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5/02/0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道德經 德經-第五十三章

1.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2. 白話文


讓我有些許的知識,走在大道上,唯一讓我畏懼的是偏離。大道是極為簡單的,但人們卻總是偏愛捷徑。早上過度清理,田地荒蕪,倉庫空虛;穿著華麗的衣服,佩戴鋒利的寶劍,對飲食不再有興趣,財富過多;這便是盜賊的炫耀,這不是道的方式。



3. 解釋


這段經文傳達了道家對於「大道」與「偏離道的行為」的理解。首先,這裡所說的「使我介然有知」指的是一種警覺的狀態,即使你有一些知識和覺悟,但仍然要保持謙遜和警惕。道家推崇的是無為而治,這並不是說完全不做事,而是在行為上保持自然、順應天道,不去過度干預和追求表面上的成功。因此,這段話表達了在大道上行走的態度,強調了對偏離正道的警惕,「唯施是畏」這句強調的是,一旦離開正道,過度干預和操控,就會產生不必要的障礙。


「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指出大道本身其實是極為簡單且自然的,然而人們卻偏愛走捷徑。道家的「大道」常被描述為無為、簡單的道路,它並不複雜,也不需要過多的努力,但人們卻總喜歡追求那些看似能迅速達到目標的捷徑,這正是道家對「過度追求」的警告。這種「偏離大道」的做法,往往帶來的是誤入歧途,最終反而遠離了最能達成目的的自然法則。


在「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中,這些描述呈現出過度清理和消耗的情形。過度清理早晨,荒廢田地和空虛倉庫的現象,象徵了人們對於物質的過度追求和浪費。在道家觀念中,萬物應該順其自然,過度的操控和對物質的渴求,只會使人迷失於對現實的追逐,反而失去了內心的平靜與真正的滿足。


「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這句揭示了一種表面浮華和內在空虛的生活方式。穿著華麗的衣服、佩戴鋒利的寶劍,對食物失去興趣,擁有過多的財物,這一切都顯示出對物質和權力的過度依賴。這樣的生活方式表面上看似成功,實際上卻是對內心的忽視與喪失。道家認為,真正的富足並不在於物質的堆積,而是在於內心的和諧與簡樸。


「是為盜誇。非道也哉!」這句話則直指過度炫耀和對外在物質的依賴,將其視為一種「盜誇」,即偷竊的虛榮,並非道的真正道路。道家教導我們追求的是內心的寧靜與與自然的合一,而非外在的浮華與虛榮。這種過度炫耀、過度自我表現的行為,正是遠離道家真諦的表現,並且終將帶來空虛與困擾。


綜合來說,這段話強調的是道家對簡樸、自然、無為的推崇,以及對過度追求物質、權力與虛榮的警告。大道是簡單且自然的,而人類的困惑和痛苦往往來自於對外界的過度控制和對自身欲望的放縱。真正的道,不在於炫耀和過度的追求,而是在於回歸內心的寧靜與自然的狀態,做到無為而無不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