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對那些尚未完成的事耿耿於懷。
說錯的一句話、沒能表現好的一次約會、積壓在待辦清單上的事⋯⋯這些片段像是一條無形的繩索,將我們的心緒緊緊牽絆。我們越想擺脫,它們越是如影隨形,反覆在腦海中重播。
「蔡加尼克效應」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能解釋這種對未竟之事的執念 — — 「蔡加尼克效應(Zeigarnik Effect)」 。心理學家布盧瑪・蔡加尼克(Bluma Zeigarnik)提出,人們對尚未完成的任務記憶更深刻,而已完成的事情則容易被遺忘。因此,當我們沒有結束一件事時,心智會不斷提醒我們去處理。
說起來,Bluma 會提出這概念,也是源於一次日常觀察。她餐廳裡,看到服務生能準確記住客人尚未結帳的訂單,但一旦客人結帳,服務生就容易忘記訂單內容。後來她進行一系列實驗,進一步驗證出人對於未完成的事,會記得更深。
釋放過去,迎向完整的人生
然而,人生並非每件事都能如願完成,有些對話沒有結尾,有些機會一去不返,有些期待落了空。這時候,與其無止境地內耗,不如學會如何與未竟之事共存。
但人無法改變過去,卻能選擇如何與過去共處。
我會拿出紙和筆,把腦中的紛亂思緒一一寫下來。無論是清晰的、零碎的,甚至是看似無關緊要的想法,都讓它們在紙上有個歸宿。當這些思緒化為文字,腦海就能稍稍清空,心也會變得更輕盈。
我們可以透過書寫、冥想或自我對話來整理內在的混亂,把思緒具象化,賦予它一個「結束」的儀式。例如,我會告訴自己:「還有很多尚未完成的事,我知道了,就逐樣解決吧。那些過去的,就由它過去吧,未來有機會再做好一點就好。」
這不是逃避,而是接受。接受人生本來就有遺憾,接受有些事情無法盡善盡美,接受我們仍然在學習與成長。
過去未竟,未來可期
與其讓心被過去的陰影佔據,不如把目光放在前方。我們可以練習與未竟之事告別,讓心靈獲得自由,迎接更多新的可能。
日子還長,未來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