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Nero 黃恭敏
書名: 《黑暗的日子裡,帶你到沒雨的地方》
出版社:雨螢文化工作室
出版日期:2025年5月
簡介:
作家黃恭敏2025年5月募資出版的新書《黑暗的日子裡,帶你到沒雨的地方》,集結過去10年他旅居世界各地創作超過20篇的小說,將他一路來的情感追尋,以及他對身處這世界的反思,在世故且殘酷的現實社會裡,以他溫柔的筆觸與不變的純真和理想,不只為自己也為所有人提燈照亮前方。
黃恭敏氣息憂鬱而文字多染悲傷,在作者從自身生命經驗為藍本出發撰寫的小說上,作者個人的傷痕與悲劇色彩卻幾乎喧賓奪主,原本想要傳達給讀者的真正意念與想法,導致一時難辨。但是,黃恭敏那份不斷向自我內心探索和浪漫情懷,依然真摯不減,使人動容。
心得:
我曾經錯過一本好書,那是一群大學學生為一名背包客出版的遊記,學生們將這名背包客在世界各地流浪旅行的趣事與見聞集結成書,曾經我長期追蹤的這名背包客在她的無名小站上發布這本書的預購消息,當時我卻因為價格偏高,一時縮手沒有買,心裡惦記著許久。之後不知過了多少年月,我寫email連繫這名背包客想買書,她卻手邊一本也沒有了,這本書在市場上徹底絕版,也絕跡了……之後,我終於在國家圖書館找到這本書,看著看著笑了,愈讀愈愛,書裡的她一貫直率且又瘋瘋顛顛,她踏足的遠方,為當時的我帶來出走的養分。
從此,我不想再與任何一本自費出版的好書錯過,也不願對投入創作的靈魂未能助拳而抱憾。
黃恭敏的新書《無雪之島》,在去年(2024年)4月發起該書的出版募資計劃,募資時間將近4個月,最後累計超過新台幣20萬元,透過募資達成個人的出版,這樣的方式似乎為創作者提供了新方向與希望,也使我眼睛為之一亮。
可是,黃恭敏的新書《無雪之島》在出版上卻一波三折,原訂2024年的冬天問世,最後卻在2025年的5月,讀者才真正拿到書,而且過程裡數次收到作者來信通知出版延期與退款一事,此外,原訂出版的《無雪之島》一書,也改為他書《黑暗的日子裡,帶你到沒雨的地方》……
我為黃恭敏的來信屢屢感到灰心與憂心,他信裡的文字透露著受傷與不知所謂,不禁令人慌張;我想,在自費出版這條路上,除了錢到位之外,或許還有許許多多不為人知的艱辛孤獨,甚至流言蜚語要面對吧!
回到作品本身,《黑暗的日子裡,帶你到沒雨的地方》是作者黃恭敏過去10年的小說創作累積,以他旅居世界多地的生活經驗,以及他個人成長與情感歷程為創作的經緯,透過筆下的人物、精靈、物與自然…等不同角色,羅織出他眼中所見的這個殘酷與僵化的現實社會與人性,縱然此身傷痕累累,卻仍對其抱有一絲希望。
黃恭敏的小說以自己的生命經驗為藍本出發,說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例如青春愛戀、校園和網路霸凌、求職與出版觸礁、家族情恨糾葛、異國生活…等,他不斷向自我內心探索,以著浪漫情懷與理想向世界發聲,然而,他的想法與這世故的世俗格格不入,不同的想法激盪,反而讓人看見的是他濃郁的悲劇色彩與憂鬱氣息,這樣的文字風格一旦沒拿捏好,往往容易讓人生厭,而無從將自己真正的想法傳達給讀者。
讀著黃恭敏的小說,有時候會讓人為接下來的情節發展捏一把冷汗,倒不是故事高潮迭起虛驚一場那種,而是作者頻以自己的真心與浪漫情懷去與素未謀面的人談天,但如果講話的對象與自己頻率不符,豈不弄得尷尬收場,致使讀者在隨時可能會翻車的邂逅裡愈讀是愈不安。
像是〈星巴克門口遇見一隻鳥〉,作者遇見了一隻還不會飛的幼鳥,與一名陌生女子一起想辦法,先是為幼鳥另覓一處安放,再來希望鳥媽媽發現,來接牠回去,最後不得不送至消防隊照顧。
以及〈少年台北的倔強〉,作者向一名不認識的高中女學生搭訕,從開口想拍照,到後來期待不期而遇,內心隱約著對彼此的好奇,攀談之中,發現彼此處境相似,同樣不擅融入群體,自身或身旁的人都曾有過被霸凌的經驗,最後,黃恭敏在分開之際,將他對這名女學生的情愫深藏於心。
從上述這兩篇小說,都可以感受隨著劇情發展而閱讀上帶來的尷尬不安。除此之外,作者在情節的鋪陳上趨於平淡,少了高潮轉折或火花,這或許是因為黃恭敏的小說從自身經驗取材,而他的生命經驗所能觸及的邊界與事件有限,導致故事裡缺乏戲劇性;然而,從黃恭敏自述自己的成長過程與輾轉流浪,絕對不平凡,未來他的語言文字如何將他生命的深度與寬度提煉出來,勢必讓人期待。
