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不可怕,因為愛一直在
中午的陽光,微微的照進機構內,午休的走廊靜悄悄的。
但我發現到一位奶奶沒有午睡,坐在床邊,對著空氣自言自語。好奇之下,我走進去,輕輕打招呼,坐在她的身邊陪她聊了幾句。
突然,她望著我,低聲說:「妳坐到我兒子的位子了,他剛剛跟我在講話。」
那一瞬間,我心裡一震。因為我很清楚,她的兒子已經「很久很久沒有來機構」了。
後來問主任,主任沉默片刻,才緩緩告訴我:「她的兒子,前兩天往生了…」
奶奶本身有失智情況,她並不知道這個消息。其他家屬怕她傷心,決定不告訴她。

農曆七月,是恐懼,還是記憶?
在台灣,農曆七月被稱為「鬼月」,許多人第一反應是「禁忌」和「恐怖」。不能搬家、不能游泳、晚上少出門,充滿各種不同的禁忌。
但當我坐在那張病床旁,聽見奶奶說「兒子剛剛在」,雖然當下心裡有些毛毛的,但也忽然覺得—農曆七月也許不一定是可怕的月份。
也可能,是愛最濃烈的時刻。
這樣的經歷,讓我想起電影 《可可夜總會》。
電影裡的亡靈世界一點都不可怕,反而充滿溫暖與音樂。人死去後,只要被活著的人記得,就依然能在另一個世界裡延續生命。
愛,成為超越死亡的橋樑。
或許奶奶的話,並不只是失智的錯置,也可能是一種「愛的記憶」在當下浮現。
從正念看待「靈異事件」
如果我站在「專業工作者」的角色,理性分析會告訴我:
這可能是失智症造成的幻覺、錯認或情感投射。
但我同時也察覺到:在那個時刻,無論真假,奶奶眼神裡有著安慰。
她相信兒子還在,她感覺到陪伴。
正念的練習提醒一瞬間心裡毛毛的我,不需要急著判斷「真或假」。
我可以這樣面對:
- 看見當下
我聽見奶奶的話,心裡浮現驚訝與疑惑。 - 覺察反應
我注意到自己直覺想到「靈異」,同時也有點毛毛的。 - 放下批判
不急著糾正,也不必推翻。只是允許這個現象存在。 - 回到慈悲
最後,我選擇陪伴奶奶,帶著善意,改成站在她身邊,讓她感覺不孤單。
正念的態度不是去證明鬼神是否存在,而是在未知裡,保持清醒與善意。
正念面對靈異事件的五個方法
如果你在生活裡也遇到類似的情境,可以嘗試以下做法:
- 覺察情緒
先停下來,感受當下的情緒變化:恐懼、緊張、毛毛的感覺。允許它存在,而不是壓抑或否認。 - 理性理解
提醒自己:很多靈異經驗可能和心理狀態、疾病、記憶錯置有關。避免過度迷信或放大,幫助自己冷靜。 - 心中祝福
如果感覺到靈體或往生者的存在,可以在心裡默默送上一句:「願你安息、願你平安。」這樣既能安撫心情,也讓能量流動更柔和。 - 正念練習
藉由深呼吸、短暫冥想或簡單的靜坐,把心帶回當下,提醒自己:我仍然安全,我仍然在此刻。 - 尋求支持
如果經驗讓你長期困擾或影響日常生活,勇敢尋求心理師、精神科或可信任的朋友協助。這不是軟弱,而是正念的「自我照顧」。
我個人的總結:
正念的態度是—不排斥、不恐懼、不執著。
當我們以覺察、理解與祝福的心來面對靈異經驗,不僅能減少負面影響,更能讓我們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農曆七月的另一種可能
我們常常被文化框架影響,農曆七月=鬼月=恐懼。
可是如果換個角度,農曆七月其實是「愛的連結月」。
- 《可可夜總會》提醒我們:只要記得,亡者就不會消失。
- 機構現場告訴我:即使失智,愛的記憶依然會浮現。
- 正念練習教會我:在未知裡,不必恐懼,而是帶著慈悲與陪伴。
或許,我們不需要再把「鬼月」當成避諱的月份。
反而可以在這個時候,練習和家人說一句「謝謝你曾經在」,也練習相信—愛從來沒有真正離開。
你怎麼看?
靈異事件,或許是一種文化詮釋,也或許只是心理現象。
但在那天的午後,我看到的,不是鬼,也不是幻覺,而是一位母親心裡最深的牽掛。
正念讓我能在驚訝中,選擇用慈悲回應。
也讓我再次體會到:陪伴,比真假更重要。
那你呢?
你怎麼看待農曆七月? 如果你最愛的人,有一天回來陪你,你希望那是一種恐懼,還是一份安慰呢?
農曆七月的靈異與愛的回響,讓我想起一首歌—《暮色迴響》。
這首歌如同暮色中輕柔的風,帶來溫暖與回憶,像陪伴我們的親人悄悄在身邊低語。
聽著它,或許也能帶給你一份寧靜的力量,讓愛在時間裡繼續迴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