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發的工安稽核
有一個午後,品保課長還在辦公桌前看著設計圖面,確認設備需要檢驗的項目有沒有漏掉。這時,組長突然站在他身後,指著電腦螢幕上的公司內部信件說:「樓下工安部門抓到我們的藥劑出包了。你看,放在耗材區那瓶檢驗藥劑旁邊的存管清單,被人用筆手動改了保存期限。」
他頓了頓,語氣變低:「那瓶藥劑,是三年半前請購的。就算還沒過期,也很難說得清楚。這種事,要是工安單位的長官捅上去,後果不好看。」
接著他轉向課長,語氣一如往常地平淡,但眼神多了一點份量:「你去處理一下,壓下來。不要讓他們有機會鬧大。我聽說……下一任協理,有極大可能會是工安那位高專。懂我的意思吧?」
微妙的責任傳遞
放在耗材架上的那瓶檢驗藥劑沒有任何異樣,外觀完好,標籤完整,只是那張存管清單上,保存期限的欄位多了一道稍微用力的筆劃。不是貼紙,是藍筆手寫,舊的日期被塗掉了,新的寫在旁邊,兩個數字之間還殘留著前一筆劃的尾巴。沒有多餘解釋,沒有附註修改人。工安稽核只是拍了照,沒多問一句。
過了不到半小時,課長把資深領班叫來,簡單說明後交代:「檢驗區那邊的藥劑存管清單重做一份,日期更新後重新張貼。明天我還要回報缺失處理情況。」
領班一邊聽,一邊皺眉,「就改一下紙啊?有什麼好回報的,事情就沒那麼複雜。」
他說話不看人,眼神掃向門外。「這有什麼好抓的,要不然……叫樓下那個高專來找我講。」
課長笑了笑:「樓下太閒,要演個戲給上頭看,我們就配合一下。」一面說,一面讓領班把表單重新處理好。
再一層的潛藏問題
到了隔天,課長正準備回覆那份工安缺失單時,部門裡的工安主辦走過來提醒:「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原先的放置區因為廠房使用執照已經變更,現在不能再放那裡了。建議把那區藥劑統一移到廠內另一處合法的儲放區管理。」
課長聽完,原本想再請領班處理,卻看到他正語氣不善地和藥劑供應商通話,忙著確認有效期限。
課長沒再多說,自己去了現場,找了兩位檢驗員,把那區三四百瓶藥劑收拾妥當,搬進新的儲存櫃。什麼也沒說,做完就走。回到辦公室時,順手把缺失單也一併回覆了。
隔天早上,領班還在茶水間對人嘀咕:「我們哪裡做錯了?現在的人,事情越搞越複雜。」
有人笑笑,沒接話。
家庭裡,也有這樣的三角靜默
婚姻與家庭裡,這種三角結構也屢見不鮮。
夫妻吵架,丈夫話說重了,妻子語帶反擊,兩人的聲音交錯成一種緊繃的線。直到孩子從房間走出來,站在餐桌旁看著他們,無視氣氛的凝固,開口說:「什麼時候可以吃飯?我好餓。」
或是父親責備孩子懶散,語氣急躁,母親一旁接話:「他昨天有幫我掃廚房啊,沒有你說的那麼糟。」
這時候,第三個人的一句話,不一定解決了問題,但讓情緒有了台階,也讓話語重新找到了出口。
尾聲:不是調解,是能退一步的場域
制度裡的三角關係也是如此。
一個部門的過失不會馬上引爆,只要有人接住、有人中轉、有人願意退半步。
但這不是和諧,是緩衝。
是職場與家庭共通的邏輯:沒有誰可以獨扛一切,也沒有人願意全攬責任,於是我們在「剛好三個人」的場景中,尋找最能讓彼此不丟臉的下台方式。
那麼,當你身處某個現場,看見兩個人正陷入彼此僵持、氣氛緊繃的時刻,
你是否願意成為那個第三人?
不需要高聲制止,不必強勢主導,
或許只是一句緩和的話、一個轉移焦點的動作、一次默默的代為處理, 就能讓整體的氣氛往一個比較正面的方向推進。
有時候,改變不是因為誰說得有多對,而是因為,有人不願意讓氛圍無法轉圜,沒有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