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以為她在乎的是獎金?不,她只是怕不被需要。
深夜11點,辦公室只剩下一盞燈。Lisa還在修改那份已經改了七版的方案,儘管截止日是下周。作為部門業績的「扛把子」,她很少犯錯,但這次——一個無關緊要的延遲,卻讓她在績效會上被點名「狀態下滑」。
會後,主管Kevin在茶水間撞見她紅著眼眶撕掉了一張便簽,上面寫著:「必須做到120分」。
「我沒事,只是有點累。」她笑了笑,那種「標準答案式」的笑。
直到Kevin說:「Lisa,團隊需要你,不是因為你能加班,而是因為你在這裡。」
她突然沈默了。眼淚砸在咖啡杯里的聲音,比任何KPI都刺耳。
「優秀」的陷阱:我們拼命工作,到底在怕什麼?
心理學有個詞叫「條件式價值感」——從小被誇「乖孩子」「好學生」的人,容易把「我必須完美」刻進潛意識。到了職場,就變成:
- 「項目延期=我不夠努力」
- 「領導皺眉=我要被淘汰」
- 「同事比我快=我必須熬夜追趕」
「你焦慮的不是工作,而是那個「不夠好就不配存在」的自己。」
主管的必修課:如何接住「優秀易碎品」員工?
1. 用「存在性反饋」代替「績效性反饋」
- ❌「這個季度達標率不錯。」(評價結果)
- ✅「你上次客戶會議提出的觀點,讓我們少走了很多彎路。」(肯定獨特性)
案例:Kevin每週五會發一條消息給團隊:「這周我最感謝你的一個瞬間是______。」有人回復:「原來我順手幫忙的小事,真的有人記得。」
2. 給「失敗」鍍一層金
設立「最有價值失誤獎」,獎勵那些因創新而失敗的案例。
3. 說「人話」的勇氣
當員工說「我沒事」時,試著問:
- 「如果「沒事」有重量,你覺得是幾公斤?」
- 「你希望我現在當同事,還是當聽眾?」
人不是工具,而是目的本身
阿德勒說過:「真正的自由,是有被討厭的勇氣。」我想加一句:「真正的職場幸福,是有不完美的勇氣。」
下次看到那個總說「我可以」的下屬,不妨遞杯咖啡,補一句:
「你不需要燃燒自己,才能照亮別人——你本身就很耀眼。」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