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是一種修行|談胡毓豪《京都最美是春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現在幾乎人手一機,人人都能拍照,談到攝影,似乎人人皆會,實則攝影易學難精,對內行人來說,數位攝影誕生後,技術門檻提高,攝影反而更加專業了。尤其是旅遊打卡拍照,許多人拍攝千篇一律、看來美美的照片而洋洋得意,殊不知這是缺乏個性、毫無價值的「傻瓜」作品。

raw-image

藝術的兩個重要原則為:形和神。「形」屬於技巧問題,當然要力求精通。「神」屬於精神方面,即技巧以外的個性,這更是最富有意義和價值的部分。個性或風格為藝術的靈魂,即所謂的詩意,這是好照片的第一要義。如缺乏個性,再美麗的外表也將成為平凡無奇了。 

raw-image

就攝影技巧言,構圖要注意對稱與平衡,背景力求簡單,勿使不該入鏡的雜物、人影、標誌等入鏡干擾,適當留白以突出主體,營造意境與層次感;留心光線掌控,諸如運用順光與逆光,讓畫面立體,不流於扁平;也要角度多元,不要只站著拍,彎腰、側身、甚至躺下,都可能拍出與眾不同的效果,看到更多不同的意義。再者,技術固然重要,但情感與故事性更能打動人心,一張能喚起回憶、表達情緒的好照片,勝過千萬張完美曝光、清清楚楚的無趣照片。 

拍攝旅遊照片時,要能別岀心裁,關鍵在於突破「旅遊照」的框架,不光是記錄風景,應透過視角和情感,說一個畫面的故事,展現個性,形成自己的風格。不必急於按下快門,先問自己:這張照片要讓人「感覺什麼」?寧靜?壯闊?孤寂?希望?能夠讓照片「說話」,散發詩意,就不會只是好看而已,而是有靈魂的風景了。

raw-image

攝影記者岀身,曾赴日本攝影專門學校深造,榮獲金鼎獎的胡毓豪,自2013年岀版攝影心法《按下快門前的60項修煉》,介紹基本的攝影專業知識和技巧,還進一步講「心法」,將工具書的功能性提升至人文的層次,尤其可貴的是,作者不藏私、不故弄玄虛,篇篇修煉的文章都內容紮實,深具可讀性,讓人感覺十分親近。此後,胡毓豪再接再厲,賡續出版《亂拍煉出好照片》、《在光影中看見美》、《原色覺醒》、《鏡頭的力量》、《攝影融合人生》等,教導如何捕捉瞬間永恆,重視眼淨心靜的構圖美學,鼓吹愛好攝影者用心多按快門,成就大師級的好作品,且分享攝影人生的哲思,以照片傳遞「生」的啟示,都是講究技法與心法的攝影類好書,如今又結合攝影與深度旅遊,岀版《京都最美是春秋》,可以說為京都迷打開另一隻慧眼。

raw-image

為了提升對美的感受力,得用見、聞、覺、知累積,最好的方法是去旅行,於異地時空開啟敏銳的感官功能,胡毓豪多次親履京都現場,強調親自去看才有時空感,能聽到、看到及受到「氛圍」的感動,以心眼觀看,耐心等候,實踐所謂「作品都是身心覺受的轉譯」,並將之化為成果,分享古都的淨與靜、春櫻與秋楓之絕美。 

《京都最美是春秋》處處呈現充滿靈氣、與眾人所見不同的美景,作者示範解說旅途攝影的秘訣,諸如掌握快門速度與光圈大小的關係、隨時移動尋找最佳視角、留意光影配合、善用斜光和景深、主角配角背景不重疊、畫面形色意具足,畫面須有空間感和距離感才能夠呈現深度,最後,如錯過了永恆的那一瞬間,也要練習放開,學會放下,將此當作一次難得的機會。畢竟機遇就是攝影的「時」,時來把握,時去隨緣。換言之,攝影不同於拍照,攝影要思考,心動才按下快門,不像拍照是看了就拍,拍壞了就刪,誠如作者所言,攝影可視為一種修行,保持好心情,顧好健康,找岀時間,心平氣和去拍照,緩緩的走,專心的看,慢慢的拍,這過程就是「修煉」。

raw-image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京都古寺的禪意。於最難預約的西芳寺(苔寺)庭園,秘境內充滿綠絨毯般的青苔,其枯山水簡之又簡,作者謂,面對此景心念自然放空,禪意提升到悟的境界,在此清修,不論岀不岀家,皆可剷除外在的累贅,求得真幸福,的確不虛此行。

 日本京都四季分明,每一季都有其獨特的風貌與魅力,成為許多作家、攝影師與藝術家的靈感來源。坊間關於介紹京都四季之美及文化、歷史的書籍,汗牛充棟,多不勝數,然胡毓豪《京都最美是春秋》,圖文並茂,實用之外亦別具禪思和詩意,確是京都另一番美麗的風景。 

