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無主義、法西斯、噪音音樂】:實驗藝術狂人 — Boyd Rice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在長達四十年的職業生涯中,Boyd Rice 是後龐克時代最具爭議和挑釁的地下傳奇,他是虛無主義者、披著狼鉤十字符號的法西斯分子,也是撒旦教會中位階最高的成員之一,除此之外最著名的是他身為知名廠牌 Mute Records 的音樂人身份,以 NON 作為音樂計劃之名,幾乎不接受訪問,也不會特別提及自己的表演日期,甚至為了繼續寫作而取消巡迴演出。

不知何故,Boyd Rice 似乎不需要接受資助來支撐他的創作生涯,也不需要刻意製造話題去騷擾社會,這種孤僻神秘的行事作風與他狂放具爭議的音樂形成強烈對比:

「我的工作就是把創作丟出來,如果有人理解,那很好;如果他們不理解,我也懶得在意,那是他們的問題,與我無關。」

作為噪音音樂的先驅和反主流文化的領軍人物,從 70 年代末至今,他涉足了各種領域,更是首波工業音樂的奠基者之一,涉獵了大量藝術、概念和意識形態領域,其作品至今仍深刻影響著整個地下音樂圈,既啟發也激怒了許多保守派人士:

「我始終堅持一個觀點,即人生的真理是獨立於信仰之外,真實的事物或狀態不需要被信仰,只有謊言才需要。」
raw-image


但即使你自以為理解 Rice 那些黑暗宣言和 NON 影響深遠的噪音工業計畫,你很可能也只是霧裡看花,當舞台籠罩在陰影與煙霧中,軍國主義色彩的旋律響起之時,Boyd Rice 究竟是誰?是一個單純喜歡挑釁社會的小丑?一個致力於打破常規的挑戰者?還是偽裝成凡人的魔鬼?



《 The Black Album 》 (1977)


raw-image


有人說噪音音樂的起源正是來自於此,Rice 開創了取樣、拼貼藝術、將專輯本體作為藝術物件以及工業音樂的先河,每首曲目都由一至三個取樣循環組成,每次聆聽都會因轉速與唱盤的擺放位置而細微影響音高與節奏,這也證明他從來不是正統的音樂人,而是運用聲音媒材來表達藝術宣言的叛道龐克。




《 Pagan Muzak 》 (1978)


raw-image


適合在黑暗無光的房間中播放,循環再循環,不斷重複的聲音取樣,變得越來越具侵蝕性,濃稠的聲音碎片和無調性噪聲像是緩緩飄散的毒氣逐漸令人窒息。該專輯與《 The Black Album 》有著相當緊密的聯繫,就像是後者更為成熟的版本,使用相同的聲音語彙,但開始顯現出 NON 之後特有的聲音風格。



《 Physical Evidence 》(1982)


raw-image


延續並實現了《 Pagan Muzak 》所開啟的過渡階段,從最初極簡主義的循環聲音逐步演變為之後 NON 所代表的明顯 noise/ambient 風格。最終呈現的是一個處於轉折點上的奇妙實驗性聲音作品,既粗暴又充滿靈性。



《 Blood & Flame 》(1987)


raw-image

這張專輯就是 NON 的支柱,所有經典特徵和元素都在此盛開綻放:聲音循環、具體噪音、更偏環境音樂的傾向,在實驗上展現了無限多樣性,卻保持始終如一的 Boyd Rice 風格:「你越漠不關心,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漠不關心。

整張專輯就像是創世熔岩般流動,我們再次目睹了嬉皮夢想的終結,或是以另一種形式的延續,過往那些象徵和平的鳥鳴與流水聲,如今皆被巨大的轟鳴和咆哮所取代,呼應專輯封面的銜尾蛇,一種永無止境、自我吞噬的貪婪音樂,將我們帶回萬物永恆燃燒的烈焰之中。




