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穆魯克官僚:請出示您的證件,謝謝合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在埃及馬穆魯克王朝的全盛時期,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也在其統治範圍之內。但這塊稱之為「沙目」(Ash-Shaam)的地方,與埃及之間,並沒有因為同屬馬穆魯克蘇丹治下,就能暢行無阻。

按照十四世紀的摩洛哥旅人,伊本.巴圖塔的說法,當他從埃及走到沙目時,發現在道路中央,設有稅務檢查哨,每日盤查經過的商旅行李,看其中是否夾帶可疑物事,並且要求出示「證件」:如果埃及人沒有前往沙目的通行證、或者反之,則請原地返回,謝謝合作。

伊本.巴圖塔認為,這麼做的原因,除了是為了收稅外(每日過路費達一千金第納爾,美滋滋),還是為了防範「伊拉克間諜」混入馬穆魯克境內——可能指的是與馬穆魯克為敵過、並且統治波斯、伊拉克多年的蒙古伊兒汗國。

那麼,如何防範別人偷渡稅卡呢?伊本.巴圖塔說,馬穆魯克把責任丟給了當地阿拉伯平民。以後若是發現有身分不明的人偷渡,那就抓當地人究責。當地人為了避免被牽連,會協助每日檢查沙漠上有無陌生足跡,並將偷渡客抓捕到案。

伊本.巴圖塔是摩洛哥人,本來是不能過境的——本來啦,但他大概又發揮了自己教法學者的優勢,跟當地長官變成了朋友,人家慷慨地「行個方便」,伊本.巴圖塔就順利走到沙目了。

圖片:後代對伊本.巴圖塔描繪的插畫,跟本篇故事並沒有特別關係。

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Handmade oil painting reproduction of Ibn Battuta in Egypt, a painting by Hippolyte Leon Benett..jpg"

資料來源:

Ross E. Dunn, "The Adventures of Ibn Battuta: A Muslim Traveler of the 14th Century"

