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風停之後
【新聞快訊・標題】
【新聞快訊】秋冽川誣告案大逆轉
最高法院撤銷原判,改判無罪:「自我引用屬學術格式瑕疵,根本不構成誣告罪之法定要件。原審判決顯有錯誤。」
🕑發布時間:下午2:17 | 👁🗨閱讀量:5,487
-----------------------------
【留言區】
A網友:ㄟ?這不是那個當年被判誣告的秋三代?我還以為他早就銷聲匿跡了……
B網友:蛤?他還存在嗎?我以為他早就出局了,居然還有人記得他?現在改判有什麼意義?
C網友:法院現在才來翻案?但他不是很愛刷存在感的技術宅嗎……很久沒聽到他的消息了。
D網友:說真的,誰還關心這種過氣新聞?AI都快AGI了,誰在管一年前的學術糾紛?
E網友:當年吵到翻天,現在連改判都冷清成這樣😅
顯示更多留言 (23則)
---------------------------------------------------
序衡中央圖書館-後棟小廳
午後斜陽穿過百葉窗縫隙,在桌面灑下層層光影。秋冽川靜靜坐在靠窗的位置,桌上擺著一杯早已冷卻的黑咖啡,以及一本封面磨損、書頁泛黃的舊書:《人類制度與記憶選擇》。
他翻動書頁,指尖在某段文字下停住:
「集體記憶的選擇性沉默,往往比直接的偏見與攻擊更具隱性殺傷力。被遺忘,有時比被誤解更殘酷。」
他輕輕笑了一聲,帶著一種對人性的嘲諷與一絲寬容,像是在嘲笑某種必然,卻又選擇原諒它的荒謬
這一年,法院終於撤銷原判,為他洗清冤屈。
新聞只短短一則,媒體例行公事地報導,點閱率平平;國際學術界象徵性表示肯定;源境大學學術倫理委員會發表了措辭嚴謹的澄清聲明,但點閱率寥寥無幾,已經沒什麼人有興趣點進去細看。
沒有人道歉,也沒人為此慶祝。
社群平台不再出現他的新聞推播;技術部新進員工對他只知其名,不識其面;當年轟動學界的論戰,早被新一代AI技術突破沖刷殆盡。
世界看似恢復如常,實則無聲更替。
林律伊前些日子曾若有所思地問他:「你會後悔當時選擇正面硬碰硬嗎?如果重來一次,會選擇妥協嗎?」
他只是笑了笑:「我唯一後悔的,是他們居然蠢到這種程度。」
----------------------------------
政院某會議廳
秋冽海端坐列席席位,神情從容,靜靜聽著台上官員宣讀最新科技政策。他低頭一瞥終端螢幕,剛好看到那條新聞推播:
「秋冽川誣告案平反,最高法院改判無罪。」
他神色如常,甚至連眉頭都沒皺一下,只是輕描淡寫地將通知滑掉。
坐在旁邊的一位年輕參議員注意到了螢幕上一閃而過的新聞標題,忍不住壓低聲音好奇詢問:「什麼案子?有點眼熟......」
秋冽海沉默了片刻,用一種近乎漠然的語調淡淡回答:「一個......曾經把整個體制燒出一個窟窿的案子。」
他頓了頓,嘴角浮現一絲幾不可察的冷笑:「但現在,體制已經修復如初,那個窟窿,也被悄悄地補平了。就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
年輕參議員似懂非懂地點點頭,不久便將注意力轉回台上的報告。
--------------------------------
序衡中央圖書館-館外綠化帶廣場
秋冽川步出大門,手中仍拿著那本《人類制度與記憶選擇》。他停在台階上,抬頭望向被晚霞染紅的天空。
一隻孤鳥掠過高空,風輕輕撫過樹梢,發出細微的沙沙聲,他想起一年前那個夜晚,庭院裡也是這樣的風。
他沒說話,只習慣性地推了推鼻樑上的銀框眼鏡——那副曾被人譏為「太宅氣」、「不像高層」的眼鏡。
清白歸來了,但沒有鞭炮慶祝,沒有英雄式的致敬,更沒有來自社會的感謝與道歉。那個曾經在風暴中心大聲吶喊真相的名字,如今又重新悄然回歸沉默的角落。
好像這一切,只是一場荒謬而冗長的夢境。
而夢醒之後,世界仍照舊運轉,彷彿什麼也沒改變。
---------------------------------
尾聲
夜幕降臨。
秋冽川走在回家的路上,腳步沉穩、無聲。
他知道,這場遲來的正義,對多數人而言早已失去意義。輿論已轉向,記憶機制早已開始篩選,社會選擇性地忘記那些令人不安的真相。
但他並不感到憤怒或失望。
因為從一開始,他就知道,
真正的戰鬥,從來不是為了掌聲,而是為了在這個健忘又功利的世界裡,至少留下一絲真相與尊嚴的痕跡。
哪怕,那痕跡終將被時間的風沙掩埋。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