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語:本人深刻感受到「中文已死」給我個人帶來的極大痛苦,故而希望借助AI完成系列文章,目前正在創作中。只是本人主要困擾是,我個人的文字感染力強於邏輯性,希望借助AI梳理邏輯,以下是AI梳理完後的結果,感覺跟我原版差很多,但又不知道該怎麼跟AI進一步闡述我的困擾。稍後會奉上我的初版個人稿
在當前的中國,許多企業“擁有無比的智慧”,它們相信,AI可以完全取代人類進行創作,未來甚至不再需要真正的創作者。隨著AI技術的迅速發展,很多文學平台已經開始大規模地將AI引入中文創作。比如番茄文學網,甚至公然將用戶的作品用於AI的訓練,毫不掩飾地將人的創作當作“餵料”來充實機器的數據庫。
然而,這一切並不令人驚訝,因為早在AI到來之前,中文創作已經在一種死氣沉沉的氛圍中徘徊。在中國的“審核+抄襲”文化下,中文的靈魂早已被逐漸侵蝕。真正的創意與思想早已被束縛,創作的自由早已消逝。如今,AI只是成為了這一過程的加速器,它不僅未能挽救中文,反而加劇了中文文化的衰退。
中文的命運和整個社會、文化、甚至是每個創作者的命運緊密相連。在中國,創作的自由早已被審查機制扼殺,真實的思想和情感無法得到充分的表達。每一個故事、每一段歌詞、每一部作品,都在被篩選過濾,只有迎合主流觀點的內容才能夠被看到。
在這樣的背景下,AI成為了“創作”的新工具,但它所創作的,依然是那些經過審查的、沒有靈魂的文字。AI的優勢在於速度,它可以迅速產出大量的內容,然而,這些內容缺乏感染力與深刻的思考。它只是對過去語料的簡單重組,而不是創新或深刻的表達。
創作不應該是一場機械運算的比賽,而應該是對人類經歷、情感、思想的真實呈現。每一篇小說、每一首歌曲、每一部電影,都應該是創作者心血的結晶,是他們對世界的觀察與感悟。可現在,這樣的創作被簡化成了數據的產物,沒有靈魂的機器重複著別人的聲音,抄襲和算法成為了它們的基礎。
但問題的根源遠不止於此。當AI開始主導中文創作的時候,我們面臨的不僅僅是語言的機械化,而是一場文化的剝奪。語言,承載的不僅是信息,它是情感的載體,是思想的橋梁。當這一切被簡單的算法和數據所取代,我們失去了的是不僅是創作的表面,更是我們民族的文化根基。
中文的衰退,並不是僅僅語言結構的變化,而是整個文化自我表達的喪失。真正能夠反映社會矛盾、表達個人情感的作品,往往來自於那些敢於突破框架、敢於挑戰現狀的創作者。然而,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這樣的創作者被視為異端,無法獲得應有的認可與尊重。那些敢於發聲的作品,常常面臨著審查的壓力,甚至是被封殺的命運。2024年,海棠文學網因“洗錢”罪名封禁,創作者被迫背上莫須有的罪名,這只是無數創作悲劇中的一個縮影。
面對這樣的局面,我們不禁要問,中文創作的未來究竟該何去何從?我們是否能夠在這場由AI引發的文化風暴中找回語言的靈魂,找回創作的自由?答案並不簡單,因為這不僅僅是一場語言的對決,更是文化和思想的生死之戰。
然而,我仍然相信,中文的未來不是完全由AI主導的。儘管在短期內,機器創作可能主導許多領域,但人類創作的力量永遠無法被取代。我們的情感、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化,都是AI無法模擬的。創作者依然是這個時代的先知,他們的作品才是社會最真實的反映。
中文的命運,可能不會一蹴而就地改變,但每一位創作者的努力,都是這個語言重生的希望。儘管我們面臨著無數的挑戰和困境,但我們無法放棄。我們要在這個時代,尋回語言的靈魂,重新賦予中文創作真正的生命力。這是一場關於文化、關於自由、關於創作的鬥爭,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袖手旁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