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速遞 - 從范斯演說到歐洲閃縮的外交政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JD ❙范斯❙ 出席 ❙慕尼克安全會議❙ (2025年2月14-16日),首日演講突出了新世界思維與舊世界心態的鮮明對比。

❙范斯❙ 的演說幾乎沒有獲得一點掌聲。

建制及左媒如 BBC 評論說﹕今年的 ❙慕尼黑安全會議❙ 原本主要討論兩件事:如何在不向 ❙俄羅斯❙ 屈服的情況下結束 ❙烏克蘭❙ 戰爭,以及 ❙歐洲❙ 如何增加國防開支; 但 ❙范斯❙ 卻批評了 ❙美國❙ 的 ❙歐洲❙ 盟友。[BBC: Vance's blast at Europe ignores Ukraine and defence agenda]

戰爭發生在 ❙歐洲❙ 的身邊,他們做了什麼來結束戰爭呢?

不多,就是讓烏克蘭斷不了氣。

外交政策閃縮的 ❙歐盟❙ 一直將軍緩和經緩的責任推給 ❙美國❙,自己則不欲太多介入旋渦,BBC 的評論是一個範例。戰爭持續三年後,❙歐洲❙ 還在做縮頭烏龜,「寄望」❙美國❙ 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

至於 ❙歐洲❙ 如何增加國防開支問題,這不就是 ❙歐洲❙ 自身安全問題嗎?

如要結束 ❙烏克蘭❙ 戰爭及維護 ❙歐盟❙ 成員國的國家安全,❙歐盟❙ 成員國是否理所當然地應該按比例增加國防開支?

跟 ❙美國❙ 有什麼關係?

當然,言下之意,❙歐盟❙ 方面是希望 ❙美國❙ 承擔大部份的 ❙北約❙ 開支。

但 ❙北約❙ 是怎麼樣的一個組織?

不就是主要用於維護 ❙歐洲❙ 安全的跨國軍事組織嗎?

為什麼 ❙特朗普❙ 在其第一任期威脅要退出 ❙北約❙?

正正就是 ❙歐盟❙ 長期以來閃縮的外交政策或機會主義外交政策,不斷利用 ❙美國❙,予取予攜。

要是沒有 ❙美國❙ 的參戰,❙歐洲❙ 早被 ❙納粹德國❙ 和 ❙蘇聯❙ 瓜分了,但最忘恩負義的卻也是奮力向社會主義威權主義邁進的 ❙歐洲❙ 國家。

非常不幸,大多以翻譯外媒——即西方建制傳媒——報導作為自己的報導的 ❙臺灣❙ 傳媒,其報導方向竟然與西方建制傳媒的報導方向一致得天衣無縫。 [中廣新聞網] [經濟日報] [中央通訊社]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范斯❙ 究竟說了什麼,下文交代。

延讀文章: [歐洲議會選舉 2024﹕歐州右翼對左翼的反制 (上)] [歐洲議會選舉 2024﹕歐州右翼對左翼的反制 (中)] [歐洲議會選舉 2024﹕歐州右翼對左翼的反制 (下)]






