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時代:當感覺比事實更重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16年,牛津字典將「後真相」列為年度詞彙,並定義其為「情感與個人信念比客觀事實更有影響力的現象」。

在後真相時代,事實不再以理性作為基石,而是被情緒包裝和碎片化呈現,人們的判斷因此被偏見與情感所左右。這不僅引發社會對真相本質的混淆,也挑戰了理性討論的可能性。人類正在經歷一場真相失序帶來的挑戰。



後真相的本質

後真相(Post-Truth)一詞並非單純指假新聞,而是指事實的可信度被情緒與信念所取代。 <<後真相時代>>作者麥克唐納指出,任何一組事實都可以在特定語境下被操控。例如,川普曾在競選期間提到「美國的失業率不是5%而是40%」,聽起來像是一場經濟災難。然而,這個數字其實包括了16歲以上的學生、退休人員以及不在求職市場中的人。這種「真實數據」在語境扭曲後,喪失了其原本的意義,卻成為政治操作的工具。

這提醒我們,後真相時代的危機,不僅是資訊的真假,更是人們如何篩選、解讀事實的問題。當情感凌駕於事實之上,真相便不再單純存在於數據中,而是一場語言與情感的競技。


raw-image
raw-image



---

生活中的後真相現象

1. 英國脫歐

英國當年支持脫歐的組織說每週英國的給歐盟3億多英磅,這確實沒說錯,但根據英歐協議,歐盟需要返還英國44億英鎊,農業補貼和落後地區發展補貼等共46億英鎊,再加上歐盟在英國私營經濟部門每年花費14億英鎊。拋去這些,英國給歐盟的貢獻淨額是一年84億英鎊,即每周1.61億英鎊。這些數據顯示,英國支持脫歐的經濟論點在強調歐盟資金流出的同時,忽略了歐盟對英國的反饋性投入。

在我開看來,脫歐更多是基於對主權、移民管控和文化認同的追求,而非純粹的經濟考量。雖然脫歐支持者以減少對歐盟的財政貢獻為核心論點,但實際上,脫歐後的經濟成本(如貿易壁壘、外資減少和國內供應鏈壓力)可能超過這些所謂的「節省」。這反映出經濟數據在脫歐辯論中的選擇性使用,也暴露了政治論述中對民意導向的操控。


raw-image




2.媒體與社群的分裂化

台灣的媒體環境因政治立場而分化,不同立場的觀眾在各自的「回音室」中,強化了既有信念,卻越來越遠離真相的完整性。

raw-image
raw-image



---

後真相的破局關鍵

後真相時代的挑戰看似無解,但並非不可破解。我們或許無法改變人類對情感的依賴,但可以透過以下方式重塑對真相的認知:

1. 打破資訊的片面性

真相之所以被扭曲,往往是因為資訊的斷章取義。破真相的第一步,是努力還原事實的全貌。例如,針對「美國失業率40%」這樣的說法,應該補充更多背景數據,包括失業人口的定義與勞動參與率等資訊。

台灣的「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和「MyGoPen」等查核平台,便是揭露資訊片面化、確認信息來源可靠信的重要工具,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

1.檢查來源:選擇可信的機構或專家,如政府或知名媒體。

2. 多方核實:用多個獨立來源交叉檢查內容是否一致。

3. 看細節:訊息有無明確數據或邏輯支持,避免誇大語言。

4. 查原始資料:追溯原始來源,避免斷章取義。

5. 注意時間:確保訊息最新且仍相關。

6. 檢視動機:警惕可能帶有商業或政治意圖的內容。



2. 重建媒體素養

教育應該著重於培養批判性思維,而非單純接受資訊。當人們能質疑媒體與政治的敘事時,後真相的操控便難以得逞。

例如:教導民眾如何辨識新聞來源、檢查數據的背景,並從多方來源交叉比對資訊。


raw-image



3. 情感與理性的平衡

後真相時代的一大矛盾在於,情感是溝通的必需品,但也是誤導的利器。破真相的關鍵,不是完全排除情感,而是學會控制它對判斷的影響。

當你看到某則資訊讓你感到憤怒或害怕時,試著停下來,問問自己:「這真的是真相嗎?」


raw-image






4. 多元視角的包容

後真相的形成,部分來自於社會的價值分裂。我們應該接受多元視角,尊重不同立場,並尋求共識。這不僅能拉近社會的裂痕,也能降低資訊被武器化的可能性。




---

結語:重拾真相,守護理性

後真相時代讓我們看到,真相不僅是冷酷的數字和事實,它與人們的情感息息相關。在這樣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成為真相的守護者,不僅要學會查證資訊,也要對情感和信念保持警惕。當情感的迷霧被撥開,真相終將重見光明。

