,她第一時間出手幫忙;績效評估時,她不忍心對表現一般的員工太過苛責,甚至有時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然而,讓她感到沮喪的是,她的這一切好意並沒有換來團隊的感激。在一次例行會議中,她聽到有團隊成員抱怨:「Amy總是干涉我們的工作,完全不尊重我們的專業。」

這句話讓Amy想不通:「我做這麼多,不就是為了他們好嗎?」


過度迎合的背後


Amy的困惑,其實來自於一種潛在的「過度迎合型」領導風格。她不自覺地壓抑自己的需求,試圖通過滿足團隊的需求來獲得他們的認可。但這樣的行為卻暗藏矛盾:

  • 害怕拒絕:Amy害怕對員工有過高要求會引發不滿,影響團隊氛圍。
  • 隱性的掌控欲:她潛意識裡認為,只有自己能解決問題,這樣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


結果是什麼?

她的行為非但沒有贏得信任,反而讓員工覺得自己的價值被削弱,認為她干涉過多,失去了對工作的主動性和熱情。

「真正的協作,源於彼此尊重,而非單方面的付出。--心理學家阿德勒


具體如何解決呢?

  • 勇於表達需求,建立清晰界限
    Amy需要明確地告訴團隊自己的期待,例如:「這項工作需要你全程負責,這樣不僅能幫助團隊成長,也能提升你的能力。」清晰的界限能幫助她贏得尊重,而非單方面的取悅。


  • 鼓勵參與,激發自主性
    與其事事親力親為,不如讓團隊共同參與決策,給他們更多發揮的空間。例如,當面臨挑戰時,Amy可以這樣說:「這件事確實有些棘手,但我相信你的能力,你有什麼方案或想法?」這樣的信任能讓員工覺得自己被重視,從而更積極投入。


  • 接納不完美,放下過度追求認可的執念
    Amy需要明白,領導的核心價值,不在於討好每一個人,而在於能否帶領團隊邁向成功。


「真正衡量一個人的標準,不在於他是否取悅他人,而在於他是否堅守自己的原則。」--馬丁·路德


當我們一味地壓抑自己,試圖取悅每個人時,往往會失去方向。過度迎合,換不來真正的尊重,也無法建立真正的團隊和諧。學會表達需求,放下對認可的執念,反而能讓自己更有底氣,帶領團隊走得更遠。

現在,讓我們回頭問問自己:你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我們一起探討更智慧的領導之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梅根的斜槓人生沙龍
1.9K會員
572內容數
前世界500強HR高階主管|策略顧問合伙人|跨界整合20年人才管理經驗X藝術療癒心理技術|獨創「認知升級+能量管理」雙軌破局模型|專破:35歲瓶頸期及職場情緒內耗|用策略思維點亮你的職業發展地圖|分享職場心理與成長心得,帶你解鎖職場與生活的美好,一起向光而行!
2025/05/06
職場中,許多拼命三郎式的員工背後,隱藏著「條件式價值感」:只有完美表現才配被接納的焦慮。文章從心理學切入,提出3個溫暖解法:用「存在性反饋」替代績效評價、為失敗鍍金、說「人話」的溝通。提醒管理者:真正的領導力,是讓員工相信——「你無需燃燒,本就耀眼」。
Thumbnail
2025/05/06
職場中,許多拼命三郎式的員工背後,隱藏著「條件式價值感」:只有完美表現才配被接納的焦慮。文章從心理學切入,提出3個溫暖解法:用「存在性反饋」替代績效評價、為失敗鍍金、說「人話」的溝通。提醒管理者:真正的領導力,是讓員工相信——「你無需燃燒,本就耀眼」。
Thumbnail
2025/05/05
在職場中,善良不是無條件配合,而是懂得設立界限、保護自己不被過度消耗。透過清晰溝通、選項式回應、自我覺察與定期反思,你可以在「被需要」與「被尊重」之間找到平衡,讓善意不再是自我犧牲,而是有力量的選擇。
Thumbnail
2025/05/05
在職場中,善良不是無條件配合,而是懂得設立界限、保護自己不被過度消耗。透過清晰溝通、選項式回應、自我覺察與定期反思,你可以在「被需要」與「被尊重」之間找到平衡,讓善意不再是自我犧牲,而是有力量的選擇。
Thumbnail
2025/05/04
當你總是默默承擔、不敢拒絕,其實不是因為沒選擇,而是害怕衝突、擔心失去認同。這篇文章從心理學角度出發,深入剖析職場中過度努力者的情緒壓力,提醒你:「停止討好,不代表你自私,而是學會照顧真正的自己。」
Thumbnail
2025/05/04
當你總是默默承擔、不敢拒絕,其實不是因為沒選擇,而是害怕衝突、擔心失去認同。這篇文章從心理學角度出發,深入剖析職場中過度努力者的情緒壓力,提醒你:「停止討好,不代表你自私,而是學會照顧真正的自己。」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