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分享著某次在一場親密關係的對話中,她鼓起勇氣,說出了長久以來那種無法言喻的感受:像是她總在照顧對方的情緒,而自己的情緒卻總被輕描淡寫地滑過。那是一種失衡,不是指責,而是渴望被理解。
但對方的回應卻是:「妳是不是太敏感了啊?而我本來就是這樣啊,你也知道的啊。」她的話語像一張薄紙,在語言的機械風裡被吹散。 她想說「我痛了」,但話語在唇齒之間變成了霧。
在那瞬間,她彷彿成了卡姍卓拉——真實已經說出口,卻被現實的語言迅速給收編。她並非試圖改變什麼,只是渴望被聽見。然而,對話轉化為辯論,她的情緒成了需要證明其「合理性」的對象,被技術性地處理,失去了它原本的重量與空間。卡姍卓拉的神話背景:她是特洛伊的公主,也是太陽神阿波羅的祭司。擁有預知未來的能力,但因拒絕阿波羅的愛意而被詛咒:她的預言永遠正確,卻永遠不被相信。她預見了特洛伊的滅亡、木馬屠城、自己的死亡——但無人聽信。這種「被詛咒的先知」形象,讓人聯想到現實中那些擁有深刻直覺或洞察力的人,尤其是女性、非主流者、創作者、療癒者——他們的聲音常被視為「太感性」、「不科學」、「不合邏輯」,甚至被標籤為瘋狂。
這樣的經驗不止一次。在友誼、家庭、工作場域——當她試圖以細緻的語言觸碰某種情感的不適時,她總被提醒:「妳是不是想太多了?」
她開始明白,那種深層的孤寂,不是缺乏人陪伴,而是缺乏真正的理解。不是無人回應,而是無人接住。
🔍 她開始懷疑自己的真實
更深的困難來自她的內心:
她開始懷疑自己的感覺,懷疑自己的敏感是不是「太多」,懷疑自己的成熟是否還不夠。
那些懷疑像一種被內化的詛咒——不是對世界的懷疑,而是對自身感知的否定。她開始想起卡姍卓拉:那位始終知道真相,卻被世界貼上「瘋癲」標籤的先知。在被否定的世界裡,她是否也曾懷疑過自己的預感?
她發現,那些沒被理解的情緒,不會自動消失。它們會化為身體裡的緊繃、焦慮與無力;會藏進夢裡、在觸碰中發出低語——直到有一天,這些重量找到出口。
這是一段屬於她,也屬於許多人的經歷。她不再急於解釋自己,而是開始練習陪伴自己的語言——像卡姍卓拉一樣,在無人相信的時刻,仍選擇說。
不是為了改變什麼,而是為了在說的那一刻,自己終於被看見。
親愛的:我知道妳並不想成為英雄,也不是在尋求解答。
妳只是想說:「這裡痛了。」而已。
但每一次妳鼓起勇氣說話,卻被人用簡化的句子壓下:「他就是那樣啊」「社會本來就這樣」「不要太敏感了」——那些話像溫柔的繃帶,其實是讓妳的傷口不再流血,但也不再被看見。
我想對妳說:妳並不瘋。妳感覺到的事情是真實的。只是這個世界的語言太粗糙,無法細細承接妳的觸感。
像卡姍卓拉一樣,妳有一種先於世界看見真相的能力——那是一種恩賜,也是一種孤獨。但妳不是唯一。妳的低語正在被聽見,正在慢慢找到形體。
妳的沉默不是懦弱,而是一種等待。等待一個能夠理解妳細膩語言的場域
等待一個可以不需要證明自己的空間。
愛妳的人
——現在的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