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史之歌1】:為什麼會有詩?《詩經》是怎麼誕生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詩經》可入樂,樂府可入樂,古詩卻不可入樂了?律詩哪幾聯要對仗?小令跟散套又差在哪?太多名詞記不起來?那就唱成歌吧!

改編自家喻戶曉的國樂曲,將詩歌史唱成一首歌!就讓這首每逢過年必洗腦的〈金蛇狂舞〉,在新的一年,以新面貌繼續洗腦各位(誤

這系列為配合「詩歌史之歌」影片的歌詞講解文章。我們將歌詞分段,依序爬梳中國詩歌發展重點,寫成一系列重點整理。蛇年就搭配洗腦歌與重點,迅速了解詩歌史概要吧~



本篇是此系列第一篇文章,介紹詩歌最早的祖先:《詩經》。


心聲唱成詩


為什麼會出現詩呢?國文課本裡那些詩,無論是《詩經》、樂府、唐詩,還是其後的宋詞、元曲⋯⋯它們誕生的原因都一樣:作家心裡有好多話想說!

〈詩大序〉說: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這段話大意為:詩是心志的產物,人心裡有心志,將它化成話語,說出來就成了「詩」。有時候情感太澎湃,說出口還覺得不夠,就加一些「哎~」、「呀~」、「啊~」的感嘆詞,再不夠,就唱歌,還是不夠,就跳舞吧。

所以說,那些課本裡看起來很無聊的「詩」,其實都是詩人寫詩當下,心裡有好多話想說,於是將這些「心聲」寫成了詩。讀詩時,不妨試著想像成朋友對你講心事,就能拉近與詩人以及詩的距離喔。

那,為何說是「唱」成詩呢?因為最早的詩其實就是歌。上古時期初民唱的歌,以及西周春秋時期的《詩經》,都是當時的歌曲。所以《詩經》是可以唱,也可以搭配音樂(入樂)演奏的。

 

抒情寫日常

 

《詩經》這本詩集就是一本歌集,曲調(體裁)分為「風、雅、頌」三類,「風」指十五國風,是民間歌謠,作者為平民;「雅」又分大小雅,收錄宮廷歌曲,作者多為公卿士大夫(朝廷裡的朝臣與樂官);「頌」不只有辭有樂,還能跳舞,是祭祀頌神的樂歌。

raw-image

《詩經》最有價值的詩多集中在「十五國風」,這些詩多描寫日常生活。舉凡追女孩子、採野草求子、埋怨渣男等等,都是詩人關注現實生活後,有感而發唱成的詩。也因為這些詩多是對現實有所感悟後所產生,因此抒情成分很高,詩人大多「抒發對現實生活的想法」。換言之,便是將各種喜怒哀樂情感唱成詩

raw-image

這是《詩經》所收的第一首詩,寫一個男子愛上一個美女,日思夜想。像這種寫日常生活、抒發自己情感的詩作,是十五國風中的經典。

不只如此,我們還能在《詩經》裡看到「我好想好想好想那個女孩」、「你怎麼還不來找我!」、「要追我就快點啊!」等心聲。(古人的心情其實跟我們一樣呢)

《詩經》抒情成分較高,影響後來的《楚辭》。可以說,「詩言志」的傳統,正是由《詩經》所奠定的。又,《詩經》關注現實則成為另一個傳統,後來的樂府詩、唐詩社會寫實派都是由此一脈相承。

 

西周春秋黃河旁

 

《詩經》的創作年代大約在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橫跨五、六百年),地點在北方黃河流域,是北方文學的代表。作者眾多,非一人一時一地所作,且作者多不明。


《詩》三百篇奠定賦比興傳統

 

《詩經》收錄311首詩,其中有6首詩只有詩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因此實際上只有305篇。由於305接近整數300,因此傳統上也稱《詩經》為《詩三百》、《三百篇》。另外,古人也習慣直接稱《詩經》為《詩》


「賦比興」為《詩經》的創作手法(寫作技巧),「賦」指直接敘述事物以及情感;「比」指運用比喻;「興」指運用聯想。

raw-image

這三種創作技巧奠定日後中國文學的寫作技巧基礎,無論在詩還是古文都常使用。其中,比興這兩種技巧在《詩經》中用的最為突出,也因為這兩種技巧並非直接說明,而是委婉曲折的說出心聲,因此《詩經》的風格含蓄而細緻

