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了五十本書,卻沒有真的學會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關於質力、形力與知識焦慮的自我反思


最近我開始意識到,雖然自己做了很多學習相關的事,比如閱讀區塊鏈文章、看書、學習行銷漏斗等,但真正「用上」的卻少得可憐。


某天整理書架時,我發現從大學以來,我已經讀完了超過五十本書。那一刻,我突然冒出一個問題:「這麼多書,我真正應用過的知識有多少?


答案:幾乎沒有。


▎學了很多,卻沒有一個能用得上?


我花了大量時間精力學習,吸收了很多資訊、觀念、框架,但當面對實際場景時,我發現自己連基本的應用都做不到。

這不是因為我不夠努力,而是我忽略了一個核心環節:

把觀念落地」。

我過去的學習就像是收集拼圖,片片都很漂亮,卻從未嘗試真正拼成一幅完整的圖。


▎閱讀只是被說服,沒有主動思辨


在閱讀他人文章時,我常常被作者的邏輯、觀點和文字打動,覺得他說得真好。

但後來我發現,我只是潛意識地接受這些觀點,並沒有去思考:「為什麼這個觀點能說服我?我同意的依據是什麼?

我缺少了思辨的能力,也就失去了形成獨立觀點的可能。

久而久之,我變成了資訊的接收器,而不是創造者或分析者。


▎從《品牌大學問》理解「質力」與「形力」


最近我在讀黃文博老師的《品牌大學問》,裡頭提到一個對我啟發很大的概念——質力 vs 形力。


質力:個人的知能與特質,屬於內在資產。

形力:外在表現與行為,屬於外顯的資產。


這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容創作與個人品牌經營。

我現在的主要任務,其實就是透過貼文(質力輸出),來逐步建立形象(形力建立)。

但問題也出在這裡。

我發現自己過去太急於讓別人看到我,卻忽略了內在底層功夫的打磨。

當一個人的形力大於質力時,觀眾對你的期待容易落空,這樣的認知落差會損傷長期信任與品牌印象。

這讓我想到,很多企業為了搶流量、快速曝光,往往在產品還沒打磨好之前就急著做廣告、丟社群。

這確實可能帶來短期聲量,但長期下來,如果體驗與宣傳不符,消費者就會產生失望。


▎當我把自己當成品牌經營時


我發現自己在「形力」上努力了很久,卻始終沒有產生預期的回報,甚至有時還會懷疑自己到底在堅持什麼。

那種感覺很複雜,明明有在寫作、有在輸出、有在經營,為什麼始終沒有被「看見」的契機?

直到我看到書中提到的一句話:「質力與形力的比重是 7:3,甚至最多也只有 6:4。」這讓我恍然大悟。

我太急著被看見了,卻忽略了最該強化的,是底層能力的厚度與深度。


▎重新調整策略:回歸「慢的力量」


現在的我,把焦點重新放回內容的產出與品質累積上:


  1. 不再急著追求「爆文」或「關注」;
  2. 而是專注在打造屬於自己的「質力」與「判斷力」;
  3. 每篇貼文都像在堆積一塊磚,慢慢搭建自己的品牌基礎。


未來的我,希望在看見成果之前,先讓自己具備承載成果的能力。


▎結語:學會為什麼,而不是只是知道什麼


學習的目的不該只是獲得資訊,而是理解資訊背後的結構與邏輯,並轉化為自己的思考方式與表達方式。


在這條路上,我還在摸索,但至少我意識到了盲點,開始修正步伐。


▎分享與討論時間


  1. 你最近有學到什麼,但還沒來得及應用的知識嗎?
  2. 或者,你也曾陷入「學很多卻沒真正用上」的焦慮嗎?


