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一:數據異常診斷(多維度觀察題)
最近數據顯示:
- 訂單總量增加 12%
- 平均客單價下降 18%
- 新客數量增加 20%
請回答:
- 這樣的數據組合,可能代表什麼現象?
- 你會先拆解哪 2 個分群來驗證?為什麼?
- 你會關注哪 2–3 個次要指標來交叉驗證?
會先拆解哪 2 個分群來驗證?為什麼?
- 新客 vs 舊客
- 新客
- 觀察新客數量增加是否直接帶動訂單量成長
- 如果訂單增長主要來自新客,代表推廣有效
- 舊客:觀察舊客的消費週期,若訂單成長主要來自舊客,需進一步檢查是否仰賴優惠券,或產品差異化不足導致舊客必須靠補貼才下單
- 使用優惠券 vs 未使用優惠券
- 如果訂單增長高度集中在使用優惠券的群體,說明成長是「補貼驅動」,而非產品價值驅動,對長期發展不利
小結:若成長來自新客,即使短期犧牲利潤,仍是正向;若成長主要靠舊客 + 優惠券,則需留意是否為「虛假成長」
會關注哪 2–3 個次要指標來交叉驗證?
- 訂單成長來源比例(新客 / 舊客)
- 訂單使用優惠券的比例
- 訂單數增加的集中時間段與地區分佈
- (GPT 補充) 可以再關注 LTV/CAC(新客終身價值 ÷ 獲客成本),來確認新客成長是否真的划算
我的學習
其實在做這一題時,我認為自己在分群分析時,維度仍較小、單一,因為是外送平台,不應該只有分群、優惠券維度,應該也要思考到時間、地區維度,因此也希望自己下次在分析時,別太快帶入其次是 GPT 的補充, LTV/CAC(新客終身價值 ÷ 獲客成本),我認為自己對這種較為專業的指標還是會很容易忽略,GPT 給我很好的提醒
任務二:心理動機 + 行為推理題
產品團隊發現一個現象:
- 用餐高峰(晚餐時段)新客下單率高
- 非高峰時段(下午 2–5 點)老客下單率卻在下降
請回答:
- 可能的 3 個心理或行為原因是什麼?
- 每個原因你會對應觀察哪個數據指標來驗證?
- 如果要設計一個功能改善老客非高峰下單,你會怎麼做?
可能的 3 個心理或行為原因是什麼?
- 新客
- 同儕推薦,一起點餐
- 廣告推播集中在用餐時段,強化下載與首單行為
- 高峰時段餐廳選擇更多,用戶更容易下單
- 老客
- 推播缺乏個人化,導致點擊率下降
- 已經關閉推播通知 or 推播有問題,降低喚回
- 非高峰時段餐廳與外送員數量少,導致選擇少、等待久
每個原因對應的驗證數據指標
- 新客:推薦碼綁定率、廣告投放轉化率、高峰時段餐廳點擊率 / 停留時間
- 老客:推播開啟率、推播 CTR 趨勢、平台停留時長 & 點擊深度、訂單取消率
針對廣告投放率以及推播 CTR 趨勢,是我沒想到的關注指標,敘述與指標之間的轉譯,自己在這段還未到達通透
改善老客非高峰下單的功能設計
個人化推播:根據老客過往偏好 + 非高峰熱門餐廳,設計差異化推播,避免「同質化通知」。必要時加上小額優惠券,製造額外誘因
GPT 補充
可以設計「非高峰專屬優惠」入口,例如「下午茶時段 $99 精選套餐」,讓老客覺得平台在「懂他」,而不是單純硬推廣告
這確實是另一種客製化,且不一定只對於老客有效,因為是精選套餐,所以可能可以一次打到很多人,但我認為這也要看商家協商,需要有商家願意參與此活動,這活動才可以成立
任務三:產品策略決策題(營收 vs 供應)
公司想要提升營收,有兩個提案:
- 提高配送費:每單多收 10%,但可能影響下單量
- 導入會員制:每月 199 元,免運 + 特殊優惠
請回答:
- 你會優先選哪個?為什麼?
- 短期 vs 長期,會影響哪些指標?
- 如果高層質疑「會員制需要時間養成,不如直接漲價快」,你會怎麼用數據說服?
會優先選哪個?為什麼?
我會選 導入會員制
- 會員制能針對高頻用戶創造長期價值,並透過精準推播提升轉化
- 提高配送費雖然能短期拉高客單價,但若流失用戶,長期損失更大,尤其在目前「訂單數成長但客單價下降」的情境下,漲價風險極高
短期 vs 長期指標影響
- 提高配送費
- 短期:客單價 ↑,但訂單數與 DAU ↓。
- 長期:可能增加外送員供給與商家收入,但若用戶流失,平台營收最終仍下降
- 導入會員制
- 短期:收入增幅不確定,視優惠力度而定,但下單數可能提升
- 長期:提升用戶黏著度、付費率、留存率,營收結構更穩定
如果高層質疑「會員制需要時間養成,不如直接漲價快」
- 用戶體驗面
- 漲價是被動接受,容易導致用戶流失
- 會員制是自主選擇,用戶有控制權,體驗更佳
- 數據面
- 可根據高頻用戶的下單數與客單價,模擬如果 10% 高頻用戶轉為會員,總營收的提升幅度
- 會員制帶來的 留存率提升,會讓 LTV(用戶終身價值)持續拉高,而不是短期一次性收入
- 提出 MVP 測試會員制
- 如只針對台北地區 or 前 10% 高頻用戶,收集數據證明成效後,再擴展
我的心得
這次整體來看,GPT 補充或是給予的建議較少,我認為可能是因為大方向我已經有抓到,且在回答中也有提出,只是針對較專業數據指標,自己沒有反射性思考到,這部分還需要多多練習
GPT 認為我可以可再加強的部分
- 在數據指標上,多加 量化模擬(像 ROI、LTV/CAC、轉化率假設)會更有說服力
- 👉 這部分也是我自己有感的,所有假設提案應該仍需要 echo 回到營收、財務視角,讓整體說服力更強
- 在功能設計上,除了「推播」也可以思考 新入口設計(例如:下午茶專區),讓產品改動更立體
- 👉 確實在做個人化,不一定只能想到推播,也可以將用戶數據轉化爲與商家協商的籌碼,除了可以藉此擴展商家之外,也可以和商家一起共贏
這是我第 29 天的練習紀錄,將持續練習這個「數據思維升級計畫」,持續優化觀察力與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