《 In the Shadow of the Sword 》(1992)


raw-image


除了收錄經典歌曲〈 Total War 〉之外,也是 NON 最佳入門專輯之一,其聲音風格獨具一格,與過往作品截然不同。雖然主題和基本素材依舊,但音質的處理變得更加壓抑,彷彿試圖賦予這張錄音室專輯一種略帶粗糙的現場感,意外地在過程中達到一種有趣的溫熱聲音效果,與冰冷的軍國工業意象形成了自然對比。




《 God & Beast 》(1997)


raw-image


當《 Blood & Flame 》呈現了 80 年代末噪音音樂的現狀時,《 God & Beast 》則在即將到來的新世紀做了相似的探索,在聲音中增添色澤和細化,賦予這些噪音更多層次的質感,並大幅減少了環境音樂的元素,轉而偏好更具軍事色彩的節奏,經典之作 〈 Total War 〉再次收錄於此,被認為是最終的錄音室定版。

《 God & Beast 》是 Rice 生命中動盪時期的最終表現,無論您的政治立場和哲學信仰為何,這都是一張難以忽視的作品:

「人類既是神,也是野獸。無數世紀以來,人類人格的這兩個層面一直在互相交戰,戰爭導致的傷亡無處不見,卻無處不被認可。然而,在靈魂中卻存在著一處被遺忘已久的地方,在那裡上帝與野獸互相交錯,和我一起去到那裡,見證一個世界的死亡和另一個新世界的誕生。」



《 Easy Listening for the Hard of Hearing 》(1984)


raw-image


Boyd Rice 和 Frank Tovey 的「抽離」作品,呈現出噪音的多種化身。這類噪音遠非即興之作,反而將對細節的精雕細琢作為主要的創作手法。一旦找到那個精心打磨的甜蜜點,便開始大量扭曲,讓聲音在整張專輯的時間裡向聽眾釋放出強烈的訊息。



《 Receive the Flame 》(1999)


raw-image


仍然是一部製作精良的噪音作品,每一首曲目都是一件小巧的藝術品。此時的 NON 稍微捨棄了 80 年代的工業噪音,轉向更為純粹的聲音處理,保留了電影配樂般的風格,高度重複和攻擊性的音樂將你拉入另一個世界,創造出新的想法,這種噪音既吸引人卻又令人反感,讓人聽得入迷,就像火一樣,美麗但致命,是奴僕也是主宰,帶來淨化與毀滅。



《 Music, Martinis and Misanthropy 》(1990)


raw-image


一張實驗性極強且帶有憂鬱氛圍的專輯,儘管主題依然陰暗,聆聽體驗卻相當柔和沈浸,Boyd Rice 的風格在這裡顯得更加暮氣沉沉,作品在神秘的音景與 Douglas Pearce 演奏輕柔的吉他聲相互交替,是 Boyd Rice 最具虛無主義色彩但又富有詩意的特殊作品。




《 The Way I Feel 》(2000)


raw-image


專輯未收錄曲目的合輯,對於不熟悉噪音音樂的聽眾來說相對容易入門,這張專輯展現了 Boyd Rice 更加原聲和朗誦詩詞的優雅一面,雖然不是我偏好的風格,但他與 Death in June 的合作品質極高。

「是否我們共同的母親真心希望建立這種弱者拼命追求的平等?若她真的想要公平地分配財產,那她為什麼創造了兩個階級,一個強大,一個弱小?她難道不是在證明,她的計劃是讓一切集中在一方,而另一方一無所有嗎?」



