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只有我讀到】看見了「被手機支配」的災難,然後呢?讀《失控的焦慮世代》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一、必讀本書的原因:要先看見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誰能告訴我,有了智慧型手機之後,我的孩子為何就變了?」這是當今多數父母與師長內心最大的疑問。《失控的焦慮世代》試圖回應這個問題,聚焦於現今最大規模的心靈瘟疫,指出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媒體對Z世代(一九九五年後出生者)造成的巨大傷害,並剖析其成因。


     作者強納森‧海德特為美國知名學者,活躍於「正向心理學」領域,致力於「幸福學研究」。自二○一四年起,他與友人葛瑞格‧路加諾夫開始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兩人合著《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指出美國高等教育在有意無意間教導學生認知扭曲,從而導致學生焦慮與憂鬱大增。《失控的焦慮世代》則延續此一議題,並加入對家庭教育的觀察,認為Z世代的父母在實體世界保護過度,在虛擬世界卻又控管不足,兩者交互影響之下,便讓Z世代心理健康急遽惡化,成為「失控的焦慮世代」。


    作者在書中引用各種研究數據,論證智慧型手機對未成年者造成的根本性傷害:社交障礙、睡眠剝奪、注意力碎片化與上癮,並且從性別差異的角度說明女孩與男孩各自在哪方面最受影響。其實,上述現象在前幾個世代身上也曾出現,但從未導致如此大規模的心理崩潰,可以說,以智慧型手機為核心的生活,使這些青少年問題「加速」、「擴大」並且「更肆無忌憚」,這就是最值得人擔憂之處。


    海德特之所以反對「科技樂觀主義」,是立基於這樣的想法:未成年者的大腦未完全發育成熟,無法自我控制、延遲滿足與抵禦誘惑,若放任他們使用科技產品,帶來的傷害遠大於幫助。網路上充斥著大人也難以抵禦的誘惑與陷阱,而智慧型手機讓未成年者過早進入成人世界,這就是失控的元兇。


    要解決問題,必須先看見問題,可以說,《失控的焦慮世代》精準地抓住現代父母的痛點,並試圖梳理問題的成因,海德特在其邏輯框架內,試圖給出一套可能的解方,這便是本書最值得一讀之處。


     在本書第四部中,作者從政府、科技公司、學校、父母等四個方面提出「為了更健康童年的集體行動」,大抵而言可分為兩種做法——消極防堵層面,如:立法規範網路使用方式、實施無手機學校;積極引導層面:如:設計寓教於玩的學校、增加父母的陪伴時間等。


    再簡而言之,我們幾乎可以使用「控制」(或者「保護」)兩個字概括作者的所有主張,為了對抗手機巨人,大人築起一道道高牆,想保護城內的下一代不被傷害,然而,這樣做真的能阻止巨人入侵嗎?若大人帶著失控的焦慮,想要控制青少年失控的焦慮,我們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二、第一線教師的觀察:問題出在手機,也不完全如此

 

    《失控的焦慮世代》讓我們看見這群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經歷「童年大重塑」的青少年所面臨的困境,這個困境是時代演進下的不得不然,如果真的要落實作者的建議,那會是一場非常大型的社會實驗,成敗實難預估。在疫情停課的兩年期間,許多青少年由於各種原因獲得無限制上網的體驗,從而對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上癮,頓時要他們戒斷,真的是難上加難。

 

    此外,作者的主張也可能忽略了社會的複雜性。大人們團結一心,透過防堵與控制,導正目前已經歪斜的方向,協助青少年走回正軌,這是作者期待的場景。然而,如今萬物齊漲、貧富差距日益拉大,不少家長為了生計已疲於奔命,是否人人都有餘力成為「在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皆用心的園丁」?文化多元、生活形態各有不同,科技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因人而異,將手機災難化是否在忽略了它可能帶來的正面幫助?民主為本,難以定於一尊,政府的控管如何才不會變身為監控?該如何要求科技公司在商業利益與道德間做出適當取捨?要如何才能做到作者建議的,對孩子進行全面性的監督、協助,甚至是資源供應?這些都是作者的主張被質疑之處。

 

    再者,透過立法來規範網路使用狀況,也是有待斟酌,不僅因為可能招來政府侵害人權的惡果,也忽略了手機(包括社群媒體)與菸、酒等受管制品的最大不同之處——前者不僅僅是工具而已,它改變的是全人類的「生活模式」,未來更有可能成為「生活本身」,要未成年者自外於這個時代洪流來生活與學習,談何容易?

