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教養

含有「情緒教養」共 20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我們都曾在孩子表現不當時,試著做對的事。 但有時候,想保護他,卻先傷到了他正在慌張的心。 這篇,是一次父子一日旅行的紀錄:我們笑過、玩過,也一起跌進情緒裡。 我在回來的路上才發現,教養從來不是「做對比較多次」,而是「在錯誤後還願意靠近彼此」。
書名:《再也不當吼爸吼媽:決定孩子一生的情緒教養課》 作者: 吳恩瑛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17/10/27 找此書:蝦皮/讀墨 為什麼孩子連一點小事也忍耐不了? 孩子忍耐不了的原因,大致有三個。 第一,孩子本身較敏感 這些是指從小在陌生環境下特別容易緊張,或是環境稍
Thumbnail
看完真的超有感!很多時候大人會覺得「小事而已,忍一下有這麼難嗎?」 但對孩子來說,那份不舒服是真的、強烈到他們沒辦法自己消化 真的讓人重新反思,是不是有時太急著要孩子乖、快、忍耐,卻忘了他們還不會、還需要大人教他怎麼調節? 別在眾人面前責備孩子跟別替孩子完成他辦得到的事,在日常中好容易忽略,但卻真的會影響孩子很深
茶餘飯後-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7/13
有些情緒需要翻譯 是的,我也還在學習與調適,希望大家都能意識到情緒教養的重要,讓社會事件越來越少。
你聽過有人對孩子吹口哨嗎? 一聲口哨,可能在別人耳裡是召喚,但在我心裡卻像一種「不需要被好好對待的訊號」。 這篇文章,我想談談我們在家庭裡最容易忽略的那種「非語言的情緒教育」,以及,我是怎麼發現那聲音裡其實藏著一種無聲的否定與權力。
Thumbnail
這篇讓我好有感,也讓我想到那些「聽起來好像沒什麼」的習慣,其實藏著好多沒說出口的情緒歷史 吹口哨、眼神、手勢⋯⋯這些不是單純的動作,而是小時候被教會「閉嘴、乖乖、別惹事」的回音 謝謝你寫下這篇,讓更多人開始察覺語言之外的說話方式,也在悄悄塑造孩子怎麼看待自己 一起練習把話說回來、把情緒還給自己和孩子
你有沒有曾經對孩子吼完,自己卻更難受?這本《再也不當吼爸吼媽》提醒我們:情緒不是失控,而是出口被堵住了。這篇書評認同——家長和孩子都會有情緒。我也設計了一張「Sheen家情緒洞洞卡」,陪你在情緒的洞口坐一會兒,練習:先看見自己,才有力氣靠近孩子。
Thumbnail
當我離開權力的中心,孩子就開始長出自己的軸心。 我們家的晚餐結束後,發生了一件小事,但背後藏著一場大事——兒子又貶低妹妹了。 我把他留下來,在睡前開了一段對話。
Thumbnail
你曾聽過「阿德勒教養」與「正向教養」嗎? 很多父母初次接觸時,常會好奇這兩者有什麼不同,甚至以為它們是同一件事 其實,正向教養正是從阿德勒心理學延伸而來的具體教養方法, 這篇文章,帶你一次搞懂兩者的關係與差異。
Thumbnail
👀 教養的方式百百種,你是哪一種流派的爸媽呢? 其實桃梨媽咪是從打罵教育長大的 有了孩子後,我開始想:「如果能不一樣,會不會更好?」 這篇,我整理了 6 種常見的教養方式:從正向教養、阿德勒式教養,到情緒引導、自然後果教養… 🔍一起來看看,哪一種方式適合你現在的育兒狀況?
Thumbnail
生氣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緒,但當孩子表現出怒火時,家長往往不知所措。本文提供了三個簡單的步驟來幫助家長理解與管理孩子的情緒:深呼吸、猜測情緒和行動。這些策略能幫助家長在激烈的情緒中保持冷靜,並有效地協助孩子表達感受與找到解決方案。透過理解與適當的引導,家長與孩子的情緒管理將更加順暢。
Thumbnail
身為一個熱愛用省電模式過生活的媽,我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喜愛訓練她自主完成許多生活中的許多大小事。 純粹是為了未來能多躺躺而鋪路。 尤其在妹妹出生前,我更是有計劃的訓練S。 甚至瘋到買了一個玩具廚房並裝上真的水龍頭。並在櫥櫃裡放水杯、水瓶、餐具和零食。裝水壺、擦地板、倒牛奶等都在她的能力範圍內。
Thumbnail
這天早上S發現她沾泡泡的盤子放在院子沒收進來,她急忙的要我們幫她拿進來。因為她知道若落葉等雜質掉到裡面,泡泡就不容易吹起來了。 「媽媽,妳可以趕快幫我把泡泡拿進來嗎?」 這時候baby M當然是又要吐得我滿身讓我忙一下。S看見我為了妹妹不能馬上處理她的要求,便急忙的轉身去找隊友。而她發現爸爸正忙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