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德經-第五十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2. 白話文


人生在世,經歷過生死的時刻,其中三分之一的人活得平安,三分之一的人死於危難;人活一生,往往身處危險的邊緣,這其中也是三分之一。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們的生命力深厚。傳聞中,那些懂得保養生命的人,走路時不會碰到兕(犀牛)和老虎,進軍也不會遭遇兵器的傷害;兕無處投擲角,老虎無法使用爪子,兵器也無法傷人。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身上沒有致命的弱點。



3. 解釋


這段話的核心思想是道家對生命與生死的深刻理解,並強調「無為」與「道」的思想。首先,它以「出生入死」開頭,指出每個人一生中都會經歷生與死的抉擇,並暗示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無時無刻不面對生死的邊緣。然而,這段話並不是要悲觀地看待死亡,而是指出生命中的運氣和養生之道的關聯。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是說三分之一的人可以活得平安,而三分之一的人則死於各種災難或意外,而另一部分人則處於死與生的邊緣。這裡並不是單純地討論死亡的隨機性,而是在強調「生死之間」的微妙關聯——人活在世界上,不僅面對生與死的交替,還經常處於種種危險之中。


接著,提到「以其生生之厚」,這暗示那些長壽的人往往有著強韌的生命力。他們不僅僅依賴外在的運氣,還有內在的生機與活力,使得他們能夠面對種種危險而不致於受傷或死亡。這些人懂得養生,懂得如何使自己的生命力保持強大,因此他們能夠避開許多潛在的危險。


「善攝生者」即指那些懂得保養自己生命的人。這些人通過身心的調和、飲食的節制、適當的運動和內心的平和,達到了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境界。道家認為,這樣的人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災難,因為他們的生命已經與自然的法則相契合,不會成為外界危險的目標。


「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的意思是,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會遇到兕(犀牛)或老虎,也不會在戰場上遭遇兵器的傷害。這裏的意思是他們的生命力如此強大,彷彿能夠避開所有的危險,無論是自然界的猛獸還是人類社會的戰爭。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表明,這些人能夠讓危險無處施展其力量。這不單純是外部環境的保護,還是在於他們內在的生命力和無為而治的智慧。他們沒有死地,這意味著他們的身心已經與宇宙的運行達成了一種和諧,因此不會受到外界的傷害。


總結來說,這段話強調了道家哲學中的養生之道,並通過比喻來表現無為、內心的清靜和與自然的合一。道家認為,只有達到與道相合的人,才能夠在這個充滿危險的世界中自如應對,而不會被外界的災難所困。這樣的智慧來自於內心的修養與外在的順應,達到「無死地」的境地。

avatar-img
3會員
10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雷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原文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2. 白話文 聖人沒有固定的心態,而是以百姓的心態為心。對於善良的人,我以善良來對待他;對於不善良的
1. 原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2. 白話文 學習是日益增長的,而道則是日漸減少的。減少再減少,最終達到「無為」的境地。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做過多的干預,卻能達成一切。欲取天下,應該保持無事的
1. 原文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2. 白話文 不必走出門,便能知道天下的事;不必透過窗戶窺視,便能看到宇宙間的天道。若是外出,所知的範圍會變得越來越遙遠,但對事物的理解卻會越來越淺。正因如此,聖人不需要走出去就
1.原文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白話文 當天下有道的時候,人們的生活安定而有序,甚至連原本應該用來戰爭的馬匹,也被用來耕種土地,這顯示出和平與豐盈;但若天下無道,則戰爭與混亂將隨之而來,軍馬在郊外四處游蕩。最大的災
1.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2. 白話文 大成就像是有缺陷一樣,但它的作用卻不會衰退;大盈就像是空洞一樣,但它的作用不會耗盡。大直看起來像是彎曲,大巧看起來像是笨拙,大辯看起來像是沉默。急躁勝
1. 原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2. 白話文 名聲和生命哪個更親近?生命和財富哪個更多?得到和失去哪個更痛苦?過度的愛必定帶來極大的耗費,過度的積藏必定導致重大損失。因此,知足的人不會受到羞辱,知道停止的
1. 原文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2. 白話文 聖人沒有固定的心態,而是以百姓的心態為心。對於善良的人,我以善良來對待他;對於不善良的
1. 原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2. 白話文 學習是日益增長的,而道則是日漸減少的。減少再減少,最終達到「無為」的境地。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做過多的干預,卻能達成一切。欲取天下,應該保持無事的
1. 原文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2. 白話文 不必走出門,便能知道天下的事;不必透過窗戶窺視,便能看到宇宙間的天道。若是外出,所知的範圍會變得越來越遙遠,但對事物的理解卻會越來越淺。正因如此,聖人不需要走出去就
1.原文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白話文 當天下有道的時候,人們的生活安定而有序,甚至連原本應該用來戰爭的馬匹,也被用來耕種土地,這顯示出和平與豐盈;但若天下無道,則戰爭與混亂將隨之而來,軍馬在郊外四處游蕩。最大的災
1.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2. 白話文 大成就像是有缺陷一樣,但它的作用卻不會衰退;大盈就像是空洞一樣,但它的作用不會耗盡。大直看起來像是彎曲,大巧看起來像是笨拙,大辯看起來像是沉默。急躁勝
1. 原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2. 白話文 名聲和生命哪個更親近?生命和財富哪個更多?得到和失去哪個更痛苦?過度的愛必定帶來極大的耗費,過度的積藏必定導致重大損失。因此,知足的人不會受到羞辱,知道停止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出生如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死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刀。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這一篇有點想廣論理說的思惟死無定期,死有壽盡時。死時壽無可添。本篇說十分之
Thumbnail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環境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困斃,行棋者,無處可動,判負。 化險,渡河人,有驚無險,得生。 困斃,修行僧,犯戒失德,出門。 化險,小說家,筆鋒妙轉,得道。 在文字凝聚能力裡,每一段的精妙都有它的故事在其中。知道文字不知道真義,我覺得這就不是次生思考。出家人其實可以有現時報次生思考的,不是破戒出門。
Thumbnail
本文將透過《論語》和《孟子告子上》等文獻,探討儒家思想對生死觀的影響,提出孔子對生死觀的沉思。儒家思想主張「不談鬼神」和「生與死的隔絕」,並強調「殺身成仁」以及「捨生取義」的觀點,對古代中國百姓產生重大影響。現代人的生死觀仍受儒家思想影響,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Thumbnail
將全文八十一章分類九篇,每篇九章。 已完成章節可點連結至該文。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出生如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死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刀。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這一篇有點想廣論理說的思惟死無定期,死有壽盡時。死時壽無可添。本篇說十分之
Thumbnail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環境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困斃,行棋者,無處可動,判負。 化險,渡河人,有驚無險,得生。 困斃,修行僧,犯戒失德,出門。 化險,小說家,筆鋒妙轉,得道。 在文字凝聚能力裡,每一段的精妙都有它的故事在其中。知道文字不知道真義,我覺得這就不是次生思考。出家人其實可以有現時報次生思考的,不是破戒出門。
Thumbnail
本文將透過《論語》和《孟子告子上》等文獻,探討儒家思想對生死觀的影響,提出孔子對生死觀的沉思。儒家思想主張「不談鬼神」和「生與死的隔絕」,並強調「殺身成仁」以及「捨生取義」的觀點,對古代中國百姓產生重大影響。現代人的生死觀仍受儒家思想影響,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Thumbnail
將全文八十一章分類九篇,每篇九章。 已完成章節可點連結至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