 

    最後,誠如作者在第三部最末提到的:「以手機為主的生活,不只在青少年身上,而是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製造了靈性退化的現象。」在現代社會這個龐大的系統中,被工具化的芸芸眾生都免不了面臨憂鬱與焦慮,這是整體社會的系統性問題,而不僅只是智慧型手機造成的,更不僅僅是青少年獨有的問題,談解方,還需要更宏觀的視野。

 

    Z世代焦慮的成因,可能比作者認為的更加複雜,手機只是代罪羔羊而已。據筆者觀察,Z世代的焦慮可能來自以下幾個困境:

 

1、   困境一:社交圈狹窄

  工業社會使鄉村日漸都市化,雙薪家庭、核心家庭增加,導致傳統農村相互支援的人際網絡瓦解,這就限縮了Z世代能自由探索的空間,其社交圈狹窄不完全是父母過度保護所造成,而是客觀環境使然。在現代社會這樣疏離的關係中,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自然易導致青少年陷入焦慮與憂鬱。

 

2、    困境二:感覺無聊

    科技發展帶來便利的生活,AI人工智慧誕生之後,更降低了不少領域的技術門檻,當生活不再被勞動填滿,面對無聊反而成了最大的課題。再加上目前的教育制度尚未轉型成功,仍然依照舊時代的邏輯與節奏提供學習經驗,便導致青少年花了大把時光在校園中,卻未能應付不穩定的未來,這種人生的無意義與不確定感,也容易導致不安的情緒。

 

3、    困境三:能力不足

    這裡的能力不足,不僅僅指「生活能力」,也指「學習能力」。無論是社交圈狹窄或便利的科技生活,都導致青少年在生活中缺乏鍛鍊;而過早將科技融入學習過程中、過度強調快樂學習,都造成青少年基礎不穩、能力不足。帶著這樣不穩固的基礎前進,進入國中以上的學習階段,便會出現左支右絀的窘境,從而導致極大的自卑與挫敗感。

 

4、   困境四:不當的自我暗示

    網路出現之後,社會朝著分眾的方向發展,各種邊緣者透過網路社群形成同溫層,但同溫層就像一把雙面刃,接住了極端孤獨的青少年,卻也可能增強他們的負面思考;心理學的興盛也造成類似的狀況,不少人從中找到人生問題的解答,卻也有人因此給予自己不當的自我暗示;而在急遽變動的社會中,許多人將未來災難化,也會導致能力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更感到無望與無力。

 

    以上現象,被海德特視為智慧型手機導致的「果」,但換個角度來看,這些現象或許才是「因」,從而讓Z世代逃到手機的世界中,以舒緩這個時代加諸其身又無法處理的焦慮。

 

三、或許可以這樣做:用賦能取代控制,用陪伴給予力量


     作者的主張或許無法馬上被落實,但誠如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中所說:「雖不能禁,忍助之乎?」時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急遽惡化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已透過《失控的焦慮世代》看見問題,接下來,還可以怎麼做呢?

 

    身為Z世代的家長與老師,筆者特別想針對對於海德特提出的「無手機學校」提出看法。

 

    首先,從執行面來說,「無手機學校」確實在某種程度上能透過「他律」來協助學生專注於學習,但這個措施的前提是:我們要提供學生一個「有功能」的學習環境,當學生在學校真的能夠學到有意義的知識與能力,「是否有手機」就不是需要討論的問題了。否則,即使禁用手機,學生還是能用聊天、放空、睡覺等方式來抗拒學習,不是嗎?

