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5/02/0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道德經 道經-第十一章

1.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2. 白話文


三十根車輻集中在同一個轂上,當中是空無的,但正是這樣的空隙,使車能夠使用。

將泥土捏成器皿,當泥土被挖去後,正是這個空洞讓器皿成為有用的東西。

鑿開門窗做成房間,正是門窗中間的空隙,使房子能夠居住。

因此,有形有體的部分是為了提供便利,而無形的部分,則賦予了它真正的用途。



3. 解釋


這段話的核心在於「有」與「無」的辯證關係。外界看似空無的部分,實則蘊含著無窮的價值。以車輪為例,三十根輻條匯聚於一個中央的軸心,這些輻條圍繞著一個空的空間,這個空間看似無用,但卻正是賦予車輪轉動的動力和功能。車輪的作用並不是來自於那些實實在在的輻條,而是來自於它們所圍成的那個「空」的空間。這樣的空隙,成為了車輪轉動的關鍵。


這同樣適用於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物。比如一個陶器,當泥土被捏制成容器的形狀後,表面看似密實,然而,正是泥土的空洞部分,使得這個容器能夠用來盛放物品。同樣地,房子的窗戶和門,正是因為有了可以進出和通風的「空間」,才使得房屋具有了居住的功能。如果沒有這些空隙,房子便成為了無用的封閉結構。


因此,「無」不是無所事事的空洞,而是一種可以讓「有」發揮功能的載體。無形的空間,正是萬物運作的基礎。這樣的道理,無論是在物理層面還是在人生哲理上,都有極深的啟示。我們常常追求具體的成果和物質的滿足,但有時候,能夠讓事物發揮作用的,恰恰是那些看似空無一物的部分。這就是「無」的價值。


例如,在人際關係中,有時候適當的空間與距離,讓彼此之間能夠保持良好的互動,反而能夠促進關係的發展。如果總是執著於過度的控制或過度的依賴,則可能會妨礙彼此的成長。這與「有」和「無」的關係是一樣的,適當的空隙反而能帶來更大的價值。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