歡迎底下留言,與我分享你的經驗與心得~

我們都在往「被看見」的路上,只是節奏不同罷了。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屠小媗-avatar-img
2025/04/27
我也會有這樣的焦慮。 像是課業上,那些我們都讀過的,國英數社自的各科厚厚的書,但實際應用,對未來的幫助到底是什麼,我不得而知,只知道這是為了上大學的門票(學測),所以必須考好、兼顧各科。 前人都會說:「你現在把書讀好,你以後就不會這麼辛苦了!」 是呀,但人的潛力無窮,為何一定要走每個人都在走的路,國小國中高中大學就像一道道流水線,生產出我們這些人,但多少人大學出來後,是走本科系畢業路線的呢?以現在的世代,好像很多人畢業就迷茫了吧…。 我也一樣,卡在這種「命運交換的十字路口」,我不知道該如何抉擇,但也唯有準備好的人,才有決定未來的權利,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的!所以我會盡可能的把現在的書讀好,說是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也好,抑或為自己未來的學業鋪墊也罷(聽說高中學的數學是大學微積分的基礎吧),我只能這樣跟自己說「我們現在的努力,都是為了未來的自己,沒有一本書會是白讀的,因為誰也不知道,會不會就在某天,你在命運的低谷,每個人都必經的低潮期,會被自己曾讀過的或偉人,或書中的知識所救贖」。 所以…可能是因為我有聽過類似這樣的一段話吧,所以我不會太過於執著於質疑「學很多卻沒真正用上」這件事(除了數學…,雖然我大學應該…還是會碰到微積分…QwQ)。
珉的大學生活-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27
屠小媗 謝謝你的留言~ 你內容提到「現在的努力,都是未來的自己」這句話。 我後來思考,正是因為片面的學習很難馬上看到成果,而出現焦慮的情況。畢竟花了時間和精力來讀一本書。 我也與你有一樣的想法。到了未來某一天,片與片串再一起,腦中就會出現很多靈感,把過去的問題給解決。只是現在沒看到。 而我現在會把相同領域的書籍先快去翻閱,看我覺得有趣或重要的部分,最後再來認真地細看。 讓腦中的潛意識把相關內容串在一起,學習效果會更好~ 在未來某天,學到的知識會派上用場。
孫大衛-avatar-img
2025/04/25
量變與質變,需要時間與經驗內化
珉的大學生活-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26
孫大衛 說的沒錯,知識上的學習與行動上的接觸,需要兩個一起進行與時間的吸收,能夠達到完整的學習。
avatar-img
klein的沙龍
4會員
87內容數
📚 書中學到的,不只是知識,更是生活的答案 ✍️ 正在挑戰 #100篇閱讀轉化創作 🎯 想聚集 100 位一起思考、一起成長的讀者 #閱讀筆記 #生活思考 #書中智慧 https://linktr.ee/klein9193
kle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緊張情緒下的臨場應變與未來調整方向 在第一場大型簡報發表前,我特別緊張,不斷地背台詞,前一天甚至特意到河堤練習,同時進行冥想與情境練習,希望緩解緊張的情緒。 由於我當晚過於緊張和興奮,只睡了2-3個小時,導致活動當天精神狀態不佳,所以我喝了兩杯咖啡來提升精神。
Thumbnail
2025/04/28
——緊張情緒下的臨場應變與未來調整方向 在第一場大型簡報發表前,我特別緊張,不斷地背台詞,前一天甚至特意到河堤練習,同時進行冥想與情境練習,希望緩解緊張的情緒。 由於我當晚過於緊張和興奮,只睡了2-3個小時,導致活動當天精神狀態不佳,所以我喝了兩杯咖啡來提升精神。
Thumbnail
2025/04/24
——細膩服務與會員制度帶來的驚喜體驗 距離發表的日子越來越近,我趁著休假特地到La New購買皮鞋。 上一雙皮鞋已經在去年報廢,所以今天特別來為自己挑選新鞋。經過一番調查後,我選擇了品質與口碑都不錯的La New品牌。( 剛好離我家近 )
Thumbnail
2025/04/24
