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牛阿爸的打拚歲月 #01】
你能想像一個九歲的孩子把自己「賣掉」換兩袋米嗎?
如果換成現在,大概會上社會新聞頭條。但在我爸那個年代,這只是生存的日常。
花蓮深山裡的唯一客家人
我父親生於1961年,花蓮縣一個連Google地圖都找不到的小村子。
村子有多小?不到一百戶人家。更特別的是,我們家竟然是這一百戶中唯一的客家人。
想像一下那種感覺就像是在一群說台語的人中,突然冒出一個講客家話的家庭。既特別,也格外孤立。
家裡的狀況不太好。阿公長年酗酒,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個「甩手掌櫃」式的爸爸。而家裡孩子卻一個接一個地來;我爸是老大,後面還有兩個弟弟、四個妹妹。
七張嘴要吃飯,每天睜開眼第一個問題就是:今天還有米嗎?
九歲男孩的沉重決定
那是1970年,我父親九歲那年。
他做了一個讓人心疼的決定:把自己「賣」給別人家當長工,換回兩袋米。
九歲耶!現在的孩子九歲在做什麼?可能還在為功課哭鬧,或者纏著爸媽買最新的玩具。但我父親九歲就學會了用自己瘦小的身體,承擔起養家的責任。
我常常想,那個小男孩站在家門口,看著那兩袋米被扛進家裡的時候,心情是什麼?
驕傲嗎?因為拯救了全家。 害怕嗎?因為要離開家人。 還是早就學會了把這些情感收起來,只專注於「讓家人吃飽」這件事?

最靠得住的,只有自己
也許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父親明白了一個殘酷但實用的道理:這個世界上,最靠得住的只有自己。
這個信念,後來影響了他一輩子。
不管是被關公選中當乩身卻堅決拒絕,還是24歲車禍後重新站起來,或者是從工地小工變成爆米香老闆——他從來不指望別人的幫助,也從來不向命運低頭。
有時候我想,如果沒有九歲那年的經歷,我父親會是什麼樣子?會更溫柔一些嗎?會更容易依賴別人嗎?
但也許,正是因為那兩袋米的重量,讓他學會了承擔;正是因為那麼小就離家,讓他明白了什麼叫做責任。
小結:關於父愛的初始密碼
現在想想,那個九歲的決定,其實就是父愛的初始密碼。
從那時候開始,他就知道什麼叫做「為了家人可以做任何事」。這個密碼,後來複製到他對我們的愛裡——為了讓我們好好讀書,他花光所有積蓄;為了讓我們吃好一點,他從災難級廚師變成滿漢全席大師。
他很少說愛我們,但他用一輩子在證明愛我們。
下一篇預告: 你知道嗎?我爸還曾經被關公選中當乩身,但他居然敢拒絕神明!這個史上最叛逆的乩身故事,我下次跟你們說...
如果你也有這樣默默承擔的父親,在留言區跟我分享他的故事吧 💙
這是《鐵牛阿爸的打拚歲月》系列的第一篇,一個關於台灣父親的真實故事。每週更新,記得追蹤我的vocus ☕
#父親 #家族故事 #台灣精神 #打拚歲月 #鐵牛阿爸