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日 星期四下午4:12
最後剩下走路這件事,是我所擁有的。當什麼也不想做、沒有特別想要的東西、講不出夢想與目標的時候,唯一覺得放不下的,是必須出門去走走路。
是在客廳放一台跑步機無法取代的,真實行走於地面。即使很短的距離、很慢的步伐也沒關係,只要能走上一小段路,到達某個折返點,再往回走,三十分鐘就好,每天一次或兩次或三次。
風雨無阻地。
稱不上運動、甚至稱不上散步都無所謂,穿著雨衣、弄濕鞋子、雙手在寒風中覺得冷......那麼狼狽,也要邁出這個步伐,不為了證明什麼,卻希望保有某種意志,彷彿一份信仰,走路大神在我心中建立了一個地位。
但崇拜無用,實踐才有用。
至於有什麼用,還得走得更尋常才能知道,不能太特意,要像脈搏跳動那麼自然,純粹活著的時候,今天呼吸還算順暢,就該去走走,否則,整日自囚,不只疏離於社會,也疏離於自己的身體。
最後,就會疏離於自己的靈魂。
無所事事時,很容易迷失,身體比自己想像中脆弱,各方面從熟成的高峰開始跌落,曾經揮霍力氣、逞強,如今只能慢慢修復,走路,成為我的救贖。
十幾二十年前將英文帳號取為AnneWalking的時候,就註定今天這個局面,剩下走路,能夠療癒我。
或說,還好我還能夠走路,像那些哲學家一樣,用走進大自然、走上街道、走向人群,來走進自己心裡,走出自己的路,走回自己的信念。
每天趁著走路的時光,我能夠想一些事;也趁著走路的時光,我能夠不想一些事。
順著走路的身體,我能夠感受一些自己,同時看一些外界,看一些別人。
慢慢的,從冬天走過春天,最近開始要迎接夏天的走路了,我能走的距離已經有長一點,時間有多一點,爬的坡可以陡一點點,步伐可以從容許多,或偶爾可以加快一些些,或需要的時候可以輕輕跑個幾步。
走路給我很實質的回饋,也給我很抽象的回饋,我跟朋友分享這件事,因為是「一書一會」小聚,我特別找了《走路,也是一種哲學》來讀,讀後心得沒有講很多,但動機講了很長一個故事,從腰痠腳痛不良於行開始,說到曾經在沖繩一個月每天靠雙腳出去遊走的過往。
那些我旅行過的地方,充滿我走路的痕跡,全是靠著熱血、勇敢、好奇心去走來的,現在我每一天所走雖然是同一條普通馬路,用的卻是一雙已經走出很多故事的特別的腳,雖然體力不如從前,信念可不能老去。
昨天,我的電視壞掉了,今天,我把大得要命黑色液晶螢幕貼上一張張色鉛筆畫作與草編小童玩,暫時放棄它原來的功能,從電視節目海裡面游上岸,呼吸陸地的空氣,適逢六月第一天,該是除了走路以外,另一件能夠自我療癒的事:寫點什麼。
於是,今年想寫的走路系列,算是穿好布鞋、戴上耳機,出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