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德經-第五十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2. 白話文


人生在世,經歷過生死的時刻,其中三分之一的人活得平安,三分之一的人死於危難;人活一生,往往身處危險的邊緣,這其中也是三分之一。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們的生命力深厚。傳聞中,那些懂得保養生命的人,走路時不會碰到兕(犀牛)和老虎,進軍也不會遭遇兵器的傷害;兕無處投擲角,老虎無法使用爪子,兵器也無法傷人。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身上沒有致命的弱點。



3. 解釋


這段話的核心思想是道家對生命與生死的深刻理解,並強調「無為」與「道」的思想。首先,它以「出生入死」開頭,指出每個人一生中都會經歷生與死的抉擇,並暗示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無時無刻不面對生死的邊緣。然而,這段話並不是要悲觀地看待死亡,而是指出生命中的運氣和養生之道的關聯。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是說三分之一的人可以活得平安,而三分之一的人則死於各種災難或意外,而另一部分人則處於死與生的邊緣。這裡並不是單純地討論死亡的隨機性,而是在強調「生死之間」的微妙關聯——人活在世界上,不僅面對生與死的交替,還經常處於種種危險之中。


接著,提到「以其生生之厚」,這暗示那些長壽的人往往有著強韌的生命力。他們不僅僅依賴外在的運氣,還有內在的生機與活力,使得他們能夠面對種種危險而不致於受傷或死亡。這些人懂得養生,懂得如何使自己的生命力保持強大,因此他們能夠避開許多潛在的危險。


「善攝生者」即指那些懂得保養自己生命的人。這些人通過身心的調和、飲食的節制、適當的運動和內心的平和,達到了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境界。道家認為,這樣的人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災難,因為他們的生命已經與自然的法則相契合,不會成為外界危險的目標。


「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的意思是,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會遇到兕(犀牛)或老虎,也不會在戰場上遭遇兵器的傷害。這裏的意思是他們的生命力如此強大,彷彿能夠避開所有的危險,無論是自然界的猛獸還是人類社會的戰爭。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表明,這些人能夠讓危險無處施展其力量。這不單純是外部環境的保護,還是在於他們內在的生命力和無為而治的智慧。他們沒有死地,這意味著他們的身心已經與宇宙的運行達成了一種和諧,因此不會受到外界的傷害。