此外,《詩經》有「重疊反復」的一大特色。前文所引〈關雎〉,「參差荇菜」一句不斷重複,即是例子。

 

  • 小知識:「風雅頌」與「賦比興」加起來,就是《詩經》的「六義」。
  • 小知識:《詩經》中的詩多為四個字一句(四言),雖然一到八言都有,但大致來說仍以四言居多。

 

叫《詩經》

 

最初,《詩經》裡的詩散落各地,直到周代采詩、獻詩,周樂官才編定成一本詩集,從此,《詩經》成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本來,《詩經》只稱做《詩》,《詩經》這個名字是到《史記》才出現的,與儒家推崇《詩經》有關,這得從孔子講起。

孔子很喜歡《詩經》,曾言:


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以上兩段話,說明孔子讚賞《詩經》的實用功能,學詩不只可以涵養性情、侍奉父母國君、博聞強記、還能政治外交。

政治外交?有沒有搞錯?沒錯,春秋戰國時,士大夫有「賦詩言志」的傳統,常常在外交場合,引用《詩經》的句子,曲折表達自己的意思。

因為當時風氣如此,再加上孔子如此推崇《詩經》,使得《詩經》逐漸成為教材,「詩教」流行。到了漢代,《詩經》更被提高到「經」的地位,出現《詩經》一名。

順帶一提,過去有孔子刪詩(刪掉《詩經》裡某些詩)一說,但已被今人考據推翻,大家只要知道這是過去流行的一種說法即可。



總結


 《詩經》奠定的傳統有三:

1.抒情言志

2.關注現實

3.賦比興技巧


《詩經》為最早的詩歌總集,實際上,它更是「純文學之祖」、「韻文之祖」。身為文學的「祖先」,再加上《詩經》於日後成為士大夫必讀教材之一,後代文學作品不論是否為詩歌,都受到《詩經》既深且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修訂版二版)》(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4年)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2011二版)

馬積高.黃鈞:《中國古代文學史》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4年)