avatar-img
24會員
266內容數
國際 + 政治, 還有文化論述。 政治沒有巧合; 不作預測的政治評論都是廢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春日陽一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月13日,❙慕尼黑❙ 發生汽車恐擊事件,行兇者是24歲來自 ❙阿富汗❙ 的穆斯林「尋求庇護者」❙法哈德•諾里❙ (Farhad Noori),他駕駛一輛 Mini Cooper,直撞當時反開放邊境政策的遊行示威隊伍,造成至少 30人受傷。 這次遊行應該是 ❙德國❙人對日前由左派政黨壟斷的 ❙
來自 ❙夏威夷❙ 的印度教徒,在9/11 ❙基地組織❙ 恐襲後參軍,被派駐 ❙伊拉克❙ (2004-2005),前 ❙民主黨❙ 眾議員,❙陶茜•加巴德❙ (Tulsi Gabbard) 在昨天宣誓就職,成為 ❙美國❙ 第8任 ❙國家情報總監❙ (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
1月31日,在平民主義政黨 ❙德國另類選擇黨❙ (AfD: 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 的協力下,❙基督教民主聯盟❙ (CDU: Christlich Demokratische Union Deutschlands) 主席 ❙弗里德里希•梅爾茨❙ 在 ❙德國聯邦議
按最新調查顯示,❙美國❙ 的所有大學教授,包括 STEM 領域的教授,均為左傾。 STEM 代表 Science (科學)、Technology (技術)、Engineering (工程) 和 Mathematics (數學)。 根據《大學修復》(The College Fix) 報道,「在
為什麼 ❙特朗普❙ 要對 ❙墨西哥❙ 和 ❙加拿大❙ 進行關稅戰? ❙特朗普❙ 要對來自 ❙加拿大❙ 和 ❙墨西哥❙ 的進口產品徵收25%的額外關稅,但來自 ❙加拿大❙ 的能源資源將享有10%的較低關稅。 首先,❙美國❙ 總統有沒有這個權力? ❙特朗普❙ 的權力來源是總統的行政命令,而總統的行
今年的 ❙共和黨❙ ❙眾議院❙ 議員年度政策靜修選擇在 ❙佛羅里達州❙ 舉行。 2025年1月27日星期一,❙特朗普❙ 在 ❙佛羅里達州❙ 對 ❙共和黨❙ 人發表講話。有好幾點均耐人尋味。❙臺灣❙ 人大概關心關稅問題,雖然 ❙特朗普❙ 只是輕輕帶過,聲稱要對外國晶片徵稅。 本文本文先談關稅。
2月13日,❙慕尼黑❙ 發生汽車恐擊事件,行兇者是24歲來自 ❙阿富汗❙ 的穆斯林「尋求庇護者」❙法哈德•諾里❙ (Farhad Noori),他駕駛一輛 Mini Cooper,直撞當時反開放邊境政策的遊行示威隊伍,造成至少 30人受傷。 這次遊行應該是 ❙德國❙人對日前由左派政黨壟斷的 ❙
來自 ❙夏威夷❙ 的印度教徒,在9/11 ❙基地組織❙ 恐襲後參軍,被派駐 ❙伊拉克❙ (2004-2005),前 ❙民主黨❙ 眾議員,❙陶茜•加巴德❙ (Tulsi Gabbard) 在昨天宣誓就職,成為 ❙美國❙ 第8任 ❙國家情報總監❙ (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
1月31日,在平民主義政黨 ❙德國另類選擇黨❙ (AfD: 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 的協力下,❙基督教民主聯盟❙ (CDU: Christlich Demokratische Union Deutschlands) 主席 ❙弗里德里希•梅爾茨❙ 在 ❙德國聯邦議
按最新調查顯示,❙美國❙ 的所有大學教授,包括 STEM 領域的教授,均為左傾。 STEM 代表 Science (科學)、Technology (技術)、Engineering (工程) 和 Mathematics (數學)。 根據《大學修復》(The College Fix) 報道,「在
