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系列為配合「詩歌史之歌」影片的歌詞講解文章。我們將歌詞分段,依序爬梳中國詩歌發展重點,寫成一系列重點整理。蛇年就搭配洗腦歌與重點,迅速了解詩歌史概要吧~
本回講解樂府與古詩,請看影片0:39~1:05的片段
詩歌到了漢代,在內容跟形式上出現明顯變化。內容上,漢代平民具體而深入的用詩歌講出底層人民的心聲。形式上,突破《詩經》以四言為主的形式,出現更多五言、七言、雜言詩,逐漸醞釀出五言詩體裁。東漢時期,五言詩正式成立,《古詩十九首》為其中代表。其後,古詩持續發展,逐漸演變出唐代近體詩。
漢代平民唱樂府,敘事現實多遒勁
「樂府」原本是漢代的政府機構,專門收集民間詩歌(其實就是流行歌),整理後再配上音樂。那些收集來的詩,久了便稱為「樂府詩」,簡稱「樂府」。後來,樂府演變出「擬樂府」、「新樂府」(詳見後文說明)。此外,由於樂府能「唱」的特性,後來的人常將能唱的詩歌也稱為樂府,例如宋人稱詞為樂府,元人也有稱呼曲為樂府的。
漢代樂府詩的作者有平民,也有文人,其中最有價值的,是那些述說老百姓生活的詩作。《漢書・藝文志》說樂府「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觀風俗知薄厚云。」,當時的老百姓們感嘆於生活種種,唱出一首首交織苦悶的樂府詩,例如〈孤兒行〉便述說了孤兒悲慘的遭遇。這些詳細描寫老百姓家庭生活的內容,是《詩經》關注現實傳統的延伸與擴大。
樂府在詩歌史的重要地位,在於其奠定了敘事詩的基礎。《詩經》裡雖然有敘事的詩句,但還沒有成熟的敘事詩。到了樂府,詩人開始以第三人稱角度,善用對話,具體詳細的描述「情節」,深入的說一個「故事」。如果說《詩經》給人的感覺是詩人自言自語的說一些「好喜歡她啊」、「喔喔那個妹好正喔」,那麼樂府就是一個說書人站在這對男女的旁邊,詳細的描述男女主角的外表、想法、對話,以及他們相處的過程。於是,人物立體了,並且出現了情節,形成了一個故事。例如以下這段節錄自〈陌上桑〉的詩文,便展現了漢樂府精彩的敘事技巧:

這首詩寫美女羅敷被使君調戲,並勇於嗆聲拒絕的故事。詩巧妙地以旁人看到羅敷的反應寫她的美貌,並運用對話推進情節。細節豐富,敘事生動,宛如在看一個短片。
漢代樂府的另一個特色,是「貴遒勁」。「遒勁」就是有力,比起《詩經》含蓄的風格,漢代樂府詩的情感直接而激昂。同樣是喜歡對方,《詩經》只說「想他」,樂府卻說「山沒有稜角,江水都枯竭了⋯⋯甚至天跟地合在一起,我才敢跟你分手!」。
樂府流行南北朝,木蘭詩是其代表
樂府一路從漢代流行到魏晉南北朝。東漢末年後,政局紊亂,詩歌也有了多樣的發展變化。
魏晉時期,文人借用漢代樂府的題目,模仿其格調,寫新的內容,稱為「擬樂府」。這種風氣始於曹操父子,例如〈陌上桑〉本來是漢代的艷歌,曹操卻拿來寫神仙。
「擬樂府」大為流行,卻在南朝後越來越走向制式化。這期間較有名的擬樂府,是南朝鮑照的〈擬行路難〉十八首。南朝文人創作的擬樂府,內容大多無病伸吟,多是為了作樂府而作樂府,缺少真摯的情感。
在文人努力寫擬樂府時,平民也不忘寫新歌。南北朝時期出現大量民歌,南朝樂府多為情歌,含蓄委婉。北朝樂府則好勇、率直,慷慨激昂,代表作如許多人的中學回憶〈木蘭詩〉。
唐人變樂府
樂府發展到南北朝末期,甚至是隋朝,其實也已經快走到末路了。BUT,就是這個BUT,唐代君王喜歡樂府,大力提倡下,文人開始改變樂府,樂府又以嶄新姿態起死回生。唐代人改變樂府最著名的,大概就是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人。
另外,要注意的是,到了唐代,樂府的曲調大多已亡佚,因此唐以後的樂府,大多是不能唱的。
李杜擴內容
樂府到了李白,境界益加豐富。有遊仙詩,有詠史詩,有弔古詩,有情歌,有英雄詩,有抒懷詩。李白還能以樂府贈別、題書畫。
李白的樂府不僅內容豐富,還極富氣魄,又有獨特的仙氣。如下面這首〈將進酒〉,就能感受其魄力:

杜甫為樂府發展上的另一個亮點,他回歸漢代反映現實的傳統,寫了數首深具諷喻意義的樂府,如描寫朝廷強行徵兵的〈兵車行〉、諷刺楊貴妃兄妹的〈麗人行〉等等。這些樂府都沒有採用古樂府舊題,而是杜甫自己想題目的「新題樂府」。
白居易,新樂府
初盛唐詩人雖然寫了不少新題樂府,但首先講出「新樂府」三個字的是白居易。
到了中唐,元稹與白居易發起「新樂府運動」。白居易寫了五十首新樂府,主張不模仿古樂府,而是用新創樂府反映社會時事。自此,文人間越來越少模仿古樂府之作。以下這首〈賣炭翁〉,便是有名的新樂府之一:

立新題,不入樂
這些新樂府與舊樂府的主要差別有二:第一,新樂府的題目都是新的,文人開始自己想新題目,不再借用舊題。第二,新樂府都不搭配音樂,也不可唱。這兩點其實早在杜甫的樂府就有,但明確標榜這兩項特色的,是從「新樂府運動」開始。
另外,元白新樂府的一大特色是「淺白」,這是與先前李杜等人作品最大的差異之一。白居易力求字句能平民化,人人都能看懂。
小知識: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收錄了從陶唐到五代的樂府詩。
古詩十九,漢代產生,魏晉發展,南北朝變
前文說過,樂府在詩歌史的一大貢獻,在於它醞釀出五言詩。不過就只是醞釀,到了東漢,班固才創作出第一首成熟的五言詩,名為〈詠史詩〉。之後,文人開始大量創作五言詩,《古詩十九首》就是東漢時期優秀的五言古詩代表作。
之後,文人便踏上瘋狂寫五言詩的道路,古詩持續發展。
建安時期,曹操父子不僅「以樂府舊題做新辭」,還積極創作五言詩,曹丕還開創出第一首「七言詩」〈燕歌行〉。此期由於政局混亂,流行道家思想,因此常見玄學神仙主題的詩作,可說是從漢代寫實轉變為浪漫的階段。
正始時期,清談之風興起,此期的代表詩人有嵇康、阮籍。
兩晉時期,世人對亂離習以為常,持續寫玄學主題同時,逐漸朝向唯美文學發展。值得注意的是,此期出現喜歡寫田園生活的陶淵明。
南朝時,作家開始講究文學形式美,重視聲律、對偶,這條路日後慢慢發展出唐代律詩。此外,詩人對談玄遊仙厭倦,轉而寫山水詩,如謝靈運。更之後,出現了形式豔麗,內容空虛的宮體詩,這個趨勢一直延續到北朝。為何會說「南北朝變」呢?因為從漢代到兩晉,詩人多會寄託感情在詩作中。但到了南北朝,詩人卻逐漸忽略內容,轉而注重形式,詩中逐漸缺少真摯的情感。
多五七言,多抒情,不歌,不樂
《古詩十九首》為東漢後期成熟的五言詩代表。相較於樂府,古詩的形式更整齊,句子多是整齊的五言或七言,這或許與詩人大多是文人有關。
清代沈德潛《說詩晬語》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婦,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由於東漢末期社會動盪,詩人多寄託生離死別的情感在詩歌中,使《古詩十九首》充滿濃厚的抒情成分。這時期常見「享樂」主題(因為太苦了,不如及時行樂吧):

另外,古詩與樂府最大的差別,在於古詩不可歌唱,也不入樂,只能朗誦。
總結
漢代作為詩歌發展承先啟後的時期,既繼承《詩經》、《楚辭》言志的傳統,更在《詩經》關注現實的基礎上,進一步具體深入描寫老百姓生活,奠定敘事詩基礎。如此詳盡描寫老百姓,始自樂府,並在日後由社會寫實派繼承,我們在杜甫詩作、元白的新樂府運動中都可看到傳承的痕跡。
此外,樂府突破《詩經》四言形式,發展出五言、七言、雜言,並在東漢時期,以古詩詩體正式確立五言詩與七言詩的形式。此後,唐代詩人更進一步的規範詩歌形式,形成近體詩,這些就留待下篇文章細說分明啦。

參考資料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修訂版二版)》(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4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11年三版)
羅根澤:《樂府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