——細膩服務與會員制度帶來的驚喜體驗 距離發表的日子越來越近,我趁著休假特地到La New購買皮鞋。 上一雙皮鞋已經在去年報廢,所以今天特別來為自己挑選新鞋。經過一番調查後,我選擇了品質與口碑都不錯的La New品牌。( 剛好離我家近 )
Thumbnail
2025/04/22
——如何應對雜念,並維持專注力? ▎第三週的冥想狀態 截至上週,我已經持續冥想整整三週了。 上週我維持每天 10 分鐘的冥想練習。前三天,我持續使用「數呼吸次數」的方法幫助自己集中注意力;而後四天,我則試著不再數數字,僅專注於自己的呼吸節奏,試圖以更自然的方式進入冥想狀態。
Thumbnail
2025/04/22
——如何應對雜念,並維持專注力? ▎第三週的冥想狀態 截至上週,我已經持續冥想整整三週了。 上週我維持每天 10 分鐘的冥想練習。前三天,我持續使用「數呼吸次數」的方法幫助自己集中注意力;而後四天,我則試著不再數數字,僅專注於自己的呼吸節奏,試圖以更自然的方式進入冥想狀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筆者一開始就提到,扣掉專業書刊,一般書籍有科普、導讀、百科幾種類,大致上可以解釋為,「對一般人的興趣啟發」、「引導一般人進入這門專業」、「知識的一般性介紹」。各位有沒發現,其實很少有書是表明自己是導讀書、科普書的?多數作者寫書時,不會想那麼多,大致上只會區分專業程度,以及受眾的程度。
Thumbnail
筆者一開始就提到,扣掉專業書刊,一般書籍有科普、導讀、百科幾種類,大致上可以解釋為,「對一般人的興趣啟發」、「引導一般人進入這門專業」、「知識的一般性介紹」。各位有沒發現,其實很少有書是表明自己是導讀書、科普書的?多數作者寫書時,不會想那麼多,大致上只會區分專業程度,以及受眾的程度。
Thumbnail
了解這麼多純粹問題,那我們回過頭來談,當你的閱讀量已經數十或破百,而且是讀書不是看書,有相當的累積,開始出現通透感,下一步呢?
Thumbnail
了解這麼多純粹問題,那我們回過頭來談,當你的閱讀量已經數十或破百,而且是讀書不是看書,有相當的累積,開始出現通透感,下一步呢?
Thumbnail
我從來沒有計算過自己一年讀過幾本書。 即便這幾年來陸續有人詢問我這個問題,但我依舊沒有想要認真計算的意願。 為什麼呢? 因為我認為閱讀數量不是一個應該當成目標的事,也不是拿來標榜或炫耀用的,而是閱讀數量只是反映那一整年生活的忙碌與否,僅此而已。 閱讀的目的是在於看看別人的
Thumbnail
我從來沒有計算過自己一年讀過幾本書。 即便這幾年來陸續有人詢問我這個問題,但我依舊沒有想要認真計算的意願。 為什麼呢? 因為我認為閱讀數量不是一個應該當成目標的事,也不是拿來標榜或炫耀用的,而是閱讀數量只是反映那一整年生活的忙碌與否,僅此而已。 閱讀的目的是在於看看別人的
Thumbnail
我經常會覺得迷惑,雖然讀了很多不同的書籍作品,但在過了一段時間後好像沒多少內容能記得住、在和別人交談的時候也未必能夠說得出什麼。這或許是我太健忘,或是我未能明白書中所說的內容?因此我抱著以上的疑問翻閱本書,試圖了解別人是如何讀懂書文內容和記得住,進而能通過讀書來獲取智慧,幫助自己成長。
Thumbnail
我經常會覺得迷惑,雖然讀了很多不同的書籍作品,但在過了一段時間後好像沒多少內容能記得住、在和別人交談的時候也未必能夠說得出什麼。這或許是我太健忘,或是我未能明白書中所說的內容?因此我抱著以上的疑問翻閱本書,試圖了解別人是如何讀懂書文內容和記得住,進而能通過讀書來獲取智慧,幫助自己成長。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閱讀對個人成長和學習有著巨大的幫助,從生疏到熟練,閱讀帶給我們的收穫遠遠超過我們所想像的。閱讀讓我們能從每一本書、每一次閱讀中獲得新的知識和體驗,讓我們未知的已知變多。
Thumbnail
閱讀對個人成長和學習有著巨大的幫助,從生疏到熟練,閱讀帶給我們的收穫遠遠超過我們所想像的。閱讀讓我們能從每一本書、每一次閱讀中獲得新的知識和體驗,讓我們未知的已知變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