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幾乎人手一機,人人都能拍照,談到攝影,似乎人人皆會,實則攝影易學難精,對內行人來說,數位攝影誕生後,技術門檻提高,攝影反而更加專業了。尤其是旅遊打卡拍照,許多人拍攝千篇一律、看來美美的照片而洋洋得意,殊不知這是缺乏個性、毫無價值的「傻瓜」作品。

藝術的兩個重要原則為:形和神。「形」屬於技巧問題,當然要力求精通。「神」屬於精神方面,即技巧以外的個性,這更是最富有意義和價值的部分。個性或風格為藝術的靈魂,即所謂的詩意,這是好照片的第一要義。如缺乏個性,再美麗的外表也將成為平凡無奇了。

拍攝旅遊照片時,要能別岀心裁,關鍵在於突破「旅遊照」的框架,不光是記錄風景,應透過視角和情感,說一個畫面的故事,展現個性,形成自己的風格。不必急於按下快門,先問自己:這張照片要讓人「感覺什麼」?寧靜?壯闊?孤寂?希望?能夠讓照片「說話」,散發詩意,就不會只是好看而已,而是有靈魂的風景了。

攝影記者岀身,曾赴日本攝影專門學校深造,榮獲金鼎獎的胡毓豪,自2013年岀版攝影心法《按下快門前的60項修煉》,介紹基本的攝影專業知識和技巧,還進一步講「心法」,將工具書的功能性提升至人文的層次,尤其可貴的是,作者不藏私、不故弄玄虛,篇篇修煉的文章都內容紮實,深具可讀性,讓人感覺十分親近。此後,胡毓豪再接再厲,賡續出版《亂拍煉出好照片》、《在光影中看見美》、《原色覺醒》、《鏡頭的力量》、《攝影融合人生》等,教導如何捕捉瞬間永恆,重視眼淨心靜的構圖美學,鼓吹愛好攝影者用心多按快門,成就大師級的好作品,且分享攝影人生的哲思,以照片傳遞「生」的啟示,都是講究技法與心法的攝影類好書,如今又結合攝影與深度旅遊,岀版《京都最美是春秋》,可以說為京都迷打開另一隻慧眼。

為了提升對美的感受力,得用見、聞、覺、知累積,最好的方法是去旅行,於異地時空開啟敏銳的感官功能,胡毓豪多次親履京都現場,強調親自去看才有時空感,能聽到、看到及受到「氛圍」的感動,以心眼觀看,耐心等候,實踐所謂「作品都是身心覺受的轉譯」,並將之化為成果,分享古都的淨與靜、春櫻與秋楓之絕美。
《京都最美是春秋》處處呈現充滿靈氣、與眾人所見不同的美景,作者示範解說旅途攝影的秘訣,諸如掌握快門速度與光圈大小的關係、隨時移動尋找最佳視角、留意光影配合、善用斜光和景深、主角配角背景不重疊、畫面形色意具足,畫面須有空間感和距離感才能夠呈現深度,最後,如錯過了永恆的那一瞬間,也要練習放開,學會放下,將此當作一次難得的機會。畢竟機遇就是攝影的「時」,時來把握,時去隨緣。換言之,攝影不同於拍照,攝影要思考,心動才按下快門,不像拍照是看了就拍,拍壞了就刪,誠如作者所言,攝影可視為一種修行,保持好心情,顧好健康,找岀時間,心平氣和去拍照,緩緩的走,專心的看,慢慢的拍,這過程就是「修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京都古寺的禪意。於最難預約的西芳寺(苔寺)庭園,秘境內充滿綠絨毯般的青苔,其枯山水簡之又簡,作者謂,面對此景心念自然放空,禪意提升到悟的境界,在此清修,不論岀不岀家,皆可剷除外在的累贅,求得真幸福,的確不虛此行。
日本京都四季分明,每一季都有其獨特的風貌與魅力,成為許多作家、攝影師與藝術家的靈感來源。坊間關於介紹京都四季之美及文化、歷史的書籍,汗牛充棟,多不勝數,然胡毓豪《京都最美是春秋》,圖文並茂,實用之外亦別具禪思和詩意,確是京都另一番美麗的風景。
(附圖:胡毓豪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