這場信息的較量,無論對個人還是社會,都是一場持久戰。讓我們在這場戰役中,不僅保有理性,更能理解並尊重多元的真相。

raw-image



資料來源:

牛津字典
後真相時代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uk/2016/06/160610_eu_referendum_cost


avatar-img
0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未來社會趨勢的文章,探討了未來社會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以及社會結構和人性的轉變。
跳脫一下跟工作相關的思緒,來撰寫一些不一樣的東西,相信諸君都聽過[事情的發生往往來自於溝通不足],然而真的只是溝通不足產生的嗎?在下覺得並非如此,當今社會與科學所教的皆是懷疑,造成了[話中虛幻多有詐,人本不信只為安]的現況,舉凡話語中所參雜的真實與否,真幻交織,根本無法認清,只能回歸到最初謊言與真實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真情、真愛和真實世界的觀念,並將這些觀念與人生經驗相連接。文章中包含了對於人生的體悟和感悟,對於友誼、愛情和世俗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當代生活中,偽意義對人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尋求最佳商品時,人們常常需要面對兩派聲音的幹擾,這也反映出現代設計中對美感和功能性的平衡。此外,政治運作中的黑箱操作和表面上的民主也令人疑惑,使人難以擺脫偽意義的迷惘。在網絡媒體的影響下,人們追逐潮流,很難擺脫現代社會的牽制。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當今社會人們對真相的態度,提到在這個速食、極短片充斥的時代,一切似乎只要被視為有趣,就能夠被原諒、接受為事實。文章文體偏向沉思,有些許負面情緒,但通過批判和自我反省。作者建議人們應該多向不同角度看問題,接受可能不同的真相。
Thumbnail
從更高的視野看來,所有的情境都是正面的。更精確地說,情境沒有分成正面或負面,只是如其所是。
Thumbnail
現今的資訊環境變得越來越複雜和雜亂,真假資訊交雜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要判斷消息的真實性變得更加困難。有些消息可能只是謠言或誤解,而有些則是真實的事件。因此,我們必須更加謹慎地對待每一個消息,並且更加積極地尋找證據來支持或反駁它們的真實性。 首先,我們會問自己:這件事情是與事實相反的嗎?也就是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未來社會趨勢的文章,探討了未來社會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以及社會結構和人性的轉變。
跳脫一下跟工作相關的思緒,來撰寫一些不一樣的東西,相信諸君都聽過[事情的發生往往來自於溝通不足],然而真的只是溝通不足產生的嗎?在下覺得並非如此,當今社會與科學所教的皆是懷疑,造成了[話中虛幻多有詐,人本不信只為安]的現況,舉凡話語中所參雜的真實與否,真幻交織,根本無法認清,只能回歸到最初謊言與真實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真情、真愛和真實世界的觀念,並將這些觀念與人生經驗相連接。文章中包含了對於人生的體悟和感悟,對於友誼、愛情和世俗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當代生活中,偽意義對人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尋求最佳商品時,人們常常需要面對兩派聲音的幹擾,這也反映出現代設計中對美感和功能性的平衡。此外,政治運作中的黑箱操作和表面上的民主也令人疑惑,使人難以擺脫偽意義的迷惘。在網絡媒體的影響下,人們追逐潮流,很難擺脫現代社會的牽制。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當今社會人們對真相的態度,提到在這個速食、極短片充斥的時代,一切似乎只要被視為有趣,就能夠被原諒、接受為事實。文章文體偏向沉思,有些許負面情緒,但通過批判和自我反省。作者建議人們應該多向不同角度看問題,接受可能不同的真相。
Thumbnail
從更高的視野看來,所有的情境都是正面的。更精確地說,情境沒有分成正面或負面,只是如其所是。
Thumbnail
現今的資訊環境變得越來越複雜和雜亂,真假資訊交雜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要判斷消息的真實性變得更加困難。有些消息可能只是謠言或誤解,而有些則是真實的事件。因此,我們必須更加謹慎地對待每一個消息,並且更加積極地尋找證據來支持或反駁它們的真實性。 首先,我們會問自己:這件事情是與事實相反的嗎?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