 

    什麼是有功能的學習環境?作者主張要「增加自由玩耍」的時間與空間,這裡想補充建議的是,學生更需要的是「有意義的學習過程」——能掌握學習方法而非被灌輸知識。

 

    要讓學生同時擁有手機並專心上課,可以透過一些教學設計來達成,具體做法是在教學場域創造更多「做中學」的機會,搭建更多鷹架,讓學生從小小成就感中找回學習的樂趣,保護青少年學習的火種,不使熄滅。

 

    以國文課來說,「做中學」不能只是由學生上台講述所學到的「知識」,而是由教師指派適當的工具(如某種文學理論觀點),引導學生掌握工具分析本文,再上台報告,如此,才是真正的「學到」。當課堂中的學習任務明確,且能讓學生真的有所成長,手機就會成為學習的幫手而不是阻礙。

 

    在校園內全面禁用手機恐有窒礙難行之處,但創造實體生活經驗絕對是可以做到的事。ChatGPT出現之後,很多人在討論學校與老師存在的意義,或許,未來的學校就是體驗真人互動的珍貴場域,是Z世代進入社會的先修場所。

 

    其次,無論是否實施實施無手機學校,家長都不應該把手機災難化,即便孩子看似手機成癮,我們都要放下焦慮,先去理解他們真實的想法。孩子跟著家長一起生活,家長將手機視為洪水猛獸,孩子就會將自己對手機的沉迷視為一種罪惡,從而感到自責與焦慮,最後反而更沉迷於手機以取得暫時性的緩解,這就是一種惡性循環。

 

    作者在書中主張,高中是可以擁有智慧型手機的年紀,然而,在教學現場,我們看到有不少在高中階段才擁有智慧型手機的學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地沉迷於其中,過去被限制到多麼嚴格,擁有之後就會多麼不可自拔。許多學生告訴我,在苦悶的求學生涯中,是手機幫助他們撐過難熬的每一天,由此可知,在手機成癮的背後,有一個更大的困境如影隨形,我們更應該瞭解的是孩子想逃離的究竟是什麼,而不是僅從表象來控管。若沒有做到這個前提,貿然實施「無手機學校」,在此政策下的學校會比現在更像監獄,最後只會增加更多拒學的學生,並加劇親子衝突。

 

    人的成長過程不是一刀切,不會在滿十八歲生日當天就變成一個成熟的大人,青春後期(高中)是探索自我、學習自律最重要的階段,是作者認為最適合擁有智慧型手機的階段,卻也是大人最難介入與控制的階段。一味禁止是沒有用的,每個時代都有被禁止的事物,卻反而更激起人們想一探究竟的慾望。所謂「案主自覺」,就是助人者必須提供資訊與建議,協助當事人設定目標,為自己做出正確的決定。如果我們認為青少年使用網路已經「成癮」,那麼,家長與老師的工作絕對不是「防堵」,而是要幫助他們看見自己的困境,並找到走出困境的動力。

 

    最後,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家長,都只能在力有所及的範疇內做到最好,改善大環境則是政府的責任,但這個責任不能只是立法禁止未成年人使用手機或是社群媒體。因為,大人要在謀生之外還有餘裕,才會有心力陪伴孩子成長,而整體社會經濟狀況、育兒方面的社會支援系統,都左右了大人是否有這個餘裕,這些,都有賴政府從制度面來解決,絕非靠學校與家長達成什麼共識就能做到。

 

    這是個因科技而質變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是時代的先行者,也是探索者。放下焦慮,用賦能取代控制,用陪伴給予力量,或許這是大人能給焦慮世代最好的禮物。


●購書連結:

