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著要飯說的話題之後,文豪好像應該是秉筆維生,很是能夠生產出文字,除了下筆如有神之外,也是文思泉湧,跟凡人有著不一樣的經驗。直觀的這些幻想回到現實,文豪可能也是會遇到江郎才盡、爬格子累了的時候,這些狀態不佳的抱怨,不知是誰蒐集了編成了這書,也讓讀者窺見這些天才般的作家比較凡人的那一面。
要出版維生好像真的越來越難,資訊爆炸、娛樂選項多元,好像讀書已經成了其中聽起來比較古典、風雅的選項,但也成了眾多選擇之一而非唯一。自由工作者好像都得有一些覺悟,審時度勢之外都得憑運氣。老實說別說寫文學作品了,寫個論文有的時候就讓人壓力山大,寫了2本論文之後,覺得文字生產有的時候確實需要大量的輸入,而且輸出有時是另一回事。
看著作家脫稿的各種醜態,有種回到研究生生活的既視感,雖然很少去信給指導教授要求延期,但也常常死拖活磨到最後一刻才把初稿給指導教授,而且戰戰兢兢地等著收到修改的回覆。面對編輯的催稿,加上那個時代的醫療及生活條件恐怕都沒有現在好,確實容易受到身體狀況的影響而打亂寫作計畫,拖稿也就成了各種非戰之罪。
除了這種不可抗力的狀況之外,缺乏靈感可說是眾多作家都面臨過的窘境。人畢竟是經驗的動物,在各種條件沒有搭配的狀況下,確實可能文思枯竭。面對這種寫作上的困境,常常坐立難安,幹什麼都不對。換個環境、做點什麼別的事都不一定有幫助,也無怪乎畢教授在暢銷書中曾提到寫論文常逼得人開發第二專長、家庭整潔、族繁不及備載。
說到要飯,作家寫作維生,遇到沒有靈感無法如期交稿,卻又經濟窘迫的時候,真的是逼仄人。沒有補助的時代,若是遇上連載的出版條件,常常會讓出版社有種開天窗的危機感,也讓編輯不得不各種催。作家這行業也許是看技術也許是看天份或者是吃靈感,總之不是作家不太懂得這種沒把握的感覺,而大作家有時也不想壞了自己作品的品質,明著暗著酸諷準時交稿不見得是最佳解,但大概是編輯的救命稻草。潛力在最後一刻總能發揮好像也不是凡人的日常,作家們被生活逼到的時候,也會在最後一刻交稿,以便換取稿費生活,這就是人生,都得工作面對現實的,儘管興趣成了工作之後有趣度通常大為降低。
比較可惜的是不太清楚這些資料哪裡來的,就只能看得出來可能某一些是日記、某一些是書信等等,附錄有列上文豪們的知名作品,也許供熟悉某些日本作家的讀者可以參照截稿前後作家的各種murmur以及作家的成名作。
推薦給也覺得寫作或工作壓力大的朋友,文學大家都會壓力大了,凡人工作壓力大想來也不是什麼厲害的事。而有些事拖過就拖過了,沒有什麼生命危險的事,別搞得一副性命相關也就是了,太認真的話,可能也不會留下這麼多讓人共感的文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