|實體唱片的死忠擁護者 |為各位介紹從60年代至千禧年間的搖滾樂、專欄、系列訪談和樂評 |出版品:《克里夫異象誌Vol.1 & 2》 |歡迎邀稿:visionsofcliff@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 變態少女 》是青春期腦中各種超現實思想的具象呈現,完整的執行主導也讓 ASOS 解放自我,將最為真實的自己投入在歌曲之中,堆砌成一幅極致異色的少女物語。
60年代的搖擺倫敦無疑是充滿新音樂、新時尚和新態度的迷人世界,才剛離世,享壽78歲的瑪莉安·菲絲佛(Marianne Faithfull)當時還只是個年輕女孩,很快就被吸納進這個蓬勃發展的搖滾世界——然後又被無情地拋棄,最後靠著對音樂的熱愛從谷底翻身。
要定義 Zeuhl 頗具挑戰性,但身為一個音樂推廣者當然不能用:「當你聽到,你就知道了」來打混過去,因此我們必須先追本溯源,回到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
只要稍微對自由爵士和實驗音樂界有些涉略的話,你很難不知道 John Zorn 這號人物,當他吹奏薩克斯風的時候,不僅擴展膨脹爵士樂的視野與水平,同時也奮力把它吹得支離破碎:非傳統歌曲結構、嘶吼淒厲的人聲、吵雜混亂的器樂,這些爆裂四射的音符如同鋒利的刀片,狠狠劃過耳道。
灰野敬二是日本迷幻地下音樂界最具魅力和神秘色彩的人物,除了是禁酒主義者外,在公開場合露面時總是戴著墨鏡,身穿精美剪裁的全黑服裝,以及他那長及腰部的秀髮,每當他映入世人眼簾時,彷彿為當下整個空間帶來了難以探底的黑暗,所有聲音都會自動降低數十分貝。
某種激烈的實驗精神逐漸與你的意識同化,但這並非因為你學會了如何聆聽噪音,也非因為你接納了它狂妄自大的姿態,而是當你被來回輾壓,不再有力氣選擇接受或拒絕時,它便自然轉化為一種合理的存在,既是噪音,也是成為音樂的噪音。
《 變態少女 》是青春期腦中各種超現實思想的具象呈現,完整的執行主導也讓 ASOS 解放自我,將最為真實的自己投入在歌曲之中,堆砌成一幅極致異色的少女物語。
60年代的搖擺倫敦無疑是充滿新音樂、新時尚和新態度的迷人世界,才剛離世,享壽78歲的瑪莉安·菲絲佛(Marianne Faithfull)當時還只是個年輕女孩,很快就被吸納進這個蓬勃發展的搖滾世界——然後又被無情地拋棄,最後靠著對音樂的熱愛從谷底翻身。
要定義 Zeuhl 頗具挑戰性,但身為一個音樂推廣者當然不能用:「當你聽到,你就知道了」來打混過去,因此我們必須先追本溯源,回到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
只要稍微對自由爵士和實驗音樂界有些涉略的話,你很難不知道 John Zorn 這號人物,當他吹奏薩克斯風的時候,不僅擴展膨脹爵士樂的視野與水平,同時也奮力把它吹得支離破碎:非傳統歌曲結構、嘶吼淒厲的人聲、吵雜混亂的器樂,這些爆裂四射的音符如同鋒利的刀片,狠狠劃過耳道。
灰野敬二是日本迷幻地下音樂界最具魅力和神秘色彩的人物,除了是禁酒主義者外,在公開場合露面時總是戴著墨鏡,身穿精美剪裁的全黑服裝,以及他那長及腰部的秀髮,每當他映入世人眼簾時,彷彿為當下整個空間帶來了難以探底的黑暗,所有聲音都會自動降低數十分貝。
某種激烈的實驗精神逐漸與你的意識同化,但這並非因為你學會了如何聆聽噪音,也非因為你接納了它狂妄自大的姿態,而是當你被來回輾壓,不再有力氣選擇接受或拒絕時,它便自然轉化為一種合理的存在,既是噪音,也是成為音樂的噪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The Jesus Lizard 由德州龐克/噪音搖滾樂團 Scratch Acid 的部份成員組成,他們將龐克搖滾的豪邁、對實驗噪音的熱愛結合成為一種粗糙原始的嶄新美學,成為 90 年代興起的另類搖滾浪潮中的佼佼者,而今天要介紹的 《 Down 》被普遍是他們中後期簽約主流廠牌前的最後傑作。
