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禪,不要當「知解宗徒」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曾經有一位居士跟圓曉禪師說:「參公案有答案,不也是語言文字嗎?」

佛法意旨畢竟而言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也是不拘文字的,可是在參究公案時仍有其檢核的方法,即是透過正確答案的核對,毫無模糊的空間,更不容許自說自話,須依據見性者所傳承下來的佛法意旨做為絕對的檢核標準。退一萬步說,自己到底有沒有見證自性、解脫煩惱及超脫生死等,自己會是最清楚的,若是起了妄念,好為人師與貪愛他人供養,以佛弟子而言,是知道此類行為會有相當嚴重的果報。

這位居士又跟圓曉禪師說:「你們參公案談開悟嗎?」,又說:「你們是明心還是見性?見性的話是八地菩薩。」

圓曉禪師:「參公案是認識自己,我們不特別討論名相。」

這位居士也是潛修身心靈數十年,亦曾至某禪修道場參加禪七,並且達到「開悟」。圓曉禪師曾經針對這段經歷詢問:「開悟的感覺如何?」這位居士回答的都是描述性的,其實,以圓曉禪師所學習的祖師禪去勘驗,是會被挑戰的。

有另外一位居士,詢問圓曉禪師開悟的身心境界,覺得祖師禪只重「心」,不重「身」,這樣不行,甚至覺得祖師禪都是在嘴巴說說,真正病苦來時,承受得住嗎?

這位居士就質問圓曉禪師:「什麼是開悟?」

圓曉禪師:「海底生煙。」

因為這位居士也是有參過公案,知道圓曉禪師的「海底生煙」要表達的意思,但他覺得禪師這樣說沒有人會懂,所以才沒有人要來參究。事實上,開悟能描述嗎?為何禪師要答「海底生煙」?他如果知道,就應該繼續功行。漫談身與心,實則都未究竟,當認識真正的自己,就知道心是什麼、身是什麼了。今天禪師如果肉體受到傷害,還是會感覺到身體的痛楚,這本來就很正常,累了就睡覺、生病看醫生,這些都是正常的事情。

對於佛法,尤其開悟、明心見性這類的名相,不要再去解釋,或是用這些知識跟別人辯論,就算拿了佛學博士學位、成為佛學系教授,問題是真正開悟解脫了嗎?有信心往生時不會輪迴至三惡道嗎?雖然當今社會確實有些人會利用「禪」來裝神弄鬼,但本門--圓曉禪師所學習的韓國祖師禪,是認真、真心的開悟之道。要知道,假設禪師真的是來裝神弄鬼、詐騙,因果是真的都要自己承擔,不可不慎!如果你覺得「圓曉小參室」根本都在亂講,其實也是可以先略過。禪師為了保護眾生法身慧命,也會避免被眾生誤會、謾罵、攻擊,因為這個對眾生的後果是嚴重的。

需要補充的是,要研究經典非常好,語言文字本身沒有錯誤,文字般若也是弘法工具,例如圓曉禪師也是在這裡寫了許多字。以上是說明對於參禪,真心要趕緊開悟見性者,不要當知解宗徒!以下引述圓曉禪師跟大寂禪師的對參:

圓曉詢問大寂禪師:「什麼是佛?」

大寂禪師:「什麼是佛?」

圓曉:「花蓮有間東華大學。」

大寂禪師:「你是何時得知的?」

圓曉:「火車開走了,禪師才在買票。」

大寂禪師:「佛與你同行。」

圓曉一拜。

上述圓曉禪師詢問大寂禪師「什麼是佛?」時,大寂禪師有解釋嗎?沒有。反而是用同一句回答,然後圓曉禪師接著說「花蓮有間東華大學。」令人感到奇怪,可是當大寂禪師詢問「你是何時得知的?」時,圓曉禪師又說「火車開走了,禪師才在買票。」,大寂禪師便說:「佛與你同行。」圓曉一拜結束這個對話。

