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在等,在等一個喜歡的生活砸在我們面前,在等一段時間過去告別過往,在等安定下來去闖想要的世界,在等一個適合的人奔向自己.....期許的生活似乎就在前方,但總有阻礙在面前,那個最恰當的時機好像總是差一點就會到來,於是我們總是在等待、在忍耐,其實到頭來發現那些所謂無法跨越的障礙與鴻溝似乎都是我們的畫地為牢,想要走出圓圈,其實每時每刻都是最好的時刻。
人們總說18歲是最燦爛的年紀,有最強壯的身體,有點小精力與不服輸的魄力可以無所畏懼地往前奔跑;但也有人說21歲是多變的年紀,世俗意義上的成年,有點小得意與為自己選擇的權利;但到了23歲我們又該覺得這是最好的年紀,初入社會能有全新的選擇與擁有為自己未來方向做主的決定權。
我總是在等那個最好的年紀,卻忘了現在就是那個年紀。
我,25歲了。
「彷彿錯過了很多個可以選擇的機會和該轉彎的路口,但我依舊覺得我應該還是在最好的年紀。」我錯過了18歲遠赴中國傳媒學院本科的機會,但我在政大依舊得到了很多可貴的經驗與契機;我錯過了21歲應該到大片場實習的選擇,但我在實習單位中無數次打開了對故事的思考與觀察周遭細微事物感官的能力。
我的20幾歲好像彎彎曲曲地走了很多地方,似乎沒有找到屬於我的本命職業,也沒有在什麼地方有過「要在這裡幹一輩子的瞬間。」但我依舊感謝著那些零零碎碎拼湊起我的一切與時光。
對於我,我更愛那些無法猜測的後來與瞬間。
我在公司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我想要做一份什麼樣的工作?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這個問題說難不難,回答起來竟然突然語塞。坦白說,如果完全不思考的我會說:「我想做一份完全自由的職業,做點喜歡的創作、寫點喜歡的文字,把生活碰觸的小瞬間和美好分享給更多的人。」
但,哪有那麼容易?
你看吧,我跟大多數人一樣,又再一次退縮了。
其實容不容易、困不困難從來都是我在決定。我在還未開始這場博弈前就認定這場比賽我是輸家,於是我經常害怕,害怕錯誤選擇、害怕失去面前還算安穩的生活、害怕我其實對我的夢想沒有那麼篤定。
「與其害怕搞砸,不如主動出擊,打自己個措手不及。」
出擊的時刻好像擊碎了過往的自己
出擊的那刻,對我而言好像就已經贏了。贏下的不是結果,而是一直不敢走出舒適圈的自己和那個不甘於平庸的自己。
去年底做出最好的出擊大概就是決定報研究所,離開習慣與安逸的地方和圈子,試圖去到一個更遠的地方去看看自己的可能性與多元性。前前後後準備和遞出文件花了2個月,不知天高地厚地選了錄取率及低的夢校,交出申請書的時候已經是年底。
12應該是總結的月份,但我記得去年終總結的那篇貼文,我寫的心情是:「重啟。」
「我沒有在等下一個申請的期程,也沒有在等任何人給我建議,也不再等合適的那個時機,那一次我好像終於等到了我的勇敢。」
這一年又過了兩個月,我依舊還在等待結果的路上,雖然偶爾的不確定與迷惘依舊會常來我的夢裡及生活做客,但我在某種意義上更加堅定了自己想選擇的方向。
25歲想告訴自己不一定要準備好才出發,我允許自己是個還在發芽的大樹。
我想,我的25歲到30歲應該還是會曲曲折折、彎彎繞繞,但我好像準備好了,準備去迎接世界在我眼前自行展開,我覺得看似渺小如塵埃的我在我的世界裡其實強壯地遠超於我的想像,我覺得我能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成為我想成為的任何人。
前提是,我想要,並且我不再等待。
寫在下定決心持續創作的2025/2/22 19:12分,謝謝看到這裡的你,我們都能去到想到的地方,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