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養孩子的路上,你是否也曾聽過「阿德勒教養」與「正向教養」?
許多父母在接觸時,會好奇這兩者到底是不是同一件事。就像我曾經問過的一個問題:「阿德勒教養跟正向教養是一樣的嗎?」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其實,正向教養正是建立在阿德勒心理學基礎上的一套具體教養方法
因為它不只是名詞上的混淆,
更關係到我們對教養核心價值與方法的理解。
阿德勒教養是什麼?
奧地利心理學家 Alfred Adler,他本人並未提出所謂的「阿德勒教養」,
阿德勒教養,其實是後人根據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所延伸出的教養觀點,
而非他親自撰寫的教養手冊。
個體心理學相信每個人天生都渴望「歸屬感與價值感」,孩子也不例外。
幾個阿德勒教養的核心觀念包括:
- 孩子的行為是「有目的」的:即便是哭鬧、頂嘴或逃避,也是在試圖達到某種心理需求。
- 問題行為背後是「歸屬感的缺乏」:孩子不是故意惹你生氣,而是「不知道還能用什麼方式讓自己感覺有價值」。
- 鼓勵比讚美更重要:讚美容易讓孩子依賴他人評價,而鼓勵能幫助孩子認可自己的努力與成長。
- 父母與孩子是「平等而有界限」的合作關係:孩子不是要被控制,而是要被引導。
其中最常讓人感到困惑的,是鼓勵與讚美之間的差異
鼓勵的句子
- 「我看到你很認真地練習,真的很有毅力。」
- 「你願意再試一次,這真的很勇敢。」
- 「你在這件事上花了好多心思,這點我有注意到喔。」
像上面這樣強調努力、過程、態度與成長,這屬於鼓勵,動機來自內在,
鼓勵使孩子了解過程的重要性,使她不論失敗還是成功,都願意再嘗試
讚美的句子
- 「你好棒喔!你真聰明!」
- 「這次考第一名,爸爸媽媽最喜歡你了~」
- 「你這樣媽媽就開心了!」
這類型強調結果、表現或他人眼中的評價,屬於讚美,動機來自外在,
雖然讚美容易讓孩子仰賴外部評價,
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完全不能使用讚美
特別是當孩子還在建立自我評價能力的階段,
適當的讚美仍然可以幫助他們感受到被肯定與愛。
重點在於,孩子是否會過度依賴他人肯定,
父母的長期目標是幫助孩子發展內在動機,
如果過度追求外部評價來達到自我肯定,
最終孩子會因為沒有外部的肯定,因此喪失動機、害怕失敗,害怕沒有人肯定她。
這個觀念在正向教養中更被強調,因為它直接影響孩子是否建立起內在動機
另外一個比較容易有疑問的是,行為是「有目的」的。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例如: 生氣的人,為什麼要生氣呢?
情緒的波動是有其目的性,
我們的情緒本身不是行為,但會驅動行為
像『生氣』這個情緒,可能引發吼叫、頂嘴、哭鬧等行為,
而這些行為的背後,是渴望被理解或影響他人的目的
因此,孩子生氣的目的可能是企圖使對方聽從自己的想法,
也可能是渴望被理解,而非故意頂撞。
搗蛋的目的可能是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利用他人眼光來實現自我價值。
目的性不代表孩子有意圖操控,
而是他們可能無意識地用某些行為表達心理需求,
這種目的性不一定是孩子刻意計畫的,
而可能是孩子無法清楚表達時,潛意識的一種反應模式。
不論是什麼行為,最終的目的都是追求價值感。
阿德勒本人並沒有寫出一套完整的教養工具書,
但他的理論為後人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正向教養:讓阿德勒理論落地的實用工具
到了現代,正向教養(Positive Discipline)
由 Jane Nelsen 博士與其他教育者,在阿德勒理論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出來,
變成一套有方法、有步驟、可實際操作的教養系統。
正向教養的實務特點包括:
- 溫和而堅定(Kind & Firm):既不放任,也不專制,是一種尊重彼此、同理又設限的方式。
- 家庭會議、自然後果、引導對話等具體工具:幫助家長在日常中實踐教養理念。
- 強調社會技能與長期效果:目標不是控制孩子當下的行為,而是培養他們長大後所需的內在能力。
舉例來說,正向教養強調透過語言與互動,
來建立孩子的社會技能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像這樣的句子...
- 「我相信你有辦法處理這件事,遇到困難再來找我,我會支持你。」
- 「我們一起來想辦法,讓明天早上出門更順利,好嗎?」
- 「你現在很生氣,但你還是願意控制自己沒有打人,這真的很不容易。」
「相信」強調了給予信任與空間,同時讓孩子知道他不是孤單的,
「處理」則是傳遞你做得到的鼓勵,
「一起來想辦法」強調我們是同一隊的,和孩子協作找解方,避免責備與命令。
現在很生氣是教導孩子認識情緒,並抓住孩子的「小小自我控制」,
鼓勵她控制自己沒有打人,強化正向行為的發芽。
正向教養不只是理論,它讓家長有「知道怎麼做」的信心與方法
是阿德勒精神的現代化應用,讓理念不再只是知識,
而是能實際落地、影響家庭氣氛的日常練習。
阿德勒是「教養哲學的根」,正向教養則是「讓這棵樹長出葉子與果實的方法」。
那我們到底要學哪一個?
如果你是希望提升與孩子的互動品質、減少衝突、學會設限卻不破壞關係,
正向教養會是你很好上手的起點。
但如果你想更深入理解孩子內在的行為動機與情緒需求,
那麼學習阿德勒的心理學將讓你更有同理心與彈性,提供你更深層的視野。
最理想的情況是——理念與工具並行:
- 理念來自阿德勒,幫助你看見孩子的內在需求。
- 工具有了正向教養,讓你知道在現實生活中要怎麼做。
不要只學「方法」,更要懂「為什麼」
當我們只學教養技巧,很容易在遇到困難時覺得「這方法沒效」,然後想放棄
但當我們理解背後的心理原則,
我們才能用更彈性、更深度的方式面對孩子的情緒與行為
所以——
正向教養不只是做法,它的靈魂來自阿德勒的教養哲學。
正向教養強調長期成效與尊重個體差異,
適用於多數親子關係,但在執行上仍因人而異,
例如對強勢型孩子、過度焦慮父母,可能需要更多練習與調整
理解這些觀念後,不代表我們要馬上『做對每一句話』,
而是先從觀察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開始,
慢慢練習用溫和而堅定的方式,建立你與孩子之間的信任與合作關係,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記得追蹤桃梨媽咪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