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德經-第四十九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 原文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2. 白話文


聖人沒有固定的心態,而是以百姓的心態為心。對於善良的人,我以善良來對待他;對於不善良的人,我依然以善良來對待他,這樣才能實現德的善。對於誠信的人,我給予信任;對於不誠信的人,我依然給予信任,這樣才能實現德的信。聖人處於天下之中,謙和安詳地行事,讓天下的人民都能感受到他的耳目,聖人就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百姓。



3. 解釋


這段話深刻表達了道家聖人的心境與處事哲學。聖人無固定心態,這並非指聖人沒有自己的想法,而是指聖人心境的開放與包容,他能夠與人們的情感與需求相應,體察百姓的心情與需求,因此能夠真正理解他們並與他們合一。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意味著聖人並不拘泥於自己內心的情感或想法,而是根據民眾的需要來調整自己的行為與心態。這並非缺乏原則,而是代表著聖人的智慧,他能夠隨時根據不同情況而適應,這樣他才可以真心地為百姓謀福利。


接下來,提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這裡強調的是聖人對待人的態度。聖人對待善良的人以善待之,對待不善的人同樣以善待之,這是聖人的“德善”。這並非對不善之人妥協,而是一種通過善的態度來改變他人或影響他人的方式,最終目的是讓更多的人在德行上得到提升。這也展示了聖人的無私與包容。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同樣是說聖人對待誠實的人以信任,對待不誠實的人也給予信任,這是“德信”的體現。這一段進一步強調了聖人心態的寬容與信任。對待人無論其行為如何,聖人都不輕易丟失對他們的信任,這並非盲目,而是一種讓人自覺提高的無形力量。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意味著聖人處於世界中,他的心境是安靜、和諧且包容的。聖人通過自己內心的和諧與平靜,來影響和教化世人。這種狀態並不是強行推動,而是隨順自然,通過自身的存在與作為,讓他人感受到安定和力量。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則強調了聖人與百姓之間的互動關係。聖人以溫和且尊重的態度對待百姓,像對待孩子一樣細心、耐心,讓百姓願意聽從、接受聖人的教化與引導。這不僅是對人之愛的表現,也象徵著聖人對百姓的無私關懷,能夠像養育孩子一樣,給予他們需要的教育與引導。


總結來看,這段話闡述了聖人的德行,強調了無私、包容與信任,並表現出聖人與世人之間的和諧互動。聖人無固定心態,始終隨時隨地以百姓之心為心,並以善、信、德來對待每一個人,這不僅是道家“無為而治”的精髓,也是聖人智慧與處世之道的具體表現。