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7 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裴普賢:《詩經研讀指導》 (臺北:東大圖書 ,1991年三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11年三版)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猜猜看今天要討論什麼論說技巧? 沒錯,其中一個和問號有關!你猜對了嗎? 今天要討論的兩個論說技巧,簡單卻很有效果,在2025年第一天偷學起來,讓你今年溝通無障礙,辯說得第一。 祕訣二:明知故問——如何凸顯論點?只要自問自
諸子談說話藝術迎來最後一位人物——墨子了。墨子有哪些論說技巧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來猜猜看聊齋中顏值最高的鬼怪是何方神聖!看完《聊齋誌異》,筆者深深折服於這鬼怪的魅力,出於好康倒相報的精神(私心),所以有了結合顏值介紹和寫作技巧的這篇文章。
在《葬送的芙莉蓮》中,可看到轉瞬即逝的生命,如何奮力對抗時間的洪流,力求被人們記得。勇者一行人與弗蘭梅之所以能留名青史,正與《左傳》所謂「三不朽」相呼應。
5/5葬送的芙莉蓮
學一篇新的文言文時,大聲朗讀文章,可以幫助找出閱讀盲點、感受文學音韻、增強對內容的印象。這篇文章將介紹朗讀的好處,以及朗讀的步驟與注意事項。
本文梳理現代幽默分類,引用莊子面對官職邀請及即將逝世時的幽默對話,分析其潛在的智慧與哲理。透過幽默的方式,莊子巧妙化解社會人際的尷尬與壓力,展現幽默在溝通上的重要性及其表達自我思想的能力。最後,本文鼓勵讀者在生活中靈活運用幽默,增進彼此理解與情感連結,並消解心理健康危機。
猜猜看今天要討論什麼論說技巧? 沒錯,其中一個和問號有關!你猜對了嗎? 今天要討論的兩個論說技巧,簡單卻很有效果,在2025年第一天偷學起來,讓你今年溝通無障礙,辯說得第一。 祕訣二:明知故問——如何凸顯論點?只要自問自
諸子談說話藝術迎來最後一位人物——墨子了。墨子有哪些論說技巧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來猜猜看聊齋中顏值最高的鬼怪是何方神聖!看完《聊齋誌異》,筆者深深折服於這鬼怪的魅力,出於好康倒相報的精神(私心),所以有了結合顏值介紹和寫作技巧的這篇文章。
在《葬送的芙莉蓮》中,可看到轉瞬即逝的生命,如何奮力對抗時間的洪流,力求被人們記得。勇者一行人與弗蘭梅之所以能留名青史,正與《左傳》所謂「三不朽」相呼應。
5/5葬送的芙莉蓮
學一篇新的文言文時,大聲朗讀文章,可以幫助找出閱讀盲點、感受文學音韻、增強對內容的印象。這篇文章將介紹朗讀的好處,以及朗讀的步驟與注意事項。
本文梳理現代幽默分類,引用莊子面對官職邀請及即將逝世時的幽默對話,分析其潛在的智慧與哲理。透過幽默的方式,莊子巧妙化解社會人際的尷尬與壓力,展現幽默在溝通上的重要性及其表達自我思想的能力。最後,本文鼓勵讀者在生活中靈活運用幽默,增進彼此理解與情感連結,並消解心理健康危機。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正月初四是「接神」或「迎神」的日子。 俗謂「送神早接神遲」,一般認為送神應在黎明之前,越早越好,反之接天神的祭儀最好在中午之後舉行。 接神 和 接財神及接五路 是兩件事情; 去年 送神日 送得是 那位神靈回天庭、接神日 就要接 那位回來神靈; 延伸閱讀: 台灣諺語曾有:「送神風,接神雨」的
古人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冬日的寒意逐漸退卻,春天的和煦悄然而生。這是大地默然傳遞給人類的信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刮刮樂投資報酬率分析,推薦高回報或高機率中獎的刮刮樂遊戲,包含「招財進寶」、「蛇麼都發」、「恭喜發財」、「超速777」、「旺旺來」等五款遊戲的ROI及盈利機率比較。
avatar-avatar
格編🐶莉娜 ༘♡
發佈於格友大廳
avatar-avatar
格編⭐桑桑
發佈於桑一下
正月初四是「接神」或「迎神」的日子。 俗謂「送神早接神遲」,一般認為送神應在黎明之前,越早越好,反之接天神的祭儀最好在中午之後舉行。 接神 和 接財神及接五路 是兩件事情; 去年 送神日 送得是 那位神靈回天庭、接神日 就要接 那位回來神靈; 延伸閱讀: 台灣諺語曾有:「送神風,接神雨」的
古人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冬日的寒意逐漸退卻,春天的和煦悄然而生。這是大地默然傳遞給人類的信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刮刮樂投資報酬率分析,推薦高回報或高機率中獎的刮刮樂遊戲,包含「招財進寶」、「蛇麼都發」、「恭喜發財」、「超速777」、「旺旺來」等五款遊戲的ROI及盈利機率比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古典詩詞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從遣詞造句彰顯不同的意境和情懷,當流傳千年的古典詩詞用現代流行音樂表現,更讓人雋永回味,今天筆者和大家分享五首古典詩詞歌曲
