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慾望分子:多巴胺
這是一本讓我有點相見恨晚的科普書。作者透過對多巴胺的研究,試圖解釋各種人類行為,講解既精闢又具說服力。稍微可惜的是,前三章其實已經涵蓋了大部分核心概念,後面的幾章有些重複感,讀起來稍嫌冗長。
(小提醒:如果你時間不多,其實可以讀完前三章後,略過第五、第六章,直接跳到第七章──談如何克服多巴胺──會更有收穫。)
多巴胺,操控我們「想要」的那雙看不見的手
人腦的體驗由兩種關鍵因子組成,在伸出手可觸碰到的範圍內由"當下因子"決定,而碰觸不到的即代表未來,由主角"多巴胺"控制。多巴胺為了誘導人類取得資源,會觸發"多巴胺控制迴路",釋放快樂、快感,讓人們在各方面去爭取資源、人脈,任何可促進生存的好東西,不在乎多寡,只在乎得到,因此也容易讓人們對某些事情上癮。
大腦裡的多巴胺迴路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好」,也不在乎什麼叫「夠」,它唯一會做的事,就是讓剛遇見的全新未來在你眼中耀眼奪目,遮蔽你當下擁有的完美幸福。它不在乎我們餓不餓,因為飢餓發生在現在,但多巴胺只看將來,它會說「誰管你餓不餓?去拿甜甜圈就對了。
我們的大腦是兩套系統在接力
然而,在原先作為"未來"的事情成為"現在",尚未得到的東西變成垂手可得之後,頭腦機制隨即切換,由"當下因子"取而代之,而當下因子感受到快樂的來源與多巴胺完全不同,不是透過多巴胺刺激,而是血清素、催產素、血管壓力素、腦內啡等等,這解釋了為何常發生買東西當下很喜歡,回家卻不愛了的情況。
我們用一種大腦迴路處理我們想要的東西,用另一種迴路處理已經到手的東西。我們用前面那種迴路想要一棟房子,認真賺錢把它買下來;等到住進房子之後,就用後面那種迴路去享受它。
那該怎麼辦?書中也給了一個方向
既然了解多巴胺的機制,那究竟要如何克服? 一味地追求多巴胺帶來的快樂又是好是壞? 多巴胺不是帶來快樂的系統,是帶來期待。期待被滿足後多巴胺快樂也跟著消失。書中提到幾件值得追求的事情,強如多巴胺,遇到追求"精通技能"這件事,似乎也變得無法發揮拳腳。與其不斷尋求新鮮感,不如踏實地精進某個東西,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可能才是對抗多巴胺的正解。那種深入一門學問或技能的快樂,不只是短暫刺激,而是深沉、穩定的喜悅。
所以我們必須用其他方式尋找平衡。單靠多巴胺是永遠無法滿足的,因為它的存在意義就不是為了讓人感到滿足,就像鐵鎚的發明目的不是為了鎖螺絲一樣。
從多巴胺的角度來看,精通技能是一件值得渴望和追求的事情。但精通技能比我們平常渴望的好事更有深度,因為它的獎勵不僅是食物、新同伴,或是擊敗競爭對手,而是踏入究極境界,抵達多巴胺真正的目標。當你徹底精通一項技能時,即使是多巴胺本身也會得到滿足,因為你已經榨乾了最後一滴資源、得到了一切。再也沒有未來可以追求,只有現在,只有當下。
一點延伸聯想:關於 ENFP 和三分鐘熱度
看到這裡,我忍不住聯想到最近很紅的 MBTI 性格——ENFP。這類型的人(我就是)常常被說有三分鐘熱度、愛嘗鮮、不專心……或許某種程度上,就是因為多巴胺特別旺盛吧。很多時候,我們對一件事產生興趣,是因為還沒開始做,腦中就已經自動幫我們美化了未來的畫面。但真正動手、開始體驗後,才會知道自己喜不喜歡。至於為什麼有些時候明明做了幾次不喜歡,後來還是會再去嘗試?嗯,也許這又是另一個大哉問了(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