這則對話中,沒有人在解釋,而直接用祖師禪的方法互動,每一句都有其意旨。如果能瞭解這對話的真義,就能明白佛法的真義,也就是開悟見性了。所以,請參禪的學人不要當知解宗徒!請認真參究公案,直接向禪師核對。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圓曉小參室
1會員
100內容數
鏡虛圓曉禪師的沙龍,旨在分享韓國臨濟宗祖師禪的學習歷程,歡迎支持。
圓曉小參室的其他內容
2025/09/03
禪宗祖師禪也面臨教導者尚未瞭解佛法意旨,便收徒教學的狀況,殘害眾生法身慧命。當今慶幸臺灣有禪師在教學,應當把握機會,努力參究。
2025/09/03
禪宗祖師禪也面臨教導者尚未瞭解佛法意旨,便收徒教學的狀況,殘害眾生法身慧命。當今慶幸臺灣有禪師在教學,應當把握機會,努力參究。
2025/09/03
圓曉問:「佛菩薩聞聲救苦、有求必應。今天學生叫喚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會回應學生什麼呢?」 圓濟惠忠禪師:「你先回答我觀世音菩薩是誰?」 ---- 參究公案即是在參究「為何禪師如此回答?」 如果有答案,可以e-mail至圓曉禪師信箱:zenyuansiao@gmail.com
Thumbnail
2025/09/03
圓曉問:「佛菩薩聞聲救苦、有求必應。今天學生叫喚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會回應學生什麼呢?」 圓濟惠忠禪師:「你先回答我觀世音菩薩是誰?」 ---- 參究公案即是在參究「為何禪師如此回答?」 如果有答案,可以e-mail至圓曉禪師信箱:zenyuansiao@gmail.com
Thumbnail
2025/09/03
如果在圓曉禪師提問公案時,5歲小孩跟100歲老婦可以道出一句,圓曉禪師會直接下座。
2025/09/03
如果在圓曉禪師提問公案時,5歲小孩跟100歲老婦可以道出一句,圓曉禪師會直接下座。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位在家修行人以問答方式回答有關佛陀及佛教的疑問,內容生活化且易懂,適合對佛教感興趣卻不想深入研究的人。書中強調佛教是一種生活態度,讓人覺察當下並用平等心看待事物。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位在家修行人以問答方式回答有關佛陀及佛教的疑問,內容生活化且易懂,適合對佛教感興趣卻不想深入研究的人。書中強調佛教是一種生活態度,讓人覺察當下並用平等心看待事物。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禪師示頌曰: 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 念異便於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 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 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這首詩深刻表達了禪宗關於覺性本質和解脫道的教導。 它強調放棄執著、成見和二元思維的重要性,以便體驗超越一切形式和區別的現實的真實本質。
Thumbnail
禪師示頌曰: 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 念異便於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 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 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這首詩深刻表達了禪宗關於覺性本質和解脫道的教導。 它強調放棄執著、成見和二元思維的重要性,以便體驗超越一切形式和區別的現實的真實本質。
Thumbnail
本文將分享有關禪修對世俗生活的好處、禪修在科學上的作用,以及一些建立理性或感性認知的可能方法。文章還會討論刻板印象和錯誤認知關於禪修的問題,以及禪修對解決情緒問題和壓力的重要意義。
Thumbnail
本文將分享有關禪修對世俗生活的好處、禪修在科學上的作用,以及一些建立理性或感性認知的可能方法。文章還會討論刻板印象和錯誤認知關於禪修的問題,以及禪修對解決情緒問題和壓力的重要意義。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學「禪」,先要學慚愧,自知慚愧才有禪心; 修「淨」,首須修恭敬,能恭敬人才有淨土。
Thumbnail
學「禪」,先要學慚愧,自知慚愧才有禪心; 修「淨」,首須修恭敬,能恭敬人才有淨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