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他公車和火車傻傻分不清楚
在上一篇的〈關於目的-只要有目標受眾,創意就需要理由〉中,有提到設計師們為了做出好設計,會為了受眾成為心機仔和最貼心的跟蹤狂深入地了解受眾的需要。
因此塑造角色及側寫,並非只是寫作的專利,這在設計中也是經常會使用到的設計方法。
這回就讓蟲蟲來聊聊人物塑造吧!ლ( • ̀ω•́ )っ
開始一個設計專案時,如果目標是開發一個有著長遠規劃的產品的話,設計師或是設計團隊通常會設計一組Persona(人物誌)來幫助團隊深入了解客群、用戶的行為及需求。
為了進行分析研究,通常設計團隊大概會做三到五個Persona的分析,當然更多也可以啦,根據需求可以做調整,但也沒有必要做到二十幾個之類的,因為重點是為了讓設計人員深入了解受眾(Target Audience),所以只要模擬的人物足夠進行分析就可以了。
開始的時候,設計團隊根據產品類型會進行一些假設,例如——
雖然設計師不是抖M,也不是為了內耗,但通常會像這樣反覆自我詰問,以確保最終設計出來的作品或產品有確實滿足受眾的需求。
那麼在設計Persona時,通常會列出哪些內容呢?
首先會先根據產品下去定位大致的人物類型,接著再下去列出這個類型的人物有哪些細項的特徵。
以下是幾種絕對會列出來的內容——
姓名:
不要以為列出姓名是什麼廢話,雖然Persona只是虛構一個人物,但是為求真實性,嚴謹一點的話,姓名的部分會根據區域性(例如某個地區常見的姓氏和某個年齡層常見的名字)來下去進行取名。年齡:
雖然很基本,但是設定年齡意味著要定位產品針對的受眾年齡層,而這個年齡又會影響後續進行設定時的人物行為。性別:
一樣非常基本,目的也是為了定位產品目標受眾,例如是男性受眾多或是女性受眾多,又或者是專為LGBTQ+族群設計的。居住地:
每個城市都會有不同的消費力還有各自獨特的生活圈,而住在哪裡也會影響一個人的生活習慣,不過通常在設計時大家都會先預設會是在團隊所在的城市。職業:
這一欄看似好像沒有什麼,但它會影響的是這個人物的消費能力和消費傾向,如果這個設計出來的人物沒辦法負荷產品的費用,那麼就很顯然這個人物不會是這個產品的受眾,相對地這也是個不合格且不符合現實的persona。收入:
跟職業一樣,只是列出收入是為了將消費能力數字化,這樣分析時會更加直觀。興趣愛好:
一個人的興趣愛好會影響他在消費時的傾向,也能大概推敲出這個人平時生活的日常軌跡,而在這個軌跡裡面,是否會接觸到設計團隊即將製作的作品或產品就會成為一個關鍵。簡單的背景:
根據上面的所有資訊,會寫出大約一百字以內的簡單人物背景介紹,不需要太長,重點是要能點出這個人與即將開發的產品的關聯性。痛點:
假設出大約三至四點左右的人物痛點,例如他在尋找類似產品時所遇到的困難或是困境。這個部分會根據產品或作品的類型而有不一樣的列出方式。需求:
從人物的痛點下去發想,並且依此列出人物可能會有的需求,這部分就相當於是解決辦法,但比較像是一個大方向的解決辦法。基本上從姓名到需求的部分都是Persona當中必須要列出的重要資訊,至於其他內容,如:社群平台使用程度、慣用軟體、偏好品牌等,則是根據產品類型下去做調整。
但是要記住,所有列出來的資訊,全都必須與產品製作與開發有關聯,這樣才能精準地分析出後續的User Journey Map(用戶旅程圖)。
這部分就留到之後再講,蟲蟲先集中在Persona的部分ლ( • ̀ω•́ )っ(每次都這樣
看完以上關於Persona的簡單介紹是不是覺得跟寫作時設定角色的情況有點像呢?(´≖◞౪◟≖)
只要換掉幾個項目,就是寫作時的角色設定!