Thumbnail
雖然不像 Can、Faust、Kraftwerk 和 Neu!為樂迷津津樂道,但 Ash Ra Tempel 或許在探索柏林場景鼎盛時期的實驗音樂形式方面更具先鋒性。他們將電子樂、迷幻樂和搖滾樂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達到了最極端、最激進的境界。
Thumbnail
放眼所有在後龐克浪潮中湧現的古怪樂團,Swell Maps 的存在也仍然像個格格不入的異類,他們既喜愛早期前衛搖滾和實驗先驅如 Gong 和 Faust,也熱衷 Buzzcocks 的龐克搖滾精神;既能使用吸塵器、氣球和木琴演奏長達八分鐘的實驗音樂,也可以乾脆地用電吉他彈奏九十秒激情放縱的搖滾樂。
Thumbnail
將某樣東西定義為 "邪典(Cult Classic)"的條件因人而異,不過,從廣義上講,它們可以意指那些從未得到廣泛認可的優秀項目,擁有一票小眾的死忠熱愛者,而 Unwound 明顯就是一支這樣的樂團,他們比同時期的大多數樂團都更具有影響力,但在現今卻缺乏討論和關注。
Thumbnail
《邪惡根本不存在》前半段由大量的音樂和大自然的聲音構成,似乎有別於濱口龍介以往擅長建構的對白式情節,但是我認為對話一直都在,和過往不同的只有對話的媒介,在這裡音樂主導著溝通的建立與破壞,音樂的重複代表著大自然的平衡,當外來者的聲音加入,溝通便起了動盪。 . 《邪惡根本不存在》為《禮物》的延伸
Thumbnail
盧·里德(Lou Reed)在 80 年代推出的一系列個人專輯,為死忠樂迷帶來風格轉換的震撼,且在經歷美學重塑與分裂的 70 年代之後,終於組建了自地下絲絨以來最穩定與最具探索精神的伴奏樂團。而《 Legendary Hearts 》講述了他對生活的掙扎和感嘆,但最終仍決心為所擁有的一切付出奮鬥。
Thumbnail
縱觀音樂歷史,有些藝術家滿足於中庸之道,為了主流聽眾的商業利益,創作出可口的流行音樂;然而,另一群則勇於挑戰聽眾的接受界限,他們想要震撼和顛覆期望。在當下龐克搖滾已成為陳腔濫調之時,蓋瑞·威爾遜(Gary Wilson)的怪異實驗風格仍無出其右。
Thumbnail
話說,從前從前,有一名留著落賽鬍(打錯),是絡腮鬍的捲髮男子,當他緩緩地走上舞台,拿出他的歪又領(VIOLIN),開始演奏時,台下聽眾為之瘋狂尖叫。據說辣個男人之所以有無比精湛的琴藝,是因為和惡魔打過交道,這到底是真實的,還是子虛烏有的謠傳呢?看來只能親自去問他本人了,辣個男人就是怕怕怕……帕帕奇若
Thumbnail
The Pop Group 在70年代末的英國後龐克樂團中崛起,以其狂野、偏執、暴力和痛苦的音樂而著稱。專輯《Y》融合了牙買加 Dub、放克和自由爵士等元素,充滿前瞻性。在此將帶領各位樂迷深入剖析專輯錄製以及曲目之間的表達,並探討了專輯對當時和後輩樂團的影響,展現樂團在音樂創作和融合方面的革新突破。
Thumbnail
英國後龐克樂團 This Heat 的首張同名專輯,以其獨特的剪貼美學,成為建立後龐克、前衛搖滾和後搖滾流派的重要里程碑,同時也表達了經濟危機、冷戰和環境危機的恐懼和壓抑。透過豐富的音樂想像力,將聽眾帶入樂團建構的末世景色,對另類音樂愛好者和考古者來說絕對是一次難忘的聆聽體驗。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The Jesus Lizard 由德州龐克/噪音搖滾樂團 Scratch Acid 的部份成員組成,他們將龐克搖滾的豪邁、對實驗噪音的熱愛結合成為一種粗糙原始的嶄新美學,成為 90 年代興起的另類搖滾浪潮中的佼佼者,而今天要介紹的 《 Down 》被普遍是他們中後期簽約主流廠牌前的最後傑作。