總結來說,這段話強調了道家哲學中的養生之道,並通過比喻來表現無為、內心的清靜和與自然的合一。道家認為,只有達到與道相合的人,才能夠在這個充滿危險的世界中自如應對,而不會被外界的災難所困。這樣的智慧來自於內心的修養與外在的順應,達到「無死地」的境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3會員
606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08
1.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2. 白話文 真實的話語往往不華麗,華麗的話語往往不真實。真正善良的人不善於爭辯,善於爭辯的人往往內心並不善良。有真正智
2025/02/08
1.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2. 白話文 真實的話語往往不華麗,華麗的話語往往不真實。真正善良的人不善於爭辯,善於爭辯的人往往內心並不善良。有真正智
2025/02/08
1. 原文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 白話文 理想的社會是國土狹小、人口稀少的。即使擁有先進的器具,也不去
2025/02/08
1. 原文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 白話文 理想的社會是國土狹小、人口稀少的。即使擁有先進的器具,也不去
2025/02/08
1. 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2. 白話文 與人化解大怨時,必然還會留下殘餘的怨恨。若以德報怨,真的能稱為善行嗎?因此,聖人持左契而不苛責於人。有德之人主持契約,會遵守信義;無德之人則只知道催逼索討。
2025/02/08
1. 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2. 白話文 與人化解大怨時,必然還會留下殘餘的怨恨。若以德報怨,真的能稱為善行嗎?因此,聖人持左契而不苛責於人。有德之人主持契約,會遵守信義;無德之人則只知道催逼索討。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原文:出生如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死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刀。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這一篇有點想廣論理說的思惟死無定期,死有壽盡時。死時壽無可添。本篇說十分之
Thumbnail
  原文:出生如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死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刀。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這一篇有點想廣論理說的思惟死無定期,死有壽盡時。死時壽無可添。本篇說十分之
Thumbnail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本文將透過《論語》和《孟子告子上》等文獻,探討儒家思想對生死觀的影響,提出孔子對生死觀的沉思。儒家思想主張「不談鬼神」和「生與死的隔絕」,並強調「殺身成仁」以及「捨生取義」的觀點,對古代中國百姓產生重大影響。現代人的生死觀仍受儒家思想影響,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Thumbnail
本文將透過《論語》和《孟子告子上》等文獻,探討儒家思想對生死觀的影響,提出孔子對生死觀的沉思。儒家思想主張「不談鬼神」和「生與死的隔絕」,並強調「殺身成仁」以及「捨生取義」的觀點,對古代中國百姓產生重大影響。現代人的生死觀仍受儒家思想影響,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禪林寶訓》 2014.10.8 良因法師 隨筆 英邵武每見學者,恣肆不懼因果。 嘆息久之曰:「勞生如旅泊,住則隨緣,去則亡矣。彼所得能幾何? 爾輩不識廉恥,干犯名分,污瀆宗教,乃至如是。 大丈夫志在恢弘祖道,誘掖後來,不應私擅己慾,無所避忌,謀一身之禍,造萬劫之殃。 《壁記》 【演蓮法師譯文】 良
Thumbnail
《禪林寶訓》 2014.10.8 良因法師 隨筆 英邵武每見學者,恣肆不懼因果。 嘆息久之曰:「勞生如旅泊,住則隨緣,去則亡矣。彼所得能幾何? 爾輩不識廉恥,干犯名分,污瀆宗教,乃至如是。 大丈夫志在恢弘祖道,誘掖後來,不應私擅己慾,無所避忌,謀一身之禍,造萬劫之殃。 《壁記》 【演蓮法師譯文】 良
Thumbnail
《詩篇》49篇末句有云:「人在尊貴中而不知醒悟,就如死亡的畜類一樣。」起初讀來並不易明白其真意,經查呂振中譯本,才知本義為:「人是不能久居於富貴的,他好似終被宰割的牲口一樣。」。亦即:富貴不久長,身分無論尊卑,都同趨一個死亡。
Thumbnail
《詩篇》49篇末句有云:「人在尊貴中而不知醒悟,就如死亡的畜類一樣。」起初讀來並不易明白其真意,經查呂振中譯本,才知本義為:「人是不能久居於富貴的,他好似終被宰割的牲口一樣。」。亦即:富貴不久長,身分無論尊卑,都同趨一個死亡。
Thumbnail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Thumbnail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Thumbnail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Thumbnail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此是為人子女的責任。(孔子說:『父母在世時,要依禮節侍奉;去世以後,要依禮節安葬,依禮節祭祀。』)」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此是為人子女的責任。(孔子說:『父母在世時,要依禮節侍奉;去世以後,要依禮節安葬,依禮節祭祀。』)」
Thumbnail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盡人事,聽天命。 這是中國古人留下來的智慧之語,知道人無法掌控的事太多了,所以謙虛了起來,豁達了起來,臣服了起來。 強求、固執的人是自找麻煩,何不順從自然,是什麼就是什麼,什麼都接受,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可以積極的就盡人事,積極也沒用的就聽天命。老子莊子,都在說一樣的東西,天
Thumbnail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盡人事,聽天命。 這是中國古人留下來的智慧之語,知道人無法掌控的事太多了,所以謙虛了起來,豁達了起來,臣服了起來。 強求、固執的人是自找麻煩,何不順從自然,是什麼就是什麼,什麼都接受,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可以積極的就盡人事,積極也沒用的就聽天命。老子莊子,都在說一樣的東西,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