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自媒體滿一年,我學到了什麼?
——復盤
從 2024 年 2 月,第一次開始經營 Facebook 到現在,剛好一年又一個月。這段時間裡,我嘗試了許多內容類型,有活動紀錄、研究觀點、日常觀察等,跳動很大。
方格子則是 11 月開始經營。
▎起初的動機,想讓大家認識真實的我
一開始,我的目標很簡單,透過日常分享讓大家認識我,並不打算限制主題。內容呈現上,過程中不斷調整排版、符號使用,找出喜歡的呈現方式,並設定「每天一更」作為自己的紀律。
我當初的目標是,穩定發文、清晰傳達觀點,而觸及、按讚和互動,不是首要指標。
▎迷失方向,為了流量而忘了初心
前三個月,我確實維持了日更的節奏。但隨著時間過去,發文變成不是一天好幾篇,就是好幾天才一篇。
原本「日更」的目標早已模糊不清了。
某天我開始嘗試拍影片,想藉由短影音觸及更多人。但那時的影片產出,為了速度犧牲了品質。
剪輯粗糙、內容空泛,只為了「更新」,卻忽略了內容的價值與深度。
我漸漸迷失,開始懷疑自己創立這個帳號的初衷。
▎我錯把「商業語氣」套進「生活內容」
直到我重新以小白的心態出發,買書學寫作、觀察專業寫手,才慢慢看出自己的盲點。
我一直在模仿仰慕的商業寫作者,他們專長於寫商業內容,邏輯清晰、價值明確,但這種風格套用在生活紀錄與心情分享上,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直到我讀了多米的《思維複製寫作術》,才被「文體決定內容的呈現方式」這句話點醒。
如果內容是故事,就不能一開始就暴雷;如果是個人觀點,就該有溫度、有情感。我這才理解,寫什麼,決定怎麼寫。
直到上個月,我才明白這個道理。
▎重整定位,從零開始
我決定重新盤點,發現我最熱愛的兩件事就是,「看書」與「運動」,而且我內心一直有「很想要分享」的慾望。
所以分為這兩類方式呈現:
1. 書籍內容,以文字和圖片來呈現。( FB、IG、方格子 )
2. 運動紀錄,以短影音形式呈現。( IG 和 tiktok )
在 IG 上,我以文字翻轉貼文內容,觀察每個平台的互動與受眾偏好,優化每一個呈現細節。
此外,我重新設計了個人品牌形象,頭像和自介都有調整,傳遞「成熟穩重」、「好奇心態」,不再是過去看起來隨便經營的帳號。
▎未來方向
我將繼續聚焦在兩個領域:
1. 分享閱讀書籍中帶來的啟發。
2. 記錄運動訓練中的過程與感受。
如果你也喜歡學習新知、喜歡進步,或正在思考怎麼成為更完整的自己,希望你能在我的內容中,找到一些共鳴與靈感。
謝謝過去支持我的每一個你,
也謝謝自己,花了一年的時間,在跌跌撞撞之後,重新站穩、出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