Thumbnail
雖然不像 Can、Faust、Kraftwerk 和 Neu!為樂迷津津樂道,但 Ash Ra Tempel 或許在探索柏林場景鼎盛時期的實驗音樂形式方面更具先鋒性。他們將電子樂、迷幻樂和搖滾樂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達到了最極端、最激進的境界。
Thumbnail
放眼所有在後龐克浪潮中湧現的古怪樂團,Swell Maps 的存在也仍然像個格格不入的異類,他們既喜愛早期前衛搖滾和實驗先驅如 Gong 和 Faust,也熱衷 Buzzcocks 的龐克搖滾精神;既能使用吸塵器、氣球和木琴演奏長達八分鐘的實驗音樂,也可以乾脆地用電吉他彈奏九十秒激情放縱的搖滾樂。
Thumbnail
將某樣東西定義為 "邪典(Cult Classic)"的條件因人而異,不過,從廣義上講,它們可以意指那些從未得到廣泛認可的優秀項目,擁有一票小眾的死忠熱愛者,而 Unwound 明顯就是一支這樣的樂團,他們比同時期的大多數樂團都更具有影響力,但在現今卻缺乏討論和關注。
Thumbnail
《邪惡根本不存在》前半段由大量的音樂和大自然的聲音構成,似乎有別於濱口龍介以往擅長建構的對白式情節,但是我認為對話一直都在,和過往不同的只有對話的媒介,在這裡音樂主導著溝通的建立與破壞,音樂的重複代表著大自然的平衡,當外來者的聲音加入,溝通便起了動盪。 . 《邪惡根本不存在》為《禮物》的延伸
Thumbnail
盧·里德(Lou Reed)在 80 年代推出的一系列個人專輯,為死忠樂迷帶來風格轉換的震撼,且在經歷美學重塑與分裂的 70 年代之後,終於組建了自地下絲絨以來最穩定與最具探索精神的伴奏樂團。而《 Legendary Hearts 》講述了他對生活的掙扎和感嘆,但最終仍決心為所擁有的一切付出奮鬥。
Thumbnail
縱觀音樂歷史,有些藝術家滿足於中庸之道,為了主流聽眾的商業利益,創作出可口的流行音樂;然而,另一群則勇於挑戰聽眾的接受界限,他們想要震撼和顛覆期望。在當下龐克搖滾已成為陳腔濫調之時,蓋瑞·威爾遜(Gary Wilson)的怪異實驗風格仍無出其右。
Thumbnail
話說,從前從前,有一名留著落賽鬍(打錯),是絡腮鬍的捲髮男子,當他緩緩地走上舞台,拿出他的歪又領(VIOLIN),開始演奏時,台下聽眾為之瘋狂尖叫。據說辣個男人之所以有無比精湛的琴藝,是因為和惡魔打過交道,這到底是真實的,還是子虛烏有的謠傳呢?看來只能親自去問他本人了,辣個男人就是怕怕怕……帕帕奇若
Thumbnail
The Pop Group 在70年代末的英國後龐克樂團中崛起,以其狂野、偏執、暴力和痛苦的音樂而著稱。專輯《Y》融合了牙買加 Dub、放克和自由爵士等元素,充滿前瞻性。在此將帶領各位樂迷深入剖析專輯錄製以及曲目之間的表達,並探討了專輯對當時和後輩樂團的影響,展現樂團在音樂創作和融合方面的革新突破。
Thumbnail
英國後龐克樂團 This Heat 的首張同名專輯,以其獨特的剪貼美學,成為建立後龐克、前衛搖滾和後搖滾流派的重要里程碑,同時也表達了經濟危機、冷戰和環境危機的恐懼和壓抑。透過豐富的音樂想像力,將聽眾帶入樂團建構的末世景色,對另類音樂愛好者和考古者來說絕對是一次難忘的聆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