博客來網路書店

金石堂網路書店

三民網路書店

誠品線上


●本文亦刊載於OPENBOOK閱讀誌,轉載請註明出處。

avatar-img
21會員
27內容數
這裡收錄以下幾種文章: 一、【韓劇愛看】:我喜愛的韓劇之深度評論。 二、【韓劇愛讀】:我喜愛的韓劇之延伸閱讀。 三、【女巫的國文課】:結合占星與塔羅的國文教學。 四、【N種教學法寶】:關於高中國文的各種創意教學法。 五、【不能只有我讀到】:我的閱讀書單。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辛奇花生鼠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1世紀的21堂課》最具洞見之處,是指出「人類」這個物種如今面臨的嚴峻挑戰:資訊科技和生物科技的雙重革命,將帶來巨大的威脅與危險,從而導致自由主義世界觀瓦解,以及民主制度崩壞。最可怕的點在於:「不僅可能改變經濟和社會,更可能改變人類的身體和思想。」屆時,崩毀的不僅是生態系,還有人類的心靈世界。
《黑白大廚》是否燃燒了你的烹飪魂?其實,我們不僅能從中體會主廚們對料理的熱情,還能學習到各種「寫作測驗」的應試訣竅!想升學求職的你;苦於不知道如何加強「寫作測驗能力」的你;有意參加寫作競賽的你,不妨打開《黑白大廚》,讓白湯匙、黑湯匙與兩位專業主廚評審,用料理教會你寫作心法!
過去的閱讀重結果,未來的閱讀重思考;重結果的測驗,以選擇題呈現,重思考的測驗,期待學生以文字表述觀點。教師在鼓勵學生閱讀之餘,亦應考核學生的文字產出能力,方能真正落實108課綱強調的核心素養,達成「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之目標。
在AI時代的國文課堂中,莘莘學子需要學會怎樣的能力?又可以怎麼學呢?以下,將分享本校於112學年度參加2024旺宏教育基金會「閱讀科學找樂子」專案徵選的經驗。
 〈山道猴子的一生〉具體而微展現出這個時代中某個階層的人生樣貌。此一創作主題,不禁讓人聯想到國文教材中的經典現代小說——〈孔乙己〉,同樣是社會底層的悲劇小人物,山道猴子與孔乙己之間有哪些共同之處呢?本次教學活動就以「山道猴子與孔乙己的對比梗圖」為主題,引導學生比較影片和小說,並以圖示呈現結果。
孩子面對的二十年後的未來,會是一個權威瓦解的時代,也就是說,他們很容易失去價值感,再換句話說,教師的職責,不再是告訴學生「你應該相信什麼」;而是帶他們思考:「我想要相信什麼?為什麼?」從這一點來看,價值感就是未來教育的心法。
《21世紀的21堂課》最具洞見之處,是指出「人類」這個物種如今面臨的嚴峻挑戰:資訊科技和生物科技的雙重革命,將帶來巨大的威脅與危險,從而導致自由主義世界觀瓦解,以及民主制度崩壞。最可怕的點在於:「不僅可能改變經濟和社會,更可能改變人類的身體和思想。」屆時,崩毀的不僅是生態系,還有人類的心靈世界。
《黑白大廚》是否燃燒了你的烹飪魂?其實,我們不僅能從中體會主廚們對料理的熱情,還能學習到各種「寫作測驗」的應試訣竅!想升學求職的你;苦於不知道如何加強「寫作測驗能力」的你;有意參加寫作競賽的你,不妨打開《黑白大廚》,讓白湯匙、黑湯匙與兩位專業主廚評審,用料理教會你寫作心法!
過去的閱讀重結果,未來的閱讀重思考;重結果的測驗,以選擇題呈現,重思考的測驗,期待學生以文字表述觀點。教師在鼓勵學生閱讀之餘,亦應考核學生的文字產出能力,方能真正落實108課綱強調的核心素養,達成「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之目標。
在AI時代的國文課堂中,莘莘學子需要學會怎樣的能力?又可以怎麼學呢?以下,將分享本校於112學年度參加2024旺宏教育基金會「閱讀科學找樂子」專案徵選的經驗。
 〈山道猴子的一生〉具體而微展現出這個時代中某個階層的人生樣貌。此一創作主題,不禁讓人聯想到國文教材中的經典現代小說——〈孔乙己〉,同樣是社會底層的悲劇小人物,山道猴子與孔乙己之間有哪些共同之處呢?本次教學活動就以「山道猴子與孔乙己的對比梗圖」為主題,引導學生比較影片和小說,並以圖示呈現結果。
孩子面對的二十年後的未來,會是一個權威瓦解的時代,也就是說,他們很容易失去價值感,再換句話說,教師的職責,不再是告訴學生「你應該相信什麼」;而是帶他們思考:「我想要相信什麼?為什麼?」從這一點來看,價值感就是未來教育的心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善用腦科學避開焦慮迴路,提升專注力、生產力及創意力
Thumbnail
