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上班由於很多需要專注的工作要處理,我久違的一早戴上耳機聽音樂,幫自己營造一個工作結界。
自動播放幾首後,突然跳出一個陌生的聲音,緩慢的旋律、飄忽的唱腔,很有獨立樂團的風格,我忍不住點開視窗查看,確實是一個有聽過團名但是沒有聽過歌曲的獨立樂團,心想著也好,嘗試聽看看吧。
聽了一下莫名感受到憂鬱、壓抑、難以舒張的悶感,隨即點了跳過,下一首是另一個樂團的歌,歌名很特別是一個人名,我邊聽前奏,翻看著上百則的留言,每個人感謝這首歌療癒了他們、分享自己不順心的事、悲傷的事,這裡像是溫柔的樹洞承接了大家。
一開始沈浸在哇音樂真的是療癒人心的感動,下一秒卻想著這種方式是不是變成某類人無病呻吟尋求慰藉的一個黑洞呢?
因為年輕的我就是這樣的。
流行音樂我不聽,大家追隨的偶像話題我不屑一顧,崇拜標新立異的藝術家,覺得沒有人理解我,覺得自己像古代懷才不遇的詩人(是說其實我沒有什麼特殊才華),然後從那些喊著世界不公平的小眾音樂中尋找知音,在不知所云的文字中取暖,像世人眼中所謂的「憤青」。
回想起來,我不知道那些不滿從何而來,或許是一種叛逆期的展現方式,只是,聽著這些悲傷且飄飄然的歌是好的嗎?會不會反而讓人更深陷其中呢?
以前我聽慷慨激昂的歌為了體會熱血的感動,聽悲歌讓內心的悲傷跟著眼淚宣洩,聽飄飄然的文青歌讓自己覺得很特別;現在我能感受到歌曲中帶著的能量,雖然是為了療傷療癒而聽的悲歌,不過我感覺其中的壓抑和灰灰濁濁的氣,聽久了似乎反而更被困在灰暗的情緒中。
聲音是有力量的,應該是說我們接觸到的一切人事物都是有能量的,如果保持著欣賞的角度觀賞沒問題,但若讓自己過度沈浸反而影響了自身的狀態就不好了,這是我最近在練習的設立界線。
關心社會新聞事件時,像是近期的兒少性剝削、虐童到麥當勞員工性侵問題,覺得憤怒悲傷之餘,自己能做的不多,不過仍持續關注各方資訊,不吃不用不公義的企業產品,參與線上連署,捐款時做好功課捐給透明公開的機構。
重要的是,對於接觸訊息時帶來的負面情緒,即時做一個切割清理,最簡單的方式是深呼吸三到五次,簡單伸展讓身體放鬆,洗手時請水能量淨化帶走不屬於我的情緒包袱。小小動作頗能安定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