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數學中的抽屜原理(Dirichlet's drawer principl)合理運用在整理收納上,讓物品回歸數量,讓整理更有效率。
舉例: 桌上有10個蘋果,要把10個蘋果放在9個抽屜裡,不管怎麼放,我們會發現至少有一個抽屜裡放2個蘋果。
定義: 如果每個抽屜代表一個集合,每一個蘋果就可以代表一個元素,假如有n+1個元素放到n個集合裡,其中一定有一個集合裡至少有兩個元素。
Q : 收納時,如何避免抽屜效應? (打開抽屜像在開獎)
A : 分類→分配→檢視
▪️增加分類 : 透過分類,將物品分區擺放,避免過度集中在某處。
▪️合理分配 : 檢查物品功能、保存期限及相關使用資訊,合理分配在規畫的空間。
▪️定期檢視 : 定期檢查和整理抽屜中的物品,及時補給或淘汰。
除了數學家的抽屜原理,借鑑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先生在兩個餌只釣一條魚一書中提到最佳歸零術「抽屜理論」。
許文龍先生認為,如果我們要將抽屜裡面沒用的東西挑出來倒掉,一般只能揀出兩成左右,這樣倒不如把抽屜內的東西全部倒出來,再從中揀取最需要的放入抽屜。
Q:整理時,要怎麼運用企業管理的最佳歸零術?
A:將抽屜理論拿來運用在整理收納中最重要的環節-「分類」上,不僅能完成清潔收納空間,掌握物品數量更是加快整理速度的核心。 由於物品可視化,我們可以先從中挑選需要的及不需要的為其作後續安排,可以是捐贈、利用二手平台販售或丟棄,同時能審視自己對於物品的「黏著度」
何謂對物品的黏著度?
其實就是「使用次數與價值」。物品的存在是使用的價值,是觀賞的價值,興許有紀念的價值,然而這些價值都是影響你決定物品去留的主要原因,此時,就是重新認識自己的最佳時機。
上述,不論是「抽屜原理」或是「抽屜理論」,看起來不相關,實則有共通點,透過合理安排物品,不僅輕鬆掌握存放空間,更加清楚物品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