(附圖:胡毓豪攝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仰望自己的天星-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7/08
此書由時報文化出版
avatar-img
天星沙龍
86會員
1.5K內容數
英國哲人暨科學家培根說:「閱讀使人豐富,討論使人成熟,書寫使人精確。」閱讀吸收新知之後,參與討論,腦力激盪,多元思考,還要養成寫作的習慣,才能夠更精準的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
天星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11
隱地(1937-)在文學場域擁有許多不同的身分,先是寫小說寫散文也寫文學評論,後來坐上編輯台,接著創辦經營堅守文學路線的爾雅出版社,陪伴許許多多文藝青年度過苦澀的成長歲月,更令人意外的是,年過半百才開始寫詩,而且成績斐然,驚豔文壇。其後,寫專欄之外,所寫自傳性文章同樣頗受矚目,其採今昔對應方式編輯而
Thumbnail
2024/12/11
隱地(1937-)在文學場域擁有許多不同的身分,先是寫小說寫散文也寫文學評論,後來坐上編輯台,接著創辦經營堅守文學路線的爾雅出版社,陪伴許許多多文藝青年度過苦澀的成長歲月,更令人意外的是,年過半百才開始寫詩,而且成績斐然,驚豔文壇。其後,寫專欄之外,所寫自傳性文章同樣頗受矚目,其採今昔對應方式編輯而
Thumbnail
2024/12/04
瓊瑤處女作 言情小說家瓊瑤(1938-2024)於86歲輕生辭世,聞之令人唏噓。 瓊瑤作品多,當年無以計數的少女,可以說是看瓊瑤小說長大的;尤其透過電影電視的推波助瀾,對兩岸三地讀者形成深遠影響。 臺灣文學界認為瓊瑤小說人物不食人間煙火,缺乏深度和廣度,向來嗤之以鼻,覺得不登大雅之堂,臺灣出版
Thumbnail
2024/12/04
瓊瑤處女作 言情小說家瓊瑤(1938-2024)於86歲輕生辭世,聞之令人唏噓。 瓊瑤作品多,當年無以計數的少女,可以說是看瓊瑤小說長大的;尤其透過電影電視的推波助瀾,對兩岸三地讀者形成深遠影響。 臺灣文學界認為瓊瑤小說人物不食人間煙火,缺乏深度和廣度,向來嗤之以鼻,覺得不登大雅之堂,臺灣出版
Thumbnail
2024/09/24
(一)台灣首位理學博士 讀史可以鑑往知來,做為史部可讀性最高的傳記,更是具有指引人生的作用,《劉盛烈回憶錄──我與台大七十年》(註1)就是這樣一本值得一看的口述歷史。 傳主劉盛烈是台灣第一位理學博士,於一九一二年生於日據時代的台北南港,就讀南港公學校、台北二中(註2)、台南高等工業學校(註3),
Thumbnail
2024/09/24
(一)台灣首位理學博士 讀史可以鑑往知來,做為史部可讀性最高的傳記,更是具有指引人生的作用,《劉盛烈回憶錄──我與台大七十年》(註1)就是這樣一本值得一看的口述歷史。 傳主劉盛烈是台灣第一位理學博士,於一九一二年生於日據時代的台北南港,就讀南港公學校、台北二中(註2)、台南高等工業學校(註3),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我使用手機和相機拍攝的照片所帶來的視覺差異,以及解釋了相機的價格和配件相對於手機的實際價值。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我使用手機和相機拍攝的照片所帶來的視覺差異,以及解釋了相機的價格和配件相對於手機的實際價值。
Thumbnail
攝影是一門藝術,也是捕捉美好瞬間的方式。如果您想提升攝影技巧,參加質晑所舉辦的高雄攝影課程——“只想與你,在鹽埕漫步攝影課程”,將是您的最佳選擇。高雄鹽埕展現了歷史與現代交錯之美,可以藉由相機捕捉其獨特的風貌和動人的瞬間,無論是古老建築的細節,還是現代都市的繁華,都能透過您的鏡頭轉化為永恆的藝術作品
Thumbnail
攝影是一門藝術,也是捕捉美好瞬間的方式。如果您想提升攝影技巧,參加質晑所舉辦的高雄攝影課程——“只想與你,在鹽埕漫步攝影課程”,將是您的最佳選擇。高雄鹽埕展現了歷史與現代交錯之美,可以藉由相機捕捉其獨特的風貌和動人的瞬間,無論是古老建築的細節,還是現代都市的繁華,都能透過您的鏡頭轉化為永恆的藝術作品
Thumbnail
目前攝影的學習曲線,因為器材功能的進步,而變得迅速,就像手機自從有了拍照和錄影功能後,似乎,人人都可以是攝影師,這影響到兩個層面,第一是攝影工作的薪酬不再穩定,太卷了;第二是攝影藝術性再度受質疑,它變得如AI生圖一般爆發的原創性受到質疑。 目前單眼數位相機,不,應該說是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它
Thumbnail
目前攝影的學習曲線,因為器材功能的進步,而變得迅速,就像手機自從有了拍照和錄影功能後,似乎,人人都可以是攝影師,這影響到兩個層面,第一是攝影工作的薪酬不再穩定,太卷了;第二是攝影藝術性再度受質疑,它變得如AI生圖一般爆發的原創性受到質疑。 目前單眼數位相機,不,應該說是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它
