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一個很會說謊的朝代。
從一開始,李淵就不敢告訴大家,自己是突厥征服中國的前鋒。再來,李世民為了整治世族,做《氏族志》,又開啟大家假造祖宗的白紙黑字。
當代更有史官許敬宗,被舉發以一己之好惡做史。
小事,無所謂,等到了武則天時期,白賊真是去到高峰。
來俊臣跟他的快樂夥伴們所造的《羅織經》誕生,人們才知道捏造黑白是多麼恐怖的一件事。
不過我們還在貞觀。
貞觀有房玄齡之政,魏徵之禮,長孫無忌的情報操作……總該有人管管法律吧?
你如果知道來俊臣,大概就會知道唐朝的司法機關,稱為大理寺。而貞觀法律的奠基,我想就抓大理少卿戴冑來吧。
對於貞觀之治來說,戴冑是個老人家。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陽人。
才開門就撞到山了,安陽本身是個菜市場地名,巧不巧跟相州一樣,都曾出現在河北跟河南兩地。
唐朝標準應該是指今天的河南省安陽縣啦。
安陽是殷墟所在,從春秋戰國開始就是各方爭奪之地。說真的充滿奧妙,很難一言以蔽之。
如果以三國的角度來說,接近河北重鎮:安陽就在鄴城魏郡的邊上而已。
但真的重的又不是它,硬要說的話,文化古都吧。
值得一提的是,隋文帝楊堅的建國之戰在這裡打的,相州當年就是尉遲迥的管區。楊堅毀去了鄴城,把重心轉移到安陽來。
戴冑在新時代成長,於大業末年進入了門下省,當上了一級公務員。他性格認真忠實,主修律令擅長文書作業,很受大老蘇威跟裴矩的禮遇。
五貴得其二,看起來很屌,但這種寫法就是沒有。
蘇威本身是開皇律的制定者,裴矩則除了外交,更是一流的文書官。
這邊基本就是說,戴冑不是那種很會當官手段很厲害的角色,而是認真勤苦,得到同道中人長輩賞識。
沒錯,蘇威跟裴矩都不會幫他升官發財。甚至當兩大老要跟著隋煬帝下江都,也不會帶上這個能幹的弟子。
戴冑留在洛陽,與攝政王楊侗一起救亡圖存……救到最後就被王世充給篡了。原本戴冑還想要勸退王世充,王世充嫌他囉嗦,早早把他給打發走,這也讓李世民還沒打下洛陽,就得到了這個未來的頂梁柱之一。
戴冑接下來一直在李世民的幕府中服務,唯一知道的職務是「士曹參軍」。
等李世民即位,才讓他轉任兵部郎中。
這大約有兩個意思,第一,戴冑應該是兵部尚書杜如晦的下屬,後來杜如晦死前也推薦他接手「選官」要務。
第二是,杜如晦一開始也沒把戴冑當回事。
其實有時候就是這樣,史書本傳,沒寫出來的事情比寫出來的更重要。
戴冑「性貞正,有幹局。明習律令,尤曉文簿」,看起來好像是個不錯的文人?大錯特錯。他的履歷顯示出,他完全不是文人。
不要說那種六歲會寫詩,遍學諸子百家還是六經專門。戴冑連一經主修都沒有。只懂律令文簿那是下等人,放在秦朝就是個趙高。
但我們也不能忽略的是,正因為貞觀執政團隊不把律法視為重點,這一塊才更有李世民發揮的空間。
戴冑在兵部很快嶄露了頭角,被調往大理寺服務。而他被李世民注意到的時刻,也隨之到來。那是一樁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案子,起於長孫無忌佩劍入宮。
「劍履上殿」,曾經是一級權臣才能有的特權。對李世民而言,長孫無忌絕對有資格。
但貞觀元年?長孫無忌還不配。武德老臣尚在,豈由得他們放肆?
