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道經-第十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 原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涤除玄鑑,能無疵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2. 白話文


讓身與心合一,能否做到從不分離?專注於氣息,使自己柔和,能否像嬰兒一樣純真柔順?

洗滌內心深處的智慧之鏡,能否使它毫無污點?

治理百姓、管理國家,能否做到無為而治?

天地的門戶開合變化,能否像雌性一般柔和順應?

明察四方、通達萬物,能否做到不執著於外在的知識?

萬物在天地間生長,人只是幫助它們生長,卻不據為己有;推動事物發展,卻不依賴它來建立自己的功勞;引導萬物成熟,卻不去強行控制它們。這就是深邃的德行。



3. 解釋


真正的智慧,是讓身與心保持合一,而不因世俗的干擾而分裂。許多人表面上追求成功、權力、財富,但內心卻焦躁不安,無法真正達到平衡。若能如嬰兒般保持純真柔和,不被外界的名利侵蝕,那麼便能真正順應天地之道,活得自在而長久。


內心的清明,就如一面鏡子,若被世俗的欲望蒙塵,便無法照見真相。清除內心的雜念,就如擦拭鏡子,使其反映世界最真實的樣貌。這不僅是個人的修行,也適用於治國理政。真正的領導者,不是以權力壓制人民,而是以無為的方式順應民心,讓社會自然運行。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往往不會過度干涉,而是讓社會自然發展,如同天地間的萬物,順勢而生長。


天地的運行就像一個門戶,時而開啟,時而關閉,變化無常。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強求掌控一切,而是如水一般柔順,隨順自然,而非逆勢而行。雌性的力量看似柔弱,卻是孕育生命的根本。真正強大的人,往往不是最剛強的,而是最能順勢而變、以柔克剛的人。


世間的一切,都在生生不息地發展,而真正的德行,便是不佔有、不控制、不干涉,卻能讓萬物自然生長。最好的領導者,不是讓人依賴他,而是讓人最終能夠獨立自主。最偉大的創造者,不是據為己有,而是讓創造的事物能夠自然而然地成長壯大。這樣的胸懷,才是真正的「玄德」——深不可測、卻影響深遠的德行。