avatar-img
3會員
10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雷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原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2. 白話文 學習是日益增長的,而道則是日漸減少的。減少再減少,最終達到「無為」的境地。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做過多的干預,卻能達成一切。欲取天下,應該保持無事的
1. 原文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2. 白話文 不必走出門,便能知道天下的事;不必透過窗戶窺視,便能看到宇宙間的天道。若是外出,所知的範圍會變得越來越遙遠,但對事物的理解卻會越來越淺。正因如此,聖人不需要走出去就
1.原文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白話文 當天下有道的時候,人們的生活安定而有序,甚至連原本應該用來戰爭的馬匹,也被用來耕種土地,這顯示出和平與豐盈;但若天下無道,則戰爭與混亂將隨之而來,軍馬在郊外四處游蕩。最大的災
1.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2. 白話文 大成就像是有缺陷一樣,但它的作用卻不會衰退;大盈就像是空洞一樣,但它的作用不會耗盡。大直看起來像是彎曲,大巧看起來像是笨拙,大辯看起來像是沉默。急躁勝
1. 原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2. 白話文 名聲和生命哪個更親近?生命和財富哪個更多?得到和失去哪個更痛苦?過度的愛必定帶來極大的耗費,過度的積藏必定導致重大損失。因此,知足的人不會受到羞辱,知道停止的
1. 原文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2. 白話文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馳騁於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之上。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進入其中而不被其包容,這使我明白無為的行為是有益的。無言的教化,無為的益處,天下的人極少能夠
1. 原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2. 白話文 學習是日益增長的,而道則是日漸減少的。減少再減少,最終達到「無為」的境地。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做過多的干預,卻能達成一切。欲取天下,應該保持無事的
1. 原文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2. 白話文 不必走出門,便能知道天下的事;不必透過窗戶窺視,便能看到宇宙間的天道。若是外出,所知的範圍會變得越來越遙遠,但對事物的理解卻會越來越淺。正因如此,聖人不需要走出去就
1.原文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白話文 當天下有道的時候,人們的生活安定而有序,甚至連原本應該用來戰爭的馬匹,也被用來耕種土地,這顯示出和平與豐盈;但若天下無道,則戰爭與混亂將隨之而來,軍馬在郊外四處游蕩。最大的災
1.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2. 白話文 大成就像是有缺陷一樣,但它的作用卻不會衰退;大盈就像是空洞一樣,但它的作用不會耗盡。大直看起來像是彎曲,大巧看起來像是笨拙,大辯看起來像是沉默。急躁勝
1. 原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2. 白話文 名聲和生命哪個更親近?生命和財富哪個更多?得到和失去哪個更痛苦?過度的愛必定帶來極大的耗費,過度的積藏必定導致重大損失。因此,知足的人不會受到羞辱,知道停止的
1. 原文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2. 白話文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馳騁於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之上。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進入其中而不被其包容,這使我明白無為的行為是有益的。無言的教化,無為的益處,天下的人極少能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文章談論如何像水一樣順勢而為,不與他人爭執,表現出善的行為,在工作職場環境中,通過自身的努力,保持一顆快樂的心情,處處保持善行。
江湖守則,義氣相挺,弟子兵團,誠心相待。 解放軍團,天時人和,家國事業,百姓至上。 文字演化,和好如初,凝聚能力,東成西就。 為人格局,信樂不偽,原生思考,次生覺悟。 有些話知道不該說,但在演化文字時,內心的用意就顯現出來了。國事不是我能談的,但我站在老百姓的立場,江湖有它的守則。相信很多人
自律有為,社會有序,為大和民族典范。 同心共進,志向高遠,做中華子孫榜樣。 莊嚴自由,夢想慈悲,是覺悟民族精髓。 和諧共生,智慧永存,展世界和平宏圖。 這四段詞如果整體難以實現,就分段做好自己。原次中華若能遵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即使尚未統一,也能各自成就自我。
Thumbnail
最近在研究老子的道德經,裡頭有關於經營事業、感情、還有人際關係的寶藏。 道德經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無為‘’,意思就是一個人能坦蕩心胸、無目的性、無私去做任何事,而這樣的內在境界,會自然散發出一股有魅力氣場。 擁有無為心態的人也會影響周遭環境,讓大家都願意把事情做好,或是也跟隨他的腳步成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崇尚賢德的名號,使人民不爭虛名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看重難得的財貨,使人民不生
Thumbnail
學習大自然的無為來行事,慢慢回歸簡單清淨,面對一切機緣都能靜定的消化吸收,靜待轉化著,慢慢學習對外也能展現出與大自然一致的美與善。而這需要慢慢的學習、反思、體悟,在回歸道中,也能慢慢成為自然的一份子,回歸原始。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文章談論如何像水一樣順勢而為,不與他人爭執,表現出善的行為,在工作職場環境中,通過自身的努力,保持一顆快樂的心情,處處保持善行。
江湖守則,義氣相挺,弟子兵團,誠心相待。 解放軍團,天時人和,家國事業,百姓至上。 文字演化,和好如初,凝聚能力,東成西就。 為人格局,信樂不偽,原生思考,次生覺悟。 有些話知道不該說,但在演化文字時,內心的用意就顯現出來了。國事不是我能談的,但我站在老百姓的立場,江湖有它的守則。相信很多人
自律有為,社會有序,為大和民族典范。 同心共進,志向高遠,做中華子孫榜樣。 莊嚴自由,夢想慈悲,是覺悟民族精髓。 和諧共生,智慧永存,展世界和平宏圖。 這四段詞如果整體難以實現,就分段做好自己。原次中華若能遵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即使尚未統一,也能各自成就自我。
Thumbnail
最近在研究老子的道德經,裡頭有關於經營事業、感情、還有人際關係的寶藏。 道德經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無為‘’,意思就是一個人能坦蕩心胸、無目的性、無私去做任何事,而這樣的內在境界,會自然散發出一股有魅力氣場。 擁有無為心態的人也會影響周遭環境,讓大家都願意把事情做好,或是也跟隨他的腳步成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崇尚賢德的名號,使人民不爭虛名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看重難得的財貨,使人民不生
Thumbnail
學習大自然的無為來行事,慢慢回歸簡單清淨,面對一切機緣都能靜定的消化吸收,靜待轉化著,慢慢學習對外也能展現出與大自然一致的美與善。而這需要慢慢的學習、反思、體悟,在回歸道中,也能慢慢成為自然的一份子,回歸原始。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