深入探討了當代社會中科技進步和社群媒體對年輕人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響,特別是焦慮和憂鬱症問題的增加。通過個人經驗和觀察,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討論,反映了當今社會對於這些議題的高度關注和思考。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
    在輔導工作中發現,很多在手機世代成長的孩子,常常漠視自己出現的情緒,在情緒出現的當下無法適當表達,而習慣性逃往手機的世界,忘了細細品味及感受自己的感覺,也失去對別人感覺的敏感度。     自從電視出現、電腦發明,人的感覺開始受到挑戰,一直到最近幾年手機及網路的普及,如溫水煮青蛙一般,我們漸
Thumbnail
作為一個身處資訊爆炸時代的現代人,除了現實面對面的交際應酬,還要在社群軟體內的時不時地作社交互動,喜怒哀樂等過量的情緒反應都消耗著人們的時間跟精神。究竟怎樣才是「做自己」?怎樣才能過得開心?都成了現今探討的主題。
Thumbnail
在科技迅速發展的現今社會,過多的選擇和資訊常常讓人們感到焦慮和壓力。這篇文章解釋了焦慮的根源以及如何應對焦慮情緒。作者提出了以正向思考和減法生活等方式來放鬆生活、降低壓力。
Thumbnail
✨緊迫的背後✨ 感到急迫的時候,更需要慢下來。 今天我們心之谷辦理了一場活動,讓身在現場的我感受到強大的緊迫感。這緊迫感的來源是世界科技的急速變化所造成;同時也是現場還未能跟上這股科技浪潮的參與者們的內心焦慮。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焦慮世代 (原文:Tänk Om En Studie I Oro) 副標題: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What If The New Age of Anxiety) 作者:羅蘭•保爾森(Roland Paulsen) 出版:大塊文化 筆記 隨著科技及經濟發展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善用腦科學避開焦慮迴路,提升專注力、生產力及創意力
Thumbnail
深入探討了當代社會中科技進步和社群媒體對年輕人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響,特別是焦慮和憂鬱症問題的增加。通過個人經驗和觀察,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討論,反映了當今社會對於這些議題的高度關注和思考。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
    在輔導工作中發現,很多在手機世代成長的孩子,常常漠視自己出現的情緒,在情緒出現的當下無法適當表達,而習慣性逃往手機的世界,忘了細細品味及感受自己的感覺,也失去對別人感覺的敏感度。     自從電視出現、電腦發明,人的感覺開始受到挑戰,一直到最近幾年手機及網路的普及,如溫水煮青蛙一般,我們漸
Thumbnail
作為一個身處資訊爆炸時代的現代人,除了現實面對面的交際應酬,還要在社群軟體內的時不時地作社交互動,喜怒哀樂等過量的情緒反應都消耗著人們的時間跟精神。究竟怎樣才是「做自己」?怎樣才能過得開心?都成了現今探討的主題。
Thumbnail
在科技迅速發展的現今社會,過多的選擇和資訊常常讓人們感到焦慮和壓力。這篇文章解釋了焦慮的根源以及如何應對焦慮情緒。作者提出了以正向思考和減法生活等方式來放鬆生活、降低壓力。
Thumbnail
✨緊迫的背後✨ 感到急迫的時候,更需要慢下來。 今天我們心之谷辦理了一場活動,讓身在現場的我感受到強大的緊迫感。這緊迫感的來源是世界科技的急速變化所造成;同時也是現場還未能跟上這股科技浪潮的參與者們的內心焦慮。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焦慮世代 (原文:Tänk Om En Studie I Oro) 副標題: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What If The New Age of Anxiety) 作者:羅蘭•保爾森(Roland Paulsen) 出版:大塊文化 筆記 隨著科技及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