avatar-img
3會員
10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雷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 白話文 拼命把杯子裝滿,還不如適可而止;不斷打磨鋒利的刀刃,終究無法長久保持鋒利。 家財萬貫,卻沒有誰能真正長久守住財富;擁有富貴卻驕傲自滿,最終只會給自己帶來禍害。
1.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2. 白話文 最完美的善行就像水。水滋養萬物,卻從不與萬物爭奪,它總是流向人們不願意去的低處,因此最接近大道的本質。 立身處世,應該像水一般:選擇
1.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2. 白話文 天地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它不為自身而活,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運行,因此能夠長久生存。 同樣地,聖人把自己擺在後面,卻反而能夠領先;他看輕自己,
1. 原文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2. 白話文 「谷神」是指虛空而生生不息的本源,它永遠不會消亡,因此被稱為「玄牝」(神秘的雌性)。 這個神秘的雌性之門,就是天地萬物的根本起源。 它細微而綿延不絕,似乎若有若無,但它的運行並不需要刻意地強求,
1.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2. 白話文翻譯 天地沒有私心,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祭祀後被丟棄的草狗一樣,不特別偏愛或憐惜任何一個個體; 聖人同樣無私,他治理百姓時不會
1. 原文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2. 白話文 「道」是虛空而流動的,無論如何運用,它都不會枯竭。 它深邃無底,如同萬物的根源。 它使鋒芒變得圓潤,化解紛爭,使光芒溫和,
1.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 白話文 拼命把杯子裝滿,還不如適可而止;不斷打磨鋒利的刀刃,終究無法長久保持鋒利。 家財萬貫,卻沒有誰能真正長久守住財富;擁有富貴卻驕傲自滿,最終只會給自己帶來禍害。
1.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2. 白話文 最完美的善行就像水。水滋養萬物,卻從不與萬物爭奪,它總是流向人們不願意去的低處,因此最接近大道的本質。 立身處世,應該像水一般:選擇
1.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2. 白話文 天地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它不為自身而活,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運行,因此能夠長久生存。 同樣地,聖人把自己擺在後面,卻反而能夠領先;他看輕自己,
1. 原文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2. 白話文 「谷神」是指虛空而生生不息的本源,它永遠不會消亡,因此被稱為「玄牝」(神秘的雌性)。 這個神秘的雌性之門,就是天地萬物的根本起源。 它細微而綿延不絕,似乎若有若無,但它的運行並不需要刻意地強求,
1.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2. 白話文翻譯 天地沒有私心,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祭祀後被丟棄的草狗一樣,不特別偏愛或憐惜任何一個個體; 聖人同樣無私,他治理百姓時不會
1. 原文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2. 白話文 「道」是虛空而流動的,無論如何運用,它都不會枯竭。 它深邃無底,如同萬物的根源。 它使鋒芒變得圓潤,化解紛爭,使光芒溫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段文章討論了自己修身養性、治國之道以及人在做決定時應如何順勢而為。文章反問自己不足之處,並指出當官員的人在做決定時,常使事情偏離方向,這導致臺灣的科技發展困境以及大停電問題。
Thumbnail
在道德經裡,學習融於道中,成為道的一份子,這個感覺就像是第十一章虛中所提,如輻、轂相合成為車輪,為車所用。諸多的小元素組成為具有其他更具意義功能性的較大單元,而無論是小元素或是較大單元,或是組成更大的單元時,都是符合道性中的無-”無我、無私”,也才能相互的”融合、融入”。而要如何能做到如此,
Thumbnail
 在第十章玄德,說明了如何孕育道的種子在心中深耕發芽,如同植物生長經歷發芽、生根、長葉、長高、開花、結果,是因為其內在成長機制不斷的運轉,將外在吸收到的養份產生能幫助成長的能量,漸漸長大展現出其獨特的特質與才能。第十章說明了道籽成長的內在運行機制,依此不斷的孕化而生,其過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Thumbnail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章節回顧 道是天地萬物運行之道理,有其本質、原則與特徵行為。循序了解前六章的過程,慢慢在心田中蘊育一個
Thumbnail
新的一步總是奠基在先前一步。有軌跡可循,有方向有行,溫故知新,全都化為踏實前進的能量。  學習慈悲讓心安住,在真確、回歸的價值中,一步一步成長。
Thumbnail
學習大自然的無為來行事,慢慢回歸簡單清淨,面對一切機緣都能靜定的消化吸收,靜待轉化著,慢慢學習對外也能展現出與大自然一致的美與善。而這需要慢慢的學習、反思、體悟,在回歸道中,也能慢慢成為自然的一份子,回歸原始。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家中閱觀道德經,文中細理撥心弦; 若非得道難深行,依究分別私慾逞。 一指點開玄妙竅,明心修德渡迷童; 若能如水常不爭,德化眾生悟清靜。   多年以來,未曾細悟道德經之文,或因修道日淺難悟明,故難得休假回家中展經閱讀。歷經多少的人事困心之後,現今再閱聞經義,方能細細體悟箇中所得,然因人心多欲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段文章討論了自己修身養性、治國之道以及人在做決定時應如何順勢而為。文章反問自己不足之處,並指出當官員的人在做決定時,常使事情偏離方向,這導致臺灣的科技發展困境以及大停電問題。
Thumbnail
在道德經裡,學習融於道中,成為道的一份子,這個感覺就像是第十一章虛中所提,如輻、轂相合成為車輪,為車所用。諸多的小元素組成為具有其他更具意義功能性的較大單元,而無論是小元素或是較大單元,或是組成更大的單元時,都是符合道性中的無-”無我、無私”,也才能相互的”融合、融入”。而要如何能做到如此,
Thumbnail
 在第十章玄德,說明了如何孕育道的種子在心中深耕發芽,如同植物生長經歷發芽、生根、長葉、長高、開花、結果,是因為其內在成長機制不斷的運轉,將外在吸收到的養份產生能幫助成長的能量,漸漸長大展現出其獨特的特質與才能。第十章說明了道籽成長的內在運行機制,依此不斷的孕化而生,其過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Thumbnail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章節回顧 道是天地萬物運行之道理,有其本質、原則與特徵行為。循序了解前六章的過程,慢慢在心田中蘊育一個
Thumbnail
新的一步總是奠基在先前一步。有軌跡可循,有方向有行,溫故知新,全都化為踏實前進的能量。  學習慈悲讓心安住,在真確、回歸的價值中,一步一步成長。
Thumbnail
學習大自然的無為來行事,慢慢回歸簡單清淨,面對一切機緣都能靜定的消化吸收,靜待轉化著,慢慢學習對外也能展現出與大自然一致的美與善。而這需要慢慢的學習、反思、體悟,在回歸道中,也能慢慢成為自然的一份子,回歸原始。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家中閱觀道德經,文中細理撥心弦; 若非得道難深行,依究分別私慾逞。 一指點開玄妙竅,明心修德渡迷童; 若能如水常不爭,德化眾生悟清靜。   多年以來,未曾細悟道德經之文,或因修道日淺難悟明,故難得休假回家中展經閱讀。歷經多少的人事困心之後,現今再閱聞經義,方能細細體悟箇中所得,然因人心多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