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時代:當感覺比事實更重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16年,牛津字典將「後真相」列為年度詞彙,並定義其為「情感與個人信念比客觀事實更有影響力的現象」。

在後真相時代,事實不再以理性作為基石,而是被情緒包裝和碎片化呈現,人們的判斷因此被偏見與情感所左右。這不僅引發社會對真相本質的混淆,也挑戰了理性討論的可能性。人類正在經歷一場真相失序帶來的挑戰。



後真相的本質

後真相(Post-Truth)一詞並非單純指假新聞,而是指事實的可信度被情緒與信念所取代。 <<後真相時代>>作者麥克唐納指出,任何一組事實都可以在特定語境下被操控。例如,川普曾在競選期間提到「美國的失業率不是5%而是40%」,聽起來像是一場經濟災難。然而,這個數字其實包括了16歲以上的學生、退休人員以及不在求職市場中的人。這種「真實數據」在語境扭曲後,喪失了其原本的意義,卻成為政治操作的工具。

這提醒我們,後真相時代的危機,不僅是資訊的真假,更是人們如何篩選、解讀事實的問題。當情感凌駕於事實之上,真相便不再單純存在於數據中,而是一場語言與情感的競技。


raw-image
raw-image



---

生活中的後真相現象

1. 英國脫歐

英國當年支持脫歐的組織說每週英國的給歐盟3億多英磅,這確實沒說錯,但根據英歐協議,歐盟需要返還英國44億英鎊,農業補貼和落後地區發展補貼等共46億英鎊,再加上歐盟在英國私營經濟部門每年花費14億英鎊。拋去這些,英國給歐盟的貢獻淨額是一年84億英鎊,即每周1.61億英鎊。這些數據顯示,英國支持脫歐的經濟論點在強調歐盟資金流出的同時,忽略了歐盟對英國的反饋性投入。

在我開看來,脫歐更多是基於對主權、移民管控和文化認同的追求,而非純粹的經濟考量。雖然脫歐支持者以減少對歐盟的財政貢獻為核心論點,但實際上,脫歐後的經濟成本(如貿易壁壘、外資減少和國內供應鏈壓力)可能超過這些所謂的「節省」。這反映出經濟數據在脫歐辯論中的選擇性使用,也暴露了政治論述中對民意導向的操控。


raw-image




2.媒體與社群的分裂化

台灣的媒體環境因政治立場而分化,不同立場的觀眾在各自的「回音室」中,強化了既有信念,卻越來越遠離真相的完整性。

raw-image
raw-image



---

後真相的破局關鍵

後真相時代的挑戰看似無解,但並非不可破解。我們或許無法改變人類對情感的依賴,但可以透過以下方式重塑對真相的認知:

1. 打破資訊的片面性

真相之所以被扭曲,往往是因為資訊的斷章取義。破真相的第一步,是努力還原事實的全貌。例如,針對「美國失業率40%」這樣的說法,應該補充更多背景數據,包括失業人口的定義與勞動參與率等資訊。

台灣的「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和「MyGoPen」等查核平台,便是揭露資訊片面化、確認信息來源可靠信的重要工具,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

1.檢查來源:選擇可信的機構或專家,如政府或知名媒體。

2. 多方核實:用多個獨立來源交叉檢查內容是否一致。

3. 看細節:訊息有無明確數據或邏輯支持,避免誇大語言。

4. 查原始資料:追溯原始來源,避免斷章取義。

5. 注意時間:確保訊息最新且仍相關。

6. 檢視動機:警惕可能帶有商業或政治意圖的內容。



2. 重建媒體素養

教育應該著重於培養批判性思維,而非單純接受資訊。當人們能質疑媒體與政治的敘事時,後真相的操控便難以得逞。

例如:教導民眾如何辨識新聞來源、檢查數據的背景,並從多方來源交叉比對資訊。


raw-image



3. 情感與理性的平衡

後真相時代的一大矛盾在於,情感是溝通的必需品,但也是誤導的利器。破真相的關鍵,不是完全排除情感,而是學會控制它對判斷的影響。

當你看到某則資訊讓你感到憤怒或害怕時,試著停下來,問問自己:「這真的是真相嗎?」


raw-image






4. 多元視角的包容

後真相的形成,部分來自於社會的價值分裂。我們應該接受多元視角,尊重不同立場,並尋求共識。這不僅能拉近社會的裂痕,也能降低資訊被武器化的可能性。




---

結語:重拾真相,守護理性

後真相時代讓我們看到,真相不僅是冷酷的數字和事實,它與人們的情感息息相關。在這樣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成為真相的守護者,不僅要學會查證資訊,也要對情感和信念保持警惕。當情感的迷霧被撥開,真相終將重見光明。

這場信息的較量,無論對個人還是社會,都是一場持久戰。讓我們在這場戰役中,不僅保有理性,更能理解並尊重多元的真相。

raw-image



資料來源:

牛津字典
後真相時代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uk/2016/06/160610_eu_referendum_cos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媒體常識-100談
0會員
1內容數
再次會發佈有關媒體素養以及資訊安全的文章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媒體識讀是現代人面對鋪天蓋地資訊時不可或缺的素養。但為什麼有些人能從容應對,而有些人卻總是被輿論與雜訊牽著走?我想從自己的角度探討其中的關鍵問題。我認為,媒體識讀的核心不僅僅是蒐集證據來佐證,更重要的是從論述中找出疑點,破除虛假立論的根基,才能真正提升辨識能力。
Thumbnail
媒體識讀是現代人面對鋪天蓋地資訊時不可或缺的素養。但為什麼有些人能從容應對,而有些人卻總是被輿論與雜訊牽著走?我想從自己的角度探討其中的關鍵問題。我認為,媒體識讀的核心不僅僅是蒐集證據來佐證,更重要的是從論述中找出疑點,破除虛假立論的根基,才能真正提升辨識能力。
Thumbnail
當每個人都能輕易發布與分享內容時,資訊的真實性往往被取代為吸引眼球的價值。因此,我們必須認清資訊民主化不僅賦予我們發聲的權力,也帶來查證真相的責任。審視資訊的來源與意圖,避免成為誤傳者或誤導者的工具,是防止被誤導、維持批判性思考的關鍵꒰ᐢ. .ᐢ꒱
Thumbnail
當每個人都能輕易發布與分享內容時,資訊的真實性往往被取代為吸引眼球的價值。因此,我們必須認清資訊民主化不僅賦予我們發聲的權力,也帶來查證真相的責任。審視資訊的來源與意圖,避免成為誤傳者或誤導者的工具,是防止被誤導、維持批判性思考的關鍵꒰ᐢ. .ᐢ꒱
Thumbnail
後真相時代來臨,資訊真假難辨,本文探討後真相的本質、生活中的例子(英國脫歐、媒體分化)、以及如何破解後真相的關鍵(打破資訊片面性、重建媒體素養、情感與理性的平衡、多元視角的包容),最終呼籲每個人都應成為真相的守護者。
Thumbnail
後真相時代來臨,資訊真假難辨,本文探討後真相的本質、生活中的例子(英國脫歐、媒體分化)、以及如何破解後真相的關鍵(打破資訊片面性、重建媒體素養、情感與理性的平衡、多元視角的包容),最終呼籲每個人都應成為真相的守護者。
Thumbnail
比起明目張膽的謊言,刻意曲解後的真相往往更加危險,因為它不僅更難分辨,還能躲過事實查核中心的狙擊。一組偏頗的事實與遭到誤解的數據,在缺乏正確脈絡的情況下被串聯成一套故事情節。接下來你會發現,片面的數字、故事,都只是其中一些元素。各行各業的溝通老手會利用這些元素,呈現某種世界觀,進而塑造世界的樣貌。
Thumbnail
比起明目張膽的謊言,刻意曲解後的真相往往更加危險,因為它不僅更難分辨,還能躲過事實查核中心的狙擊。一組偏頗的事實與遭到誤解的數據,在缺乏正確脈絡的情況下被串聯成一套故事情節。接下來你會發現,片面的數字、故事,都只是其中一些元素。各行各業的溝通老手會利用這些元素,呈現某種世界觀,進而塑造世界的樣貌。
Thumbnail
致謝 微批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4100
Thumbnail
致謝 微批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4100
Thumbnail
卡洛尼娜 · 庫拉(Karoline Kuhla)出生於1986年,長期擔任德國各大時報的記者,對於後事實、後真相時代的媒體亂象,有高度的敏感,於是寫出了《假新聞》一書,銳利地點出當代傳播媒體的種種問題,與閱聽人的素養問題。
Thumbnail
卡洛尼娜 · 庫拉(Karoline Kuhla)出生於1986年,長期擔任德國各大時報的記者,對於後事實、後真相時代的媒體亂象,有高度的敏感,於是寫出了《假新聞》一書,銳利地點出當代傳播媒體的種種問題,與閱聽人的素養問題。
Thumbnail
這是本挺有立場的書,是從哲學的角度討論後真相的時代,面對一個資訊爆炸、很容易找到各種似是而非的訊息,究竟應該如何面對。 過去總覺得有一個共同得以認識的事實存在,儘管各人對事實的感受不同,多數人仍認為客觀存在不容質疑。然而,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資訊流通得比過去還快,所面臨的挑戰竟是劣幣驅逐良幣的窘境,人
Thumbnail
這是本挺有立場的書,是從哲學的角度討論後真相的時代,面對一個資訊爆炸、很容易找到各種似是而非的訊息,究竟應該如何面對。 過去總覺得有一個共同得以認識的事實存在,儘管各人對事實的感受不同,多數人仍認為客觀存在不容質疑。然而,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資訊流通得比過去還快,所面臨的挑戰竟是劣幣驅逐良幣的窘境,人
Thumbnail
後真相時代的來臨,人們不再關心真相到底為何,只關心聽到看到的語言或文字所代表的"感覺",經驗豐富的公關操作者就依此利用真相的繁複面貌,操弄它來將之變成對自己最有利的呈現方式,就像是一場催眠活動,以真相之名包裝情感的煽動。
Thumbnail
後真相時代的來臨,人們不再關心真相到底為何,只關心聽到看到的語言或文字所代表的"感覺",經驗豐富的公關操作者就依此利用真相的繁複面貌,操弄它來將之變成對自己最有利的呈現方式,就像是一場催眠活動,以真相之名包裝情感的煽動。
Thumbnail
人們對政治、文化、歷史產生絕對的冷感,很大部分的原因是無法再相信何者是真?何者是偽?
Thumbnail
人們對政治、文化、歷史產生絕對的冷感,很大部分的原因是無法再相信何者是真?何者是偽?
Thumbnail
我們的良心,在一個極度隱微的意義上被收買了......?
Thumbnail
我們的良心,在一個極度隱微的意義上被收買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