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多數的學生大都是會練琴的,除了練得不熟,許多是練錯了內容,例如錯音、節奏不對、樂句樂段、音樂表情等等各種細節的錯誤。家長也會問,回家看孩子有練習,但是也不知道他彈對了沒。
有的學生就是只能先顧好音符、算好拍子,其他已經分身乏術。也許可以把一首曲子分成兩、三週的份量,第一週先熟悉音高節奏、第二週把觸鍵做正確,第三週把音樂表情、速度也完整練完。或是分配好教本的練習目標,一本學視譜、一本練觸鍵、一首做表情。如果一首曲子想要一開始就教得完整,那就不要太多首功課,讓學生專心把一首曲子學好,也清楚地讓學生知道,功課要求的重點是什麼。面對很粗心、吊兒郎當的學生,有時我也會"打分數",像學校考卷一樣,錯一個項目扣一分,要求學生應當要能完成多少分數。
很多學生練琴,從頭到尾彈完,每次錯的地方一樣錯,不熟的一樣慢,就說有練琴。但通常一首曲子,難的地方可能是某幾個小節,就先把那幾個小節練好、練順,再練全部。彈奏時也要看好老師的標記,上面強調的大小聲、音色、觸鍵等等,想好再出手。
其實學生回家如何練琴,是老師的重要教學項目之一,如果年紀太小,那就讓他在課堂上練到會了、熟了再回家"複習"。如果是國小中年級以上,就可以教他練習方法,節拍器、做記號、練習順序與計畫等等,讓學生有能力自我練習。
每次孩子彈琴交作業,就想成是學校考卷,總是不會每次都滿分吧 ? 也不需要刻意去揪出孩子的錯誤,急著要訂正到完美。鋼琴的學習跟寫考券不太一樣的地方是,很多彈琴動作他是體育練習,今天投籃不進,你不會急著明天就要百發百中,可能下個月進籃率提高10%就是大進步了。家長可以教的是學習態度,這才是老師最頭痛的,要彈不彈、要練不練、一下子生氣、一下子耍賴,如果可以讓孩子配合老師上課,那就是最大功臣了。
其實有時候,彈琴就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定要到什麼盡善盡美的終點, 而是彈琴的當下,享受了專屬於自己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