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5/02/02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股癌-Podcast-25.02.01(含QA)

股癌-Podcast-25.02.01

**台股開盤可參考新加坡富台期電子盤,根據禮拜五的電子盤收盤位置推算,預估台股加權指數開盤可能會在23100到23200之間,比起封關日下跌約200-300點。

*禮拜一早上還需觀察國際市場,如NQ、日韓股市開盤狀況,來進一步判斷台股走勢。

*過年前資金往往會選擇撤出,特別是高槓桿、高風險的資金,或是風險趨避型投資人,他們不願意承擔長假期間的不確定性,即便統計顯示抱股過年可能是有利的策略。

*這類撤出的資金通常會在新春開盤後幾天到一個月內回補,觀察這段時間的買盤,可能會發現部分股票即便下跌也會有資金進場承接。


**歷史上曾出現如2020、2022年的市場崩跌,這些事件讓部分投資人選擇避險撤出市場。

但避開崩盤未必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市場震盪可能帶來更好的買點。

*崩盤時的市場氛圍,通常會有融資戶踩殺、討論區一片看空,這些跡象反而可能是籌碼出清、後續反彈的訊號。

*市場恐慌與籌碼乾淨後,往往會迎來新一波的上漲機會。

*因此,某些投資人反而樂見市場出現短期大跌,提供進場機會。

*成功避開市場崩跌只是短期避險,關鍵是後續市場的發展方向。

*後續要觀察市場資金流向,找尋進場時機,掌握市場新的投資機會。


**近期美股的走勢驗證了先前節目提到硬體股估值調降(derate),軟體股重新評價(re-rate)的趨勢。

顯示市場對於硬體與軟體的資金配置出現明顯分化。

*在此趨勢下,台股可能會受影響,特別是軟體相關股票可能有較好的表現機會。

*由於台灣市場的特性,投資人喜歡炒作代理商,即便代理商的軟體純度不高,市場仍可能因為資金流入而推升相關股價。未來幾個交易日,與軟體產業相關或被市場認定與軟體有關的個股,可能會受到市場青睞。