《中國音樂詞典》樂律學、古代音樂等分科之補正   1984年出版的《中國音樂詞典》是數十年前的舊書了,此書雖後來又有續編及增訂版,但因為目前尚無完全重新寫作的詞典書的編成,故需參考時仍得參考此書。但因為此書材料以當日所獲不能反應此數年研究的新成績,總是遺憾。
多雷米发索啦提?音律之妙,普傳明心! 紅黃藍青橙紫黑?顏色之妙,普傳和諧! 這段文字將音律和顏色進行了對應,表達了對於音樂和色彩的崇敬和理解。 它強調了音樂和色彩所帶來的美好與和諧感,並將這種美好與和諧傳達給了所有人。 整段文字通過對音律和顏色的描述,表達了對於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讚美和感激之情
Thumbnail
聽歌六絕句。樂世 唐代白居易 管急弦繁拍漸稠,綠腰宛轉曲終頭。誠知樂世聲聲樂,老病人聽未免愁。 首詩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聽歌六絕句》中的第一首,題為《樂世》。描繪了樂曲的演奏情況。管樂聲急促,弦樂聲繁密,拍子也越來越密集,烘托出熱烈的氣氛。綠腰,是唐代流行的大曲之一,曲調優美,婉轉動聽。詩人
Thumbnail
音樂,是我創作時的良伴,繪畫的時候,感受到樂曲旋律力量的牽引。 此刻好好靜下來,深入認識音樂與詩,我不懂深奧的樂理、調性、和弦,但我相信,音樂或詩歌對每個人的意義,都是獨一無二的,再多的分析、評論與故事背景,都只是輔助,讓自己沉浸在其中是最好的方式,細細地閱、聽作品,產生感觸,是個人獨享的特殊體驗
Thumbnail
在上一篇 〈樂器的起源〉 ,我們聊到史前時期、古希臘、中國、埃及、印度的樂器,這裡我們會針對音樂的起源與理論來介紹:
Thumbnail
古代的音樂品味是歷史的見證,也是跨越時代的藝術精神的體現, 你願意一同探索這段引人入勝的音樂之旅嗎? 大家好,我是菜菜🙋🏻‍♀️ 很高興能夠以分享《樂器的起源》當作第一篇文章,雖然古代音樂距離我們現在相隔千年,但透過音樂,我們就像是穿越時光的冒險者,將聆聽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聲音,
記錄教授有關評論詩詞吟唱語錄一則。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古典詩詞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從遣詞造句彰顯不同的意境和情懷,當流傳千年的古典詩詞用現代流行音樂表現,更讓人雋永回味,今天筆者和大家分享五首古典詩詞歌曲
《中國音樂詞典》樂律學、古代音樂等分科之補正   1984年出版的《中國音樂詞典》是數十年前的舊書了,此書雖後來又有續編及增訂版,但因為目前尚無完全重新寫作的詞典書的編成,故需參考時仍得參考此書。但因為此書材料以當日所獲不能反應此數年研究的新成績,總是遺憾。
多雷米发索啦提?音律之妙,普傳明心! 紅黃藍青橙紫黑?顏色之妙,普傳和諧! 這段文字將音律和顏色進行了對應,表達了對於音樂和色彩的崇敬和理解。 它強調了音樂和色彩所帶來的美好與和諧感,並將這種美好與和諧傳達給了所有人。 整段文字通過對音律和顏色的描述,表達了對於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讚美和感激之情
Thumbnail
聽歌六絕句。樂世 唐代白居易 管急弦繁拍漸稠,綠腰宛轉曲終頭。誠知樂世聲聲樂,老病人聽未免愁。 首詩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聽歌六絕句》中的第一首,題為《樂世》。描繪了樂曲的演奏情況。管樂聲急促,弦樂聲繁密,拍子也越來越密集,烘托出熱烈的氣氛。綠腰,是唐代流行的大曲之一,曲調優美,婉轉動聽。詩人
Thumbnail
音樂,是我創作時的良伴,繪畫的時候,感受到樂曲旋律力量的牽引。 此刻好好靜下來,深入認識音樂與詩,我不懂深奧的樂理、調性、和弦,但我相信,音樂或詩歌對每個人的意義,都是獨一無二的,再多的分析、評論與故事背景,都只是輔助,讓自己沉浸在其中是最好的方式,細細地閱、聽作品,產生感觸,是個人獨享的特殊體驗
Thumbnail
在上一篇 〈樂器的起源〉 ,我們聊到史前時期、古希臘、中國、埃及、印度的樂器,這裡我們會針對音樂的起源與理論來介紹:
Thumbnail
古代的音樂品味是歷史的見證,也是跨越時代的藝術精神的體現, 你願意一同探索這段引人入勝的音樂之旅嗎? 大家好,我是菜菜🙋🏻‍♀️ 很高興能夠以分享《樂器的起源》當作第一篇文章,雖然古代音樂距離我們現在相隔千年,但透過音樂,我們就像是穿越時光的冒險者,將聆聽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聲音,
記錄教授有關評論詩詞吟唱語錄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