尚書僕射封倫參了一本,認為監門校尉未盡職責,當處死。長孫無忌也要罰銅二十斤。
唐朝人開始分得清金跟銅這樣。
好,封倫有給長孫無忌面子,李世民認為可以。
但大理寺少卿戴冑認為不可以:「校尉跟無忌都犯了錯,按律凡是為天子服務,犯錯就要掉腦袋。今天如果要讓長孫無忌以功抵過,那應該要開法庭。否則以現行法律來說,罰銅於法無據。」
李世民心頭一震:「沒錯,法律不是我說了算。不能因為無忌是皇親國戚就轉彎,咱們,開廷!」
此廷是朝廷,不是法庭。好,開了廷議,封倫還是提出一樣的見解,李世民也準備要拍案決議,戴冑就異議阿里。
「校尉所犯的罪,緣起於無忌,在整件事中他的過錯應該算較輕的一方,如果無忌的刑度較輕,校尉應該更輕。更何況人死不能復生,請皇上三思。」
看起來沒說什麼,其實很重要。
當下,李世民很乾脆的以戴冑的意見為準,饒恕了校尉死罪。同時,更要戴冑參與另一個案子。
由於貞觀方起,李世民大開選舉之門,但就有很多人假報資歷出身想求個好官。講真的有電腦你要核實都很麻煩了,何況西元七世紀?(三世紀堅信宗正資料不會錯的事情我向來當笑話看)
朝廷不堪其擾,李世民索性下令,給你各位一個自首的機會,坦白無罪,查出來有虛假一律死罪。
於是大家就怕死都說實話了嗎?三歲小孩都知道要跟你硬到底了。
總之,有人就被查出是虛報(不然就不會有前面那段了)。
殺不殺?唐太宗要戴冑來審。
戴冑表示,根據律法,應判流放,而非死刑。
唐太宗板起了臉:「現在是要昭告天下我沒有信用,只要賄賂你就能免死嗎?」
戴冑說:「皇上抓到了人就殺,那是您的詔命。但您若派給大理寺審查,那麼臣就會以法律為優先。」
唐太宗冷笑道:「你倒守法,朕不用守信?」
戴冑答:「法律是國家跟天下的信用關係。皇上的詔命,本是因為一時的情緒所發。如今您把犯人交付於我,就是因為您知道不應為了一時的憤怒而殺人,該當交由法律來達成與天下人的約定。這就是『忍小忿而存大信』!」
唐太宗這才正色道:「朕就怕法律不能被徹底執行,如今有你守護國家律法,朕復何憂?」
要知道,李世民是一個殺伐果決的將軍出身,他過去並不會把人的生死當一回事。戰場上,你死就是我活。
但往後,李世民卻不斷要求執政團隊「不以死刑為先」、「要考慮人們的生活」,整個搖身一變要當廢死皇帝。
這,便是戴冑帶來的影響。
欸,我不是要說戴冑讓他變得仁慈,一如前所述,李世民其實是突然找到戴冑這個支點,以及法律這根槓桿……可以讓他「大公無私」的排除異己。
只要皇帝對天下守大信,那麼天下便會站在皇帝這邊。
貞觀元年還沒過完,籍籍無名的戴冑,就進入了尚書省,成為尚書丞,與六部尚書平級。
沒錯,李世民的第一步,是要用戴冑來打敗武德老臣。
不只是法律,而是「天下大義」。
貞觀二年,李世民又從戴冑之議,重整義倉制度。
我們之前也提過,李世民特別強調:這次絕對不能以「國用不足」為理由來徵收各地義倉的資材。務求「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既然有機會就稍微說一下,其實除了國家強取之外,這個制度還有一個問題是「貧富不均」。
從漢文帝到隋文帝,大家都很會一個收買民心的招數,叫做減賦。
基本上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也在用。
但其實隋朝就發生這個狀況:包括國家在內,有「糧」的地方多到滿出來,沒「糧」的地方一碰到災害就翻船。
比較簡單說,分義倉跟社倉兩種制度。
「社倉」是一個由地方政府管理的機制,就好像郡級的糧倉,是跟鄉縣糧倉「義倉」徵收來維持,有需要時發下去。所以它會有強徵跟交通斷絕發不出去兩種問題。
而戴冑的建議主要就是「恢復義倉」,並且讓減省下來的賦稅,直接由義倉收管。既不是你各位的私有財,也不是國家的財產。來達到取之地方用之地方的概念。