在黃恭敏的小說裡,他突顯了這個滿滿世故的大人的世界,小孩在長大成人的同時,逐漸失去追求夢想的初心,被這個社會世俗給馴化,順從主流價值,拼命活成符合大眾期待的樣子;令人費解的是,世人都深諳此道理,但當有人秉持初衷追求理念夢想的時候,在前方等著他的不是溫柔的許諾,而是不切實際的批判與歡迎進入大人世界的殘酷。以黃恭敏〈白草莓〉為例,黃恭敏在一場高中同學會上,先是與同學開啟新聞道德倫理的話題,後追問過去死黨為什麼不繼續朝當漫畫家努力,反而學斯拉夫語?在一場觥籌交錯、攀比成就的高中同學會上,如此發言的黃恭敏就宛如失格的大人,人人畏而遠之……
而在黃恭敏所有提出的問題上,都有一個共同解,那就是「像小孩那樣純真」——保有初心,凡事盼望而且樂觀。例如,〈雪〉的結尾:
灰雪和白雪就要著地,它們是最先抵達陸地的雪。
一名人類女孩首先注意到他們,她驚訝地抬頭望向天空。
接著,所有陸地上的人都抬起頭了,驚訝的神情就像小孩。
以及,〈倫敦死去的台灣少女〉結尾:
我深怕會在今晚死去,我很害怕,以至於我在感覺到身後有人正撫摸著我的小腿時我嚇得轉過頭來。
那是一名小小女孩,她的頭無意間靠在我的小腿上,身後的媽媽正忙著照顧一旁的姊姊而沒空顧及她。
我對她笑了,我真希望她永遠不要長大。
〈雪〉這一篇,透過兩顆雪的對話,表現出他們對人類社會的厭惡鄙棄,當陸地上的人們為乍來的初雪驚訝,社會化的冰冷面孔瞬間消融,取而代之的是,宛如初來世界報到,對一切很感新奇的小孩神情。而在〈倫敦死去的台灣少女〉這篇,作者在倫敦暗夜街頭親身感受,我們漠不關心的這一切,正被死亡盤踞,眾人正以無人知曉的方式死去。
對黃恭敏來說,大人的世界盡是汙穢,然而,他無力去改變,只能寄語永遠如孩子般純潔,最後將他對這世界的這份理想,薄弱地建築在開放想像及無限惆悵之上。
黃恭敏的小說總是充滿惆悵,不只想從大人變回小孩,在他的情感上,也永遠有個女孩的身影等待他去追尋,而這樣的求而不得,都成為他小說裡的失落。
作者在感情上有多段追憶,對象也隨時間荏苒不同,不變的是,他的內心始終渴望愛情,戀情卻從來是早夭或者單相思,而過程裡這些豐富細膩的感受,逐一化做他筆下的逝愛故事。像是在〈乍暖〉裡,黃恭敏帶著花去欣賞學生時期曖昧的好朋友小千的舞蹈表演,在前往的路上,他不斷憶起他和小千的往事,他的思緒也在其中翻騰。在〈少年台北的倔強〉,作者也曾上演眾裡尋他千百度的戲碼,為一個女孩子的身影奪門而出。除此之外,在作者的心中也永遠有那位,被霸凌最後自殺的同班女同學的位子……
字裡行間自然不難感受黃恭敏是個多情之人,而他也為多情所苦,然而有時會讓人懷疑,他是不是將自我情感轉移到他人身上,過度去解讀他人對自己的想像,最後「自我」才是他想表現的唯一主體。
值得一提的是,〈旅記:京都的憂鬱〉這一篇,是作者少見的哲理抒發,黃恭敏將他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滯留在京都期間的心情記錄下來。那時正值春天,櫻花等待綻放,作者懷著不確定能不能看到櫻花的心情前往賞櫻。過去賞櫻的路上,作者究竟有沒有如願看到櫻花並沒有說,反而他一路上思緒橫生,饒富他對人生與世間運行的觀察與體會。
《黑暗的日子裡,帶你到沒雨的地方》這部作品,其實閱讀上並不特別引人入勝,故作姿態的往自己身上傾倒太多悲劇色彩,反而讓人讀起來齟齬不合,更加有距離感。但是,作者不斷向他內心自剖,以及對這世界的詰問,全以他的一片純真與浪漫向這殘酷無理的世界衝撞,或許正因為如此,才教人對這份成人已逝的真誠感到疙瘩與不忍直視。

▲〈少年台北的倔強〉寫出作者邂逅與他遭遇和心境相似的一名女學生,藉以類比出相似的群體,有同樣的生命印記。過程裡,作者逐漸對這陌生女學生產生好感,卻在分開之際,不敢示愛。

▲〈旅記:京都的憂鬱〉,作者少見的哲理書寫,將他前往賞櫻路上產生的文思與思緒記錄下來,表現出作者對人生與世間運行的觀察與體會。
PS:《黑暗的日子裡,帶你到沒雨的地方》一書,部分使用「特殊字體」呈現,反而影響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