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一段過去的日常:我第二次獨自帶女兒回娘家。
不同於第一次因為吵架而逃回去,這一次,是我主動安排的陪伴日。
剛好是勞動節,我的娘家爸爸休假、媽媽有約,
而我先生一早確認因為工作沒辦法幫我準備早午餐,
我就臨時決定,等女兒睡醒後帶她回家,陪爸爸吃飯、住一晚,
再讓明天休假的先生搭火車來娘家接我們回家。
這是我第一次由自己開車帶女兒回家,也第一次主動邀請爸爸一起出門吃飯。
我們選擇了大賣場的餐廳,可以吃飽、可以走走,又方便停車。
到餐廳後,我們先幫女兒換尿布,接著找了一間人少的韓式料理餐廳。
爸爸嘴上說吃什麼都可以,但我知道他偏愛中式或壽司。
偏偏那兩間都大排長龍,為了女兒和我不久等,他沒說什麼地答應了。
我點了豆腐鍋,爸爸則點了部隊鍋。
點餐前,他還小聲問我:「如果吃不完,你會幫我吃嗎?」
我想,他可能是擔心我吃不夠,特意挑個我也會吃的鍋。
餐點上桌後,我把小菜裡的豆腐撥出來讓女兒抓著吃,
爸爸看到,也馬上把他的豆腐讓出來,還整碗端著,
單手吃飯、單手扶著陶瓷碗——不是怕掉地板,
而是默默守著孫女推拉時不會打翻,默默參與。
這樣的畫面,我從沒想過會出現在我爸身上。
—
女兒後來吃膩了豆腐,開始躁動,甚至尖叫抗議。
我立刻收掉她的餐衣,抱起她準備離席,爸爸問:「她怎麼了?」
我簡短回:「我不太確定,可能要換尿布,我帶她去哺乳室看看。」
在哺乳室,她真的只有一點點便便,換過後,我試圖親餵她,
她吸幾口又放掉,一副「我想睡又不想睡」的掙扎樣,
甚至還翻起身,像是在跟自己說:「我還要玩,不要睡。」
我笑笑放棄哄睡,抱她回餐廳。
這時爸爸已經吃飽,看到我想把女兒放回餐椅,他竟然伸手說:
「我抱她。」
—
那一瞬間我愣住了。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爸爸主動要抱孫女。
他過去總是怕哭聲、怕屎味、怕「不知道該怎麼應對小孩」。
但今天,他沒有閃躲,只是伸出手,穩穩地接住她。
他就這樣抱著時而想睡、時而東張西望的女兒,陪我吃完剩下的午餐。
後來我說我想去上廁所,試探著問女兒能不能和阿公一起待在原地,
爸爸立刻說:「快去快去!」
我交代:「她可能會哭唷~麻煩你了……」
然後轉身快速離開。
回來時,我看到他們兩個玩得好開心。
不曉得是被分散注意力,還是安全感真的穩了——
但她沒有哭,也沒有抗拒,
只是安安靜靜地,坐在外公懷裡探索世界。
—
在爸爸的年代,育兒是女人的事。
他們那一代不習慣親密、不擅長抱小孩、也不懂嬰兒在想什麼。
我的爸爸,雖然早已不是那種傳統的父權爸爸,
但我也沒想過,他會真的走進我的育兒現場,
以這樣溫柔、安靜又主動的方式,擁抱我和我的孩子。
那一抱,
是他走向下一代的起點,
也是我在媽媽與女兒之間,看見自己角色轉換的見證。
這一天,我不只是媽媽,
也再次成為爸爸的女兒,
在日常裡,感受到跨世代的靠近與愛的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