Thumbnail
攝影藝術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領域。文章指出,現代攝影更注重相機媒介在藝術中的運作,而非單純的拍照。這種趨勢對於亞洲以外的攝影藝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若想深入瞭解這個趨勢,或者提升攝影技巧,文章作者設計了兩門課程供感興趣的讀者參加。
Thumbnail
攝影藝術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領域。文章指出,現代攝影更注重相機媒介在藝術中的運作,而非單純的拍照。這種趨勢對於亞洲以外的攝影藝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若想深入瞭解這個趨勢,或者提升攝影技巧,文章作者設計了兩門課程供感興趣的讀者參加。
Thumbnail
拍立得處在攝影技術發展的特殊節點上。儘管以手機就能拍照的現代來說,拍立得遠遠算不上「迅速」,但對於底片時期的攝影師來說,是一個新的突破,帶來無限可能性,儘管與數位攝影的現代相比,這些可能性早已被電腦複製並超越,但當我在展場中看著攝影師在拍立得上隨機的筆觸時,仍為類比的不可磨滅性與隨機性所感動。
Thumbnail
拍立得處在攝影技術發展的特殊節點上。儘管以手機就能拍照的現代來說,拍立得遠遠算不上「迅速」,但對於底片時期的攝影師來說,是一個新的突破,帶來無限可能性,儘管與數位攝影的現代相比,這些可能性早已被電腦複製並超越,但當我在展場中看著攝影師在拍立得上隨機的筆觸時,仍為類比的不可磨滅性與隨機性所感動。
Thumbnail
最近開始接觸攝影,發現有好多學問。 我覺得最困難的就是人們說的-攝影眼。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好像對於藝術或是欣賞有著不同以往的感觸。 攝影眼就像是隨時可以創作的一雙眼睛,透過外在世界的樣貌, 透過相機將其勾勒,在這限縮的小圖片中,呈現出迷人的樣子。 相當有趣,就像是利用現實世界的各個角落拼
Thumbnail
最近開始接觸攝影,發現有好多學問。 我覺得最困難的就是人們說的-攝影眼。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好像對於藝術或是欣賞有著不同以往的感觸。 攝影眼就像是隨時可以創作的一雙眼睛,透過外在世界的樣貌, 透過相機將其勾勒,在這限縮的小圖片中,呈現出迷人的樣子。 相當有趣,就像是利用現實世界的各個角落拼
Thumbnail
上篇介紹基礎名詞,這次要分享拍攝技巧概念,實際上操作相機和手機差異真的很大,手機相對來說更為直覺操作,即時能看到影像成果並快速後製,而相機具備的優秀性能、raw檔、相簿分類方式、專業感...,也是許多攝影愛好者一直戀戀不倦的因素,而且不同相機不同攝影器材,拍攝出風景都能呈現不同質感,真的讓人很容易陷
Thumbnail
上篇介紹基礎名詞,這次要分享拍攝技巧概念,實際上操作相機和手機差異真的很大,手機相對來說更為直覺操作,即時能看到影像成果並快速後製,而相機具備的優秀性能、raw檔、相簿分類方式、專業感...,也是許多攝影愛好者一直戀戀不倦的因素,而且不同相機不同攝影器材,拍攝出風景都能呈現不同質感,真的讓人很容易陷
Thumbnail
都說攝影和設計可以是藝術,也可以是科學,過去想要成為優秀的攝影師,除了需要購買價格不斐的想躋(入門單眼、進階大砲),另外還需要具備個人創意和技術,同時也需要對攝影的基本用語和相機設定有深入的了解。 以下Joy彙整攝影入門的基礎知識,包括光圈、快門、感光度等基本用語介紹,另外還有影像原始資料、拍攝模
Thumbnail
都說攝影和設計可以是藝術,也可以是科學,過去想要成為優秀的攝影師,除了需要購買價格不斐的想躋(入門單眼、進階大砲),另外還需要具備個人創意和技術,同時也需要對攝影的基本用語和相機設定有深入的了解。 以下Joy彙整攝影入門的基礎知識,包括光圈、快門、感光度等基本用語介紹,另外還有影像原始資料、拍攝模
Thumbnail
去看了一場攝影展。 二十幾位攝影師的聯展,每個人只有幾幅作品 風格、素材、手法各異其趣,雖然多彩多姿,但也很考驗觀者的審美與耐性。 這場攝影展有位知名的資深攝影家掛頭牌 他的作品風格強烈,但始終秉持攝影藝術的傳統定義,以鏡頭捕捉真實世界的某些迷幻瞬間。迷離之中,仍有著現實世界的存在影跡。 或許
Thumbnail
去看了一場攝影展。 二十幾位攝影師的聯展,每個人只有幾幅作品 風格、素材、手法各異其趣,雖然多彩多姿,但也很考驗觀者的審美與耐性。 這場攝影展有位知名的資深攝影家掛頭牌 他的作品風格強烈,但始終秉持攝影藝術的傳統定義,以鏡頭捕捉真實世界的某些迷幻瞬間。迷離之中,仍有著現實世界的存在影跡。 或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