上面有提到,設計師必須要設定出符合現實的Persona才能根據這些資訊,開發或製作出符合受眾需求的產品。
放到寫作時就是,作者必須設定出符合現實(世界觀)的角色,才能根據設定的資訊,寫出具有靈魂的角色。
考慮到越多面向,就意味著這個角色就越立體、越真實、越容易被讀者想像,也能避免讀者在閱讀時發生出戲的情況。
是不是覺得聽起來超級無敵有夠老生常談?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種用腳毛都能想到的事情到底有什麼好一講再講( •́ὤ•̀)
嗯⋯⋯為什麼呢?
誰叫這回的主題是人物設計呢?ʅ(´◔౪◔)ʃ(被打
好啦,總之雖然人物設計說難不難,但是其實說簡單也不簡單,根據寫作的類型、世界觀,作者如果要設計出一個有魅力又合理的角色,也是需要做不少功課的。
以下就來點錯誤示範——
姓名:江奕誠
年齡:26 歲
職業:心理師 / 獵魔人(雙重身份)
性格特質:平時冷靜理智,但有時會做出衝動的決定
興趣愛好:研究心理學、研究詛咒學
背景:江奕誠 18 歲時曾向初戀林沫告白,卻遭到拒絕,從此對愛情死心,感覺陷入人生最黑暗、最絕望的時期。後來他專心鑽研心理學,在 24 歲時便取得心理諮商執照,並開了一間心理諮商室。然而,他的真實身份其實是獵魔人,負責消滅惡魔、維護世界平衡。
某天,他發現林沫因為「魔能詛咒」出現嚴重的焦慮和幻覺,這種詛咒會讓她在 30 歲時被惡魔吞噬。江奕誠認為雖然林沫跟他沒有任何關係,但他是個專業的心理師,所以有義務要幫助對方。於是他主動聯繫林沫,對她說:「妳的精神狀態不穩定,我建議妳來找我諮商,這樣妳的問題才不會惡化。」
大家有發現上面這段設定有什麼問題嗎?ლ( • ̀ω•́ )っ
先不說那個心理師和獵魔人的雙重身分,這種類型的設定其實挺常見的。但是在涉及真實職業的部分,背景的部分明顯出現了一些問題。
背景提到,江奕誠在24歲就取得心理諮商執照,這意味著,該角色在大學畢業兩年後就拿到執照,並且在拿到執照之後他就立刻開了一間心理諮商室,注意,他除了要準備考試之外還要消滅惡魔。
前面還有說他在18歲時跟初戀告白,可惜狠遭拒絕,感到人生陷入一片黑暗與絕望。可是他在多年後見到初戀,卻忍不住出手,要求對方去找他做心理諮詢,實際上行消除詛咒之實,這個就滿不符合心理諮詢的流程的。
另外按常理來看,如果一個人在過去曾經因為某人而感到人生陷入一片黑暗,那種陰影通常不太會是過幾年之後就能看開的,當然如果除了設定之外,作者可以在故事當中做出合理的解釋,這就不會是個大問題,只是單看設定的話,會發現其實有不少矛盾的地方。
這也是寫作的人物設定和設計的人物設定不太一樣的地方,因為寫作非常看重整體的流暢性與整體的合理性,而設計則是更偏重於為單一目的進行設定。
所以這個已經被不少教學文提到不知道多少次的人物設定,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甚至人物設定在寫作中可以非常複雜,複雜到必須列出一言難盡的複雜人物關係圖與人物心理變化表等。
以上就是本次的《蟲設計到寫作》!ლ( • ̀ω•́ )っ
又是非常簡單易懂的一篇呢!讚嘆蟲蟲!ლ( • ̀ω•́ )っ(?
如果有什麼問題歡迎留言區一起來討論~
那麼我們下次見!ヽ(✿゚▽゚)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