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曾幻想過「鋼鐵人」般的科技會在現實出現,那麼這篇文章一定能讓你收穫滿滿。義大利科技研究所(IIT)在今年 6 月展示了全球首款「會飛的人形機器人」—— iRonCub MK3。它的外觀像個「嬰兒臉」,卻背著噴射背包飛上半空,引發網友熱議與各種腦洞。這篇文章會帶你認識:這個機器人是怎麼誕生的?它有什麼技術突破?未來又可能應用在哪些場景?
義大利科技研究所:跨領域的創新搖籃
Istituto Italiano di Tecnologia(IIT) 成立於 2005 年,總部設在熱那亞。這所研究機構的特色在於跨領域合作:機器人、計算科學、生命科技、奈米材料都是它的核心領域。IIT 曾打造過著名的 iCub 機器人,一個以兒童比例設計的人形平台,用來研究人工智能與人機互動。
而 iRonCub MK3,正是從 iCub3 的平台進化而來。這代表 IIT 不只是造機器人,還在推動「如何讓人形機器人超越地面限制」的研究。iRonCub MK3 的設計與突破
這款機器人高約 1 公尺、重 70 公斤,與一般的「大型人形機器人」相比相對嬌小,但卻安裝了 4 個噴射推進器:兩個在手臂,兩個在背部。
這些推進器能產生超過 1000 牛頓推力,足以讓它懸空。為了支撐飛行時的高溫與力量,機體結構使用了 鈦金屬脊椎與 耐熱防護罩。實驗顯示,它已經能夠穩定升空約 50 公分,並懸浮保持平衡。
目前,它的雙手因為安裝了噴射器而無法執行日常操作,不過研究團隊計畫未來恢復手臂的實用性,讓它同時能飛、能抓取、能執行任務。
飛行背後的科學挑戰
要讓一個「類人」結構的機器飛起來並不容易。IIT 團隊投入了大量的模擬與實驗:
- 空氣力學模擬(CFD):模擬噴射氣流如何影響機體。
- 風洞測試:檢驗不同姿態下的飛行穩定性。
- AI 控制模型:與史丹福大學合作,利用深度學習來預測與修正飛行姿態。
這些研究不只是為了酷炫的演示,而是一步步推動「空中移動的人形平台」的可能性。
社群熱議:可愛還是怪異?
iRonCub MK3 最大的話題點,或許不是它的推力,而是它的「嬰兒臉」。
在 Reddit 與 X(前 Twitter)上,有人稱它是「怪物寶寶」,甚至驚呼:「我們到底在幹嘛?」但也有人覺得它設計可愛,甚至可能因為這樣的臉孔,降低人們面對機器時的戒心。
換句話說,這台機器人既引起恐懼,也引發想像。它像一個科技的「鏡子」,反映出人類對未來的矛盾心情。
未來應用:不只是「鋼鐵人」
IIT 團隊強調,iRonCub 的願景是 災難救援:
- 在 核電廠事故 中進入高輻射區域。
- 在 倒塌建築 或 化學污染現場 中進行探索。
- 在 複雜地形 中結合行走與飛行,達到人類無法輕易到達的位置。
與科幻不同的是,它並不是要取代人類,而是延伸人類的行動範圍。這樣的定位,也讓人們對它的接受度更高一些。
我的觀察:從「會走」到「會飛」
人形機器人的發展路徑,過去多半集中在「穩定行走」與「靈巧操作」。IIT 的這一步,則是把研究帶到「空中」。
這提醒我們:機器人的未來,可能不是單一型態的最佳化,而是 多模態移動能力 的融合。會走、會跑、會爬、甚至會飛。每一種能力,對應的都是新的應用場景。
結語
iRonCub MK3 不只是「一台會飛的機器人」,它其實是人類在探索科技邊界的一個縮影。從基礎研究,到社群反應,再到實際應用,它串連了我們對機器人的期待與恐懼。
下一次當你看到它飛起來,不妨想想:這會不會就是未來救災現場的「第一個到場者」?
✦ 如果你喜歡這類深入解析機器人科技的文章,記得追蹤 Mech Muse,未來還會帶來更多第一手的科技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