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討論關於自我信念的問題,不是因為人生會因此突然變得多順利,而是因為會有一種「啊?原來是這樣!」的恍然大悟。
就像解開了一道困住自己的謎題,然後發現答案其實簡單得不得了。那一瞬間,腦袋變得很清楚,心裡也突然輕了下來。🤔我問了ChatGPT,什麼是信念?信念如何形成?錯誤的信念如何阻礙我們?
他給我的答案很簡短,他還特地標註「直說、帶刺」:
什麼是信念
信念不是事實,它只是「我以為」是事實的東西。也就是說,我怎麼看這世界、怎麼理解發生的事、怎麼選擇,其實都是被這些「我以為」決定的。
而我們的大腦會自動去證明它們是對的,所以信念會越來越像「真理」,其實只是濾鏡而已。
信念如何形成
不斷自我強化
信念會過濾資訊,只看到自己相信的東西,形成一種「自證預言」。久而久之,它看起來就像「真理」。
我檢查了自己關於投資的信念:
- 「我與投資這件事沒有關係,它不屬於我」
- 「投資=可怕的事情,會導致失敗、破產、甚至讓我哭著面對失去的錢。」
- 「我沒有條件去做這種事」
- 「我不屬於那個世界」
童年經驗與家庭教育
在我們最脆弱、還沒建立自我思考能力的時期,父母或長輩的言語、行為會直接內化成信念。這些信念甚至不是由我們的經驗堆疊,它們是從小在耳朵旁邊反覆聽到的。
如何走出這種信念
ChatGPT給了我幾個對信念的問題
- 「你從哪裡來的?你是誰告訴我的?」
- 「你真的永遠都對嗎?你是不是只是保護我而已?」
- 「我願不願意先用很小、很安全的方式去嘗試,看看你說的話是不是真的?」
也提醒我,觀察「自己在改變什麼」,如果不再相信這個信念,人生可能出現哪些新的可能性?
我還沒有答案,但我決定開始觀察,觀察這件事給我的感覺,觀察讓我停下腳步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