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針對《臺灣社區大學與美國社區學院之研究-設立宗旨和課程規劃之比較分析》文中的重點分析與建議:
內容重點分析
1. 研究背景與目的
- 背景: 臺灣社區大學和美國社區學院在設立宗旨與課程規劃上的差異源於文化、社會需求和政策導向的不同【75†source】。 臺灣社區大學以知識解放和公民社會的建設為核心,而美國社區學院重視機會平等和職業培訓【75†source】。
- 研究目的: 比較兩者的設立宗旨與課程規劃,分析其差異,並為臺灣社區大學的發展提供建議【75†source】。
2. 臺灣社區大學
- 宗旨: 強調知識解放、公民參與、社會改革。 倡導草根性與自發性,由下而上的教育運動【75†source】。
- 課程規劃: 學術課程:涵蓋人文、社會、自然科學,旨在培養批判性思維與公民意識。 生活藝能課程:提升生活品質,如藝術、設計和實用技能。 社團課程:關注社區發展與公共參與,促進民主素養【75†source】。
- 挑戰: 課程劃分界定不清,缺乏職業培訓與實用性課程。 學術與實務結合不足,未能全面滿足社會需求【75†source】。
3. 美國社區學院
- 宗旨: 提供教育機會,推動社區發展。 聚焦職業教育和基礎學位課程【75†source】。
- 課程規劃: 轉學課程:作為通往四年制大學的橋樑。 職業技術課程:涵蓋技術訓練、職業證照。 繼續教育課程:針對在職人士的進修與生涯發展。 社區服務課程:滿足當地居民的文化、休閒需求【75†source】。
- 優勢: 彈性多元的學習方式。 開放式入學政策,降低教育門檻【75†source】。
4. 比較分析
- 相似點: 都強調終身學習與社區發展。 提供多元課程,滿足不同族群需求【75†source】。
- 差異點: 臺灣社區大學以社會運動為背景,重視公民意識培養。 美國社區學院更注重職業導向,提供技術與學位課程【75†source】。
建議與應用方向
1. 臺灣社區大學的改進建議
- 明確課程分類與目標: 優化學術課程,加入職業導向內容。 擴充實用性課程,如職業訓練與技能提升。
- 推動產學合作: 與地方企業建立合作,提供在職進修和實習機會。 開設針對產業需求的職業技能課程。
- 建立學分認證制度: 提供學分累積與轉移的機制,提升學員學習的認可度與激勵性。
- 強化學員支持系統: 增設學習諮詢與生涯輔導,幫助學員設計學習規劃與職業發展路徑。
2. 美國社區學院的借鑒方向
- 導入職業教育特色: 開設更多針對在職人士的短期技能課程。 借鑒美國的「橋樑課程」模式,幫助學員銜接其他學術或職業進修機會。
- 提升課程彈性: 增加夜間課程、線上學習模式,吸引不同時間安排的學習者。
- 注重學習公平性: 引入更多針對弱勢族群的資助計劃,降低參與學習的門檻。
3. 後續研究建議
- 文化層面的差異影響:深入分析社會文化背景如何影響兩者的課程設計。
- 實證研究:收集臺灣社區大學學員的學習成果數據,評估課程對學員生活與工作的實際影響。
- 全球化視角:比較更多國家社區教育模式,尋找創新發展方向。
劉俊聖(2024)。臺灣社區大學與美國社區學院之研究-設立宗旨和課程規劃之比較分析。《全球科技管理與教育期刊》,13(3),16-29。https://doi.org/10.6617/GTME.202409_13(3).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