有很完美嗎?我想大家都看得出來並沒有。
李世民強調「這不是我要的稅收」,其實就是「還政於民」。到頭來,主持義倉的仍然會是地方有頭有臉的世族。
什麼意思呢?綁樁。
世族這個東西是政治性的產物,是地方上同姓家族以政治大老為首集合起來的力量。
你身為皇帝,要跟三公鬥法,就不能夠忽略他們背後地方上的力量。正所謂「我可是有台北市二十萬民意支持的」。
而李世民來了一招釜底抽薪。直接政策下去跟地方家族賣好。
這樣當政治大老要反李世民的時候,世族就鬆動了,不齊心了。畢竟「李世民還是做得挺好啊」。
接下來,封倫天年盡了,蕭瑀也被鬥掉了,就連長孫無忌也轉為顧問職……在太宗本紀上,尚書省主管出現了一年的空缺。
但事情總要有人做。
「尚書省天下綱維,百司所稟,若一事有失,天下必有受其弊者。今以令、僕系之於卿,當稱朕所望也。」
戴冑以尚書丞的身分,代理了尚書令跟僕射的工作。所有人都說他,好棒棒。
一直到貞觀三年,司空裴寂下台,房杜二人正式擔任左右僕射後,戴冑才轉為六部尚書,又兼太子庶子。
嗯,戴老師的多工系統持續運作,他正官是民部尚書,同時在杜如晦推薦下兼行吏部尚書事。除了太子庶子,還領了諫議大夫,跟魏徵同樣具有直諫唐太宗的資格。
飛黃騰達?不是,你光看他沒有直升尚書僕射就可以肯定,被鬥了。
時論開始批評他出身的缺點:「雖有幹局,而無學術」。行吏部事又「文雅而獎法吏」。
可怕的是,我們前面就說了,其實這些都像是「杜如晦看不起戴冑」的部分。
而杜如晦這時候?已經死了啊。
這是不是一種「孔明遺計斬魏延」,有點難說了。
但我想戴冑身為一個不屬於主政團隊,沒有六四的革命情感,卻成為李世民信天下,鬥老臣的主力,卻是十分肯定的。
貞觀四年,在時論的批評下,戴冑失去了選官的權力。忘了說,這是古代政府非常重要的權力。不過李世民還是強力的讓戴冑以民部尚書的身分,開始「參預朝政」:這則是貞觀專屬的主政團隊專有名詞。
「房玄齡、魏徵並美胄才用,俱與之親善,及胄卒後,嘗見其游處之地,數為之流涕。」
原文做個佐證,戴冑的親善對象確實沒有杜如晦,但也跟主政團隊掛上鉤了。沒錯,寫在這個時間點杜如晦當然已經死了,但那就表示早年戴冑跟這些人不是同一掛的。
貞觀五年,戴冑又上了一表,勸阻唐太宗修復洛陽宮。
裡面有一些局勢相對重要:「比見關中、河外,盡置軍團,富室強丁,並從戎旅。重以九成作役,餘丁向盡,去京二千里內,先配司農將作。假有遺餘,勢何足紀?」
河外應該包括了河東、山西、河北部分。山東地區則不在此列。
就是說,這時候的兵役其實非常重。布兵的範圍,更顯示出突厥雖降,實則未定。
而剩下的男丁,在長安兩千里內,如果是單向,那就一路到徐州了喔,也都在服國家的農作跟工匠役。
中原地區,也是一個生產力全開的狀況。
其實非常危險。
新成立的天可汗之國,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安穩。某些人還在這時候談要叫唐太宗封禪。李世民表示很好,這邊就不細查了,總之李世民一直到貞觀十一年才「幸洛陽宮」,當時應該真的有打消念頭吧。
就跟封禪一樣。
「戴胄於我無骨肉之親,但以忠直勵行,情深體國,事有機要,無不以聞。所進官爵,以酬厥誠耳。」
這是李世民給戴冑最後的一讚,兩年後,戴冑過世。
結局可不是這樣結的,我就問貞觀名臣看到現在哪個跟李世民有骨肉之親了?
戴冑並未名列凌煙閣,也不在世襲刺史名單當中。不過那是因為他無後,以兄子繼爵。
我敢肯定,李世民那句「無骨肉之親」,就代表著封建一事與戴冑之間的關係。
最初討論封建事時,正是戴冑掌天下大事的貞觀二年。
戴冑奠定的法治基礎,或許,同時也開啟了李世民「封建非親」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