馬金鵬譯,《伊本.白圖泰遊記》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熱帶島嶼人的多語練習帳 的沙龍
201會員
943內容數
熱帶島嶼人的部落格。內容以語言、歷史以及語言學習技法為主。歡迎支持、訂閱或付費贊助,謝謝!
2025/08/19
在奇幻小說改編的電影「魔戒:王者再臨」中,米納斯提力斯圍城戰一開始,魔多大軍並非馬上攻城,而是先「釋放囚犯」,把戰俘的人頭放在投石器裡拋到城內,用恐怖洗禮守軍的士氣。 這種招數雖然以現代眼光來說很野蠻,但如果以歷史上的中世紀戰爭來評價,則是相當普遍的攻城手段。 在第一次十字軍首次攻城小亞細亞
Thumbnail
2025/08/19
在奇幻小說改編的電影「魔戒:王者再臨」中,米納斯提力斯圍城戰一開始,魔多大軍並非馬上攻城,而是先「釋放囚犯」,把戰俘的人頭放在投石器裡拋到城內,用恐怖洗禮守軍的士氣。 這種招數雖然以現代眼光來說很野蠻,但如果以歷史上的中世紀戰爭來評價,則是相當普遍的攻城手段。 在第一次十字軍首次攻城小亞細亞
Thumbnail
2025/08/17
在伊本.巴圖塔抵達埃及的時候,這個古老的國度,此時正由突厥奴隸兵起家的「馬穆魯克」政權統治。 馬穆魯克對伊斯蘭世界來說,乃是擊敗蒙古人西進的英雄,保衛了敘利亞以西的伊斯蘭世界不受到這一世紀大衝擊的干擾。在馬穆魯克的諸位蘇丹統治下,此時這個政權正走入黃金時代,敘利亞、埃及皆受其統治,無論經濟、政治、
Thumbnail
2025/08/17
在伊本.巴圖塔抵達埃及的時候,這個古老的國度,此時正由突厥奴隸兵起家的「馬穆魯克」政權統治。 馬穆魯克對伊斯蘭世界來說,乃是擊敗蒙古人西進的英雄,保衛了敘利亞以西的伊斯蘭世界不受到這一世紀大衝擊的干擾。在馬穆魯克的諸位蘇丹統治下,此時這個政權正走入黃金時代,敘利亞、埃及皆受其統治,無論經濟、政治、
Thumbnail
2025/08/16
在十四世紀,摩洛哥的旅人伊本.巴圖塔從故鄉出發,在二三十年間,行過大半個「歐亞非大陸」。過程艱苦,忍不住會讓人有點好奇:伊本.巴圖塔是什麼豪富子弟嗎?他路上都住哪呢? 伊本.巴圖塔雖然確實是良家子弟,但也沒辦法幾萬公里全程自費負擔。他路上食衣住行,因而,多數是有「好客人士」招待的。 在那個時
Thumbnail
2025/08/16
在十四世紀,摩洛哥的旅人伊本.巴圖塔從故鄉出發,在二三十年間,行過大半個「歐亞非大陸」。過程艱苦,忍不住會讓人有點好奇:伊本.巴圖塔是什麼豪富子弟嗎?他路上都住哪呢? 伊本.巴圖塔雖然確實是良家子弟,但也沒辦法幾萬公里全程自費負擔。他路上食衣住行,因而,多數是有「好客人士」招待的。 在那個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賈布林堡建於1670年,由雅魯布王朝第三代統治者Yarubi imam(伊瑪目) Bil'arab-bin Sultan al-Yarubi 所委託建造,他也是尼日瓦堡的建造者,1692年過世後也葬在賈布林堡裡。賈布林堡最初被設計為伊瑪目的宮殿,後來成為政府所在地。
Thumbnail
賈布林堡建於1670年,由雅魯布王朝第三代統治者Yarubi imam(伊瑪目) Bil'arab-bin Sultan al-Yarubi 所委託建造,他也是尼日瓦堡的建造者,1692年過世後也葬在賈布林堡裡。賈布林堡最初被設計為伊瑪目的宮殿,後來成為政府所在地。
Thumbnail
馬斯喀特(Muscat)位在阿曼東北部,是阿曼的首都,也是最大的城市。馬斯喀特是印度洋通住波斯灣貿易的門户,一直以來也是東西方交流的重要港口。 今天就沿著馬特拉濱海大道(Muttrah Corniche)找尋馬斯喀特的過往與現在
Thumbnail
馬斯喀特(Muscat)位在阿曼東北部,是阿曼的首都,也是最大的城市。馬斯喀特是印度洋通住波斯灣貿易的門户,一直以來也是東西方交流的重要港口。 今天就沿著馬特拉濱海大道(Muttrah Corniche)找尋馬斯喀特的過往與現在
Thumbnail
National Museum of Egyptian Civilization 這家博物館推薦之一。地下室擺放著22具皇家木乃伊,而且都是埃及史上名氣的法老及皇后的木乃伊。震撼人心的博物館,心裡擁著尊重的態度,此行也讓我體驗到神秘探索。
Thumbnail
National Museum of Egyptian Civilization 這家博物館推薦之一。地下室擺放著22具皇家木乃伊,而且都是埃及史上名氣的法老及皇后的木乃伊。震撼人心的博物館,心裡擁著尊重的態度,此行也讓我體驗到神秘探索。
Thumbnail
到一個較不熟悉的國家,我習慣會先去博物館報到,可以更真實地了解這個國家的過去與現在還有歷史文化,從當地人的角度來補足我出發前在網路上找尋資料的偏差 阿曼曾經是印度洋海上強國,極盛時期的國土東起伊朗,南至尚吉巴島,更打破了葡萄牙在印度洋貿易的壟斷地位,想了解阿曼的故事,阿曼的國家博物館絕對不能錯過
Thumbnail
到一個較不熟悉的國家,我習慣會先去博物館報到,可以更真實地了解這個國家的過去與現在還有歷史文化,從當地人的角度來補足我出發前在網路上找尋資料的偏差 阿曼曾經是印度洋海上強國,極盛時期的國土東起伊朗,南至尚吉巴島,更打破了葡萄牙在印度洋貿易的壟斷地位,想了解阿曼的故事,阿曼的國家博物館絕對不能錯過
Thumbnail
杜哈老城區的主要景點是在杜哈港邊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以及Souq Waqif ,除了這兩個地方外,如果還有一些時間,還有卡達伊斯蘭文化中心、劍門紀念碑與在地市集可以走走喔
Thumbnail
杜哈老城區的主要景點是在杜哈港邊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以及Souq Waqif ,除了這兩個地方外,如果還有一些時間,還有卡達伊斯蘭文化中心、劍門紀念碑與在地市集可以走走喔
Thumbnail
杜哈最有名的景點莫過於是這篇文章所要介紹的Souq Waqif,有上百年歷史的Souq Waqif,位於杜哈港邊,方便船隻進出做買賣,是卡達全國最大也是最著名的市集。 Souq Waqif充滿著中東的魅力與濃厚的阿拉伯風情,到卡達轉機時間不夠只能去一個地方的話,那就來Souq Waqif吧!
Thumbnail
杜哈最有名的景點莫過於是這篇文章所要介紹的Souq Waqif,有上百年歷史的Souq Waqif,位於杜哈港邊,方便船隻進出做買賣,是卡達全國最大也是最著名的市集。 Souq Waqif充滿著中東的魅力與濃厚的阿拉伯風情,到卡達轉機時間不夠只能去一個地方的話,那就來Souq Waqif吧!
Thumbnail
參觀「和平與和解宮」(Palace of Peace and Reconciliation)的攝影與導覽筆記,以及在這裡認識一位可愛的導覽員的故事。
Thumbnail
參觀「和平與和解宮」(Palace of Peace and Reconciliation)的攝影與導覽筆記,以及在這裡認識一位可愛的導覽員的故事。
Thumbnail
沒來過盧克索神殿,別說你來過埃及 我覺得這句話套用在所有埃及的景點 每個神殿、法老王陵墓、沙漠、市集、遊輪、都是不能錯過的 方尖碑 盧克索神殿位於市區中央 神廟大門口就看得到方尖碑 方尖碑是埃及古代常見的一種紀念碑 方尖碑外形呈尖頂方柱狀 由下而上逐漸縮小,頂端尖錐狀 四邊雕刻
Thumbnail
沒來過盧克索神殿,別說你來過埃及 我覺得這句話套用在所有埃及的景點 每個神殿、法老王陵墓、沙漠、市集、遊輪、都是不能錯過的 方尖碑 盧克索神殿位於市區中央 神廟大門口就看得到方尖碑 方尖碑是埃及古代常見的一種紀念碑 方尖碑外形呈尖頂方柱狀 由下而上逐漸縮小,頂端尖錐狀 四邊雕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