**硬體產業則出現跌深反彈的現象,例如輝達股價先跌超過10%,之後出現回升。

這類型反彈主要來自於美股的先行崩跌,因此有低接資金進場搶短線反彈。

*但台股在此波美股回調時未跟跌,因此不一定會有類似的技術性反彈,甚至可能走出不同的下行走勢。


**美國對加拿大、墨西哥與中國的關稅政策,美國宣布對加拿大與墨西哥徵收25%關稅,對中國徵收10%關稅。

*對中國的關稅影響較小,因為多年來已成為市場既定認知,影響力有限。

*但對加拿大與墨西哥的高額關稅則可能帶來新的變數,主要影響美股投資人。


**過去認為川普的關稅政策更像是一種談判策略,目的在迫使企業讓步或將製造基地轉移至美國。

*但這次即便是談判策略,美國仍可能會執行部分政策,對於台灣相關產業可能產生影響。

*例如,川普過去曾表示台灣搶走了美國的晶片工作,這種言論可能成為後續施壓台灣科技業的前兆。


**相關消息可能影響台灣的半導體供應鏈,特別是台積電及封測產業,如日月光等,因其美國市場占比較高,可能成為關稅政策的首要影響對象。

*不過,美國大部分終端消費者並不直接向台灣購買晶片,而是透過系統廠商採購後內嵌於最終產品中。

這可能導致美國本土企業如Supermicro、Celestica等成為最直接受害者。

*關稅的反噬影響。如果美國針對台灣晶片徵收100%關稅,受影響的可能不是台灣廠商,而是美國企業自身。

例如,在美國本土生產的伺服器製造商,因為需要進口晶片,將直接承受關稅成本。

*這樣的關稅政策可能導致美國伺服器組裝業者將產線轉移到馬來西亞、越南等地,以規避高額關稅,反而削弱美國本土製造業的競爭力。

*針對盟友施加關稅可能會產生反效果,例如迫使美國企業將產線遷往其他國家,而不是回流美國。

*產業鏈調整與資本市場影響,美國可能面臨的困境,如果美國進一步要求所有進口產品詳列內含晶片來源,這將對貿易管理造成巨大行政負擔。

*美國政府如果無法妥善執行,該政策可能難以落地。

例如iPhone等高科技產品中內含大量台積電製造的晶片,如果美國決定逐一課稅,將使進口產品成本上升,進一步推高通膨壓力。

*關稅政策的落實難度高。如果美國真的針對進口晶片或伺服器課徵100%關稅,將對美國終端產品(如iPhone、伺服器)價格造成影響,進而推升通膨。

*此舉可能遭遇美國內部強烈反對,使政策修正或無法順利執行。


**台灣的伺服器組裝業者,如廣達、緯穎等,可能受惠於關稅政策,因為其生產基地主要位於台灣或東南亞,可繞開美國直接針對晶片的課稅。

*投資人應密切關注台灣科技股在美國政策調整後的競爭優勢變化,特別是受惠於供應鏈轉移的企業。

*目前許多台灣伺服器與半導體相關企業在東南亞有生產基地,這可能成為避險策略,降低關稅對台灣科技業的直接衝擊。


**歷史經驗顯示,川普的政策主要影響短期市場情緒,但長期執行上的困難往往讓市場回歸理性。

*因此,在市場恐慌時可能是買點,而非賣點。

*投資人的心理應保持冷靜,不要過度反應。

*目前的關稅威脅主要影響市場情緒,但執行的可能性仍待觀察,投資人應避免因恐慌而貿然減碼。

*槓桿操作應謹慎。由於市場可能短期受消息影響而波動,建議降低槓桿,避免因突發消息造成投資組合過度受損。

*市場資金流向才是關鍵。投資人應關注資金流向,美股目前偏向軟體股,而台股是否跟隨仍需觀察。市場反應才是真正決定趨勢的關鍵。


股癌-Podcast-QA-25.02.01

**股票價格的核心驅動力是買賣行為,無論是題材、籌碼,最終都是因供需失衡導致價格變動。

*如果買方強於賣方,股價就會上漲;相反,供過於求則會下跌。


**提升對題材的敏感度。多觀察市場週期,如某些產業(如顯卡)有固定的技術升級週期,每隔幾年會有一波行情。

*曾經熱門的投資主題(如蘋概股)也可能會隨市場變化而失效,因此需要不斷適應市場變動。


**投資心態與市場週期。股市具有週期性,投資者應該學會調整交易頻率,避免因市場噪音而過度交易。

*經歷過市場循環與極端行情後,才能成為合格的投資者。

*例如,經歷過大多頭行情的投資人,往往需要經歷市場崩盤後才能真正理解市場風險。

*許多市場上的短期分析或投資觀點,可能只是短期熱潮,未經市場長期驗證的投資人,通常在市場變化時會被淘汰。


**統計數據能輔助投資決策,但不能迷信統計。例如Sell in May and go away(五月賣股離場),有一定的統計基礎,但不能作為長期投資策略,因為長期持有通常能帶來更好回報。

*台股農曆年後紅包行情通常確實存在,但不代表每年都適用。

*美股的光輝第四季(Santa Rally),也有歷史統計支持,但市場環境變數多,不能單純依賴。

*股市交易中的陷阱。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無效的統計資訊,如生肖年份對股市的影響、天象或其他玄學派說法,這些沒有邏輯基礎,容易誤導投資者。


**ETF或基金可能會透過過度擬合(Overfitting)來包裝過去表現良好的投資策略,但這些策略未必能適用於未來。


**交易技巧與市場慣性,某些股票具有”日內慣性”,

例如,如果一檔股票通常在開盤時上漲,盤中回落,投資人可以利用這種模式做交易。

*了解市場的短期動能因子,例如某些月份、特定的日內交易時段,勝率較高。


**市場上的人與投資策略。市場上會有一些新手投資人,在多頭市場表現不錯,但經歷幾次大循環後,這些人會被市場自然淘汰。

*經歷過幾次市場崩盤後仍能存活下來的投資者,通常才是真正的長期投資者。

*新手投資人常見的錯誤:自認為能準確預測市場變動,而忽略風險管理。

過度依賴特定市場規律,而不考慮市場變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