為什麼 ❙特朗普❙ 要對 ❙墨西哥❙ 和 ❙加拿大❙ 進行關稅戰? ❙特朗普❙ 要對來自 ❙加拿大❙ 和 ❙墨西哥❙ 的進口產品徵收25%的額外關稅,但來自 ❙加拿大❙ 的能源資源將享有10%的較低關稅。 首先,❙美國❙ 總統有沒有這個權力? ❙特朗普❙ 的權力來源是總統的行政命令,而總統的行
今年的 ❙共和黨❙ ❙眾議院❙ 議員年度政策靜修選擇在 ❙佛羅里達州❙ 舉行。 2025年1月27日星期一,❙特朗普❙ 在 ❙佛羅里達州❙ 對 ❙共和黨❙ 人發表講話。有好幾點均耐人尋味。❙臺灣❙ 人大概關心關稅問題,雖然 ❙特朗普❙ 只是輕輕帶過,聲稱要對外國晶片徵稅。 本文本文先談關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2024/7/1 華府西方聯盟與印太楔子策略有其成效,使北京的重點更多轉向自主與自強,同時向「全球南方」拓展盟友;雙方雖激烈競爭,但聯盟與固樁拔樁之爭漫長,尚不致使衝突陡升。川普陣營則顯然偏向聯盟無用論,偏好更粗獷的自強與弱敵。未來如果美、中雙方都全然以自強—弱敵為尚,世界大戰的風險就更大了。
Thumbnail
瑞士舉辦烏克蘭和平峰會,八十國聲討不在場的俄羅斯。 BJ:我們開會也是這樣,要是有麻煩事,都推給沒來的人。 --- 以色列軍方似乎不經總理,實施戰術性停火。真主黨攻勢加劇。 BJ:話說昨日去參加了黃埔百年校慶,才知道"中華民國萬歲!"也可以拿來嗆人耶,傷腦筋。 吾恐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
本報導有前後矛盾之處,如南非與巴西尚未決定,就說是,從而是中俄主導的抗衡西方抗衡陣營的成功而拒絕參加。另外,一處寫沙烏地阿拉伯,一處寫沙特,判斷是編譯時的疏失。 俄中缺席…烏克蘭和平峰會 逾90國將參與    聯合 20240611 瑞士10日
Thumbnail
中日韓峰會,存異求同。美國對華三板斧:關稅、補貼、科技禁令。 BJ:決定不要再談戰爭了,浪費版面,,除非它真的結束了。天佑人類。 或者說,真正重要的戰爭不在以巴、俄烏,而在無形的經濟戰中。 --- 軟銀擬年砸90億鎂投資AI。馬斯克為xAI串10萬組H100,打造運算力。 BJ:昨天去看了
Thumbnail
挪威、愛爾蘭、西班牙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布林肯於國會聽證會遭批戰犯、舉血手抗議。 俄羅斯於烏克蘭周遭戰術核武演習。烏克蘭擊毀俄黑海艦隊最後一艘飛彈艦。 BJ:天佑人類。 外交是目的是和平解決衝突,要是發生戰爭,就是外交失敗。美國國務卿是外交官,他有沒將工作做好?世人一目瞭然。 至於國會聽證會
Thumbnail
2024/5/9 歐盟歷來自詡為「規範性強權」,重視能把歐洲的「規範」與「原則」向世界傳佈。但從暖化危機、疫情到上述兩場戰爭以降,這樣的信用遭到「雙重標準」的質疑。許多發展中國家可以辯稱:「共享價值不等於共享優先事項。」西方集團有自己利益的優先事項,南方國家何嘗不能依據本國利益,自己決定優先事項?
Thumbnail
眾所矚目的馬習二會終於要在4月10日的下午舉行。在台灣多數的百姓都不希望接受中共的統治,總認為馬習二會會帶來中國大陸對台灣的災難。這是作為台灣人民,經歷過歷史上種種挑戰和抗爭後的自然反應。然而,在這個充滿變數和挑戰的時代,我們必須正視現實,理性思考,尋找一個更好的出路。 端倪可察-西方歷史上的
Thumbnail
2024/0223 慕尼黑安全會議向來以抽象又不乏洞見的大會主題著稱。當今世界包括美國,幾乎是人人恐懼、人人不滿。三大不滿集團包括:跨大西洋夥伴、專制集團、全球南方。報告認為要求最多相對收益的是「專制集團」,美國認為自己過去主導做餅,現在卻能分得的越來越小...
Thumbnail
2020/2/24 權力移轉是當前西方國際秩序的物質性裂隙。觀念性的裂隙如果放任漂流,則會導致秩序的「西方缺位」,也滑向地緣政治與大國對抗。這將使氣候、公衛、軍控、網安等強烈要求跨國合作的全球非傳統安全問題難以治理。一旦有任何角落出現異常,公眾的廉價對策,就是尋找「他者」來卸責甚至落井下石。  
Thumbnail
