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歡迎用聽的:(Podcast) https://reurl.cc/4LOpO3
「老師,你知道嗎,退休後用錢真的會變得比較謹慎!」
「老師,我們在投資前要注意的事原來有那麼多啊!」
教室中的大哥大姐,七嘴八舌地分享著他們的理財人生經驗。
近年來由於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所以退休的相關議題,相信大家多少都了解要做些什麼,但或許是力不從心,就僅能先解決眼前的財務困境。也或許是相較於青壯年的財務規劃,高齡的規劃似乎模糊了點。若以年齡來區分,就青壯年的財務來說可分為:
20~30歲
嘗試尋找一個有興趣、有前景的工作,透過工作的收入,也學習如何安排支出,透過財務管理,讓未來能有更多的想像。
30~40歲
工作多年,有了一定的生活模式,或許開始思考成家的可能,也或許思考獨自生活還能有何變化,畢竟這關係到未來的財務配置。
40~50歲
若是三明治族,有著對老小的甜蜜負擔,財務上也會有一定程度的壓力;若是單身,則會開始逐步思考老後的生活及財務安排。
50~60歲
無論單身與否,都會開始嚴肅面對退休金的準備進度,有種既期待又有點害怕的矛盾感。
或許每個人的狀況不盡相同,但都是以錢為核心,想要的生活及工作模式為半徑,畫一個圓,創造一個能夠讓自己感到舒適的範圍內生存著。
而60歲之後,對還沒到達這年紀的人而言,就盡力準備,直到那天的到來。對已經退休的人而言,這一切一樣是生活,只是可能就體力差了點罷了。
其實退休後的財務規劃,少了有多人認證的各年齡層該做些什麼的依循公式,看似少了明確的人生目標設定,但其實還是有以下兩點,值得我們留意及規劃:
1. 退休生活的安全感
有人說:「退休後不敢亂花錢!」
因為沒人喜歡看到銀行戶頭的錢越用越少,數字變少會開始感到焦慮,會擔心未來錢不夠用。而年輕時之所以敢大膽花錢,就算是花錢花到極致的月光族,因為有著工作薪水當靠山,只要耐心等到下個月,戶頭的錢就會進帳了。但退休後少了「穩定收入」的依靠,所以花錢會較為謹慎。
安全感,一個抽象的感受卻有機會用數字來治癒,嘗試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被動收入,退休後用錢滾錢代替過去用勞力換錢,一但有了源源不絕的收入,相信能讓沒有安全感的警報解除。
2. 投資理財從不嫌晚
有人問:「退休後才開始學投資理財,會不會太晚?」
我回答:「如果退休後還有至少20年以上的日子要過,現在學習正是時候! 」
延續上一段的思維,過去因為有薪資當靠山,所以可能在理財上不是太過在意。但退休後,可能每一塊錢都要再行思量該如何管理。
「老師! 我是退休後才發現原來記帳很重要!」一位大哥在課程的中間休息時,來到台前與我分享!
從基本的收支管理,到投資理財的風險控制,甚至是資產的傳承安排,好像退休後才開始真正和錢做好朋友,嘗試了解錢的一切,也讓退休後的生活能持續發光!
年輕時,你會說:「錢沒有不見,只是變成我喜歡的樣子!」
退休後,你可說:「錢沒有不見,只是變成我圓夢的拼圖!」
財經講座、合作洽談,請Email:georgechiang@mail2000.com.tw
預約財務諮詢:https://www.foreverpeace.com.tw/006_01.html
FB粉絲專頁請搜尋:【阿植聊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