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的建立是為了效率!?
聽到制度,我們總會慣性聯想到繁文縟節帶來的低效率。在 PMO(專案管理辦公室)的工作中,為了讓全公司的專案達到一定品質、實現管理目的,制度設計是常見的手段。
但 Gipi 游舒帆的這篇文章帶給了我不一樣的觀點。
第六,制度不是為了約束創意,而是為了提升效率與品質。公司只有一個人時,這個人只要跟自己溝通,然後一個人完成所有的任務。但公司長大,事情會交到不同人手中,而且每個人的專業水平不同,過往經驗也不同,必須找到一套對齊的標準,讓大家可以更快且更有效率的產出高品質的成果。流程與制度是為此而生的
制度存在的目的,是為了讓大型公司中的每個人都能更快、更有效率地產出高品質成果。制度不是限制產出品質的上限,而是幫助訂定最低品質標準。以公司的專案制度為例,在專案啟動前的規劃與審查看似限制,實則是為了確保專案品質的必要步驟。
那麼,什麼樣的工作適合建立制度呢?
Gipi 學長提到了兩個重點:可重複性、可管理性。也就是說,需要重複執行且可被管理的工作才需要制定步驟。如果只是臨時性業務或新產品的 PoC(概念性驗證),就不用急著制定制度,等到業務流程上軌道後再來制定也不遲。
再來,好的制度要能接受模糊與不確定性,而且適合的制度比完美的制度更重要。
就像好的產品需要快速迭代來面對市場,好的制度也是如此。制度雖然是死的,但一定要有與時俱進的空間。這裡提供另一種思維:如果事情能一步就搞定,那就代表這件事簡單到不需要制度。同時,也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制度的適用範圍與規模。
制度的擬定不是為了增加無謂的流程,而是確保大家在執行相似工作時,都能達到一定水準以上的產出。
作為工作者,你是否會在每天前安排自己的工作呢?
在閱讀 BCG 問題解決力時,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用「下週前我該完成什麼」而非「明天我要做什麼」的思維去安排工作。
這樣的思維能避免被待辦事項追著跑,並且有足夠的大局觀掌握整體工作進度。若只用「明天我要做什麼」的思維,容易落入見樹不見林的困境。這其實就是目標導向的思維,如果每天都只用待辦清單的方式思考,很容易在忙碌中迷失這週的工作重點。
讀到陳又津的電子報《久違的文學獎,被 AI 評上第一名啦》,他分享了將多個作品丟給 AI 評選,AI 將他的作品評為第一名。AI 有資格當文學評審嗎?AI 評分的邏輯是什麼?
我覺得 AI 評審,就是 Notebook LM,它所評選的意見其實沒有錯,可是看起來就很像閱讀測驗,那些東西實實在在地對,但很制式。
生成式 AI 在創作上,對於制式化的框架有深厚的理解,但對於美感與想像力的解析,是目前的 AI 還無法做到的。Jemmy Ko《AI 內容:讓你走向平庸的超級下策》指出,生成式語言模型的機制是找出語料庫中最可能出現的字詞進行接龍,這意味著它提供的內容往往是最大眾化、最平凡的。
→ 禮物不需挑最貴 只要 __?
心意 6.25%
適合 4.67%
香榭 0.00%
→ 禮物不需挑最貴 只要香榭 __?
大道 80%
氣質 10%
的落葉 0.00%
上面範例告訴我們,目前的AI是寫不出具有創意的歌詞的。
AI 能幫助我們用最通俗的框架和最大公約數的內容來分析與產出,但生成的內容未必有價值。對藝術創作者而言,未經編輯的 AI 內容缺乏美學與詩意;對知識創作者而言,它缺乏個人觀點;對程式設計師而言,未經編修的 AI 程式碼可能不符合團隊的開發規範與技術框架。
前陣子看到我關注的棒球主題 YouTuber JOSH 分析了為什麼不再做頻道早期的美國職棒數據分析影片(連結)。他說,這些內容只是從國外網站翻譯加工而來,缺乏個人特色。對影音創作者來說,要加入更多個人元素,才能營造獨特的品牌形象。
AI 能夠創作、表達、寫出有邏輯的文字,但能否取代創作者?我想答案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