2024/1/18 柯林頓、雷克等東擴派天真以為推進民主是善意,但乘弱勢的俄國葉爾欽之危的結果,卻是累積莫斯科的反感。2014年烏克蘭「廣場事件」的政變後,莫斯科不得不與發起「一帶一路」旗艦型地緣戰略的中國更加靠近。以米氏的角度回頭看蘇利文提倡的「戰略決策」,當年華府持續壓縮俄國,是重大的決策失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2024/7/1 華府西方聯盟與印太楔子策略有其成效,使北京的重點更多轉向自主與自強,同時向「全球南方」拓展盟友;雙方雖激烈競爭,但聯盟與固樁拔樁之爭漫長,尚不致使衝突陡升。川普陣營則顯然偏向聯盟無用論,偏好更粗獷的自強與弱敵。未來如果美、中雙方都全然以自強—弱敵為尚,世界大戰的風險就更大了。
Thumbnail
瑞士舉辦烏克蘭和平峰會,八十國聲討不在場的俄羅斯。 BJ:我們開會也是這樣,要是有麻煩事,都推給沒來的人。 --- 以色列軍方似乎不經總理,實施戰術性停火。真主黨攻勢加劇。 BJ:話說昨日去參加了黃埔百年校慶,才知道"中華民國萬歲!"也可以拿來嗆人耶,傷腦筋。 吾恐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
本報導有前後矛盾之處,如南非與巴西尚未決定,就說是,從而是中俄主導的抗衡西方抗衡陣營的成功而拒絕參加。另外,一處寫沙烏地阿拉伯,一處寫沙特,判斷是編譯時的疏失。 俄中缺席…烏克蘭和平峰會 逾90國將參與    聯合 20240611 瑞士10日
Thumbnail
中日韓峰會,存異求同。美國對華三板斧:關稅、補貼、科技禁令。 BJ:決定不要再談戰爭了,浪費版面,,除非它真的結束了。天佑人類。 或者說,真正重要的戰爭不在以巴、俄烏,而在無形的經濟戰中。 --- 軟銀擬年砸90億鎂投資AI。馬斯克為xAI串10萬組H100,打造運算力。 BJ:昨天去看了
Thumbnail
挪威、愛爾蘭、西班牙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布林肯於國會聽證會遭批戰犯、舉血手抗議。 俄羅斯於烏克蘭周遭戰術核武演習。烏克蘭擊毀俄黑海艦隊最後一艘飛彈艦。 BJ:天佑人類。 外交是目的是和平解決衝突,要是發生戰爭,就是外交失敗。美國國務卿是外交官,他有沒將工作做好?世人一目瞭然。 至於國會聽證會
Thumbnail
2024/5/9 歐盟歷來自詡為「規範性強權」,重視能把歐洲的「規範」與「原則」向世界傳佈。但從暖化危機、疫情到上述兩場戰爭以降,這樣的信用遭到「雙重標準」的質疑。許多發展中國家可以辯稱:「共享價值不等於共享優先事項。」西方集團有自己利益的優先事項,南方國家何嘗不能依據本國利益,自己決定優先事項?
Thumbnail
眾所矚目的馬習二會終於要在4月10日的下午舉行。在台灣多數的百姓都不希望接受中共的統治,總認為馬習二會會帶來中國大陸對台灣的災難。這是作為台灣人民,經歷過歷史上種種挑戰和抗爭後的自然反應。然而,在這個充滿變數和挑戰的時代,我們必須正視現實,理性思考,尋找一個更好的出路。 端倪可察-西方歷史上的
Thumbnail
2024/0223 慕尼黑安全會議向來以抽象又不乏洞見的大會主題著稱。當今世界包括美國,幾乎是人人恐懼、人人不滿。三大不滿集團包括:跨大西洋夥伴、專制集團、全球南方。報告認為要求最多相對收益的是「專制集團」,美國認為自己過去主導做餅,現在卻能分得的越來越小...
Thumbnail
2020/2/24 權力移轉是當前西方國際秩序的物質性裂隙。觀念性的裂隙如果放任漂流,則會導致秩序的「西方缺位」,也滑向地緣政治與大國對抗。這將使氣候、公衛、軍控、網安等強烈要求跨國合作的全球非傳統安全問題難以治理。一旦有任何角落出現異常,公眾的廉價對策,就是尋找「他者」來卸責甚至落井下石。  
Thumbnail
2024/1/18 柯林頓、雷克等東擴派天真以為推進民主是善意,但乘弱勢的俄國葉爾欽之危的結果,卻是累積莫斯科的反感。2014年烏克蘭「廣場事件」的政變後,莫斯科不得不與發起「一帶一路」旗艦型地緣戰略的中國更加靠近。以米氏的角度回頭看蘇利文提倡的「戰略決策」,